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30 08:30:00
(原标题:中国的工程教育,世界的工程师红利)
会议现场 王峰/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
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有很大的发言权。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且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生超过900万人。
特别重要的是,今年首届2100多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简称“专项试点”)硕士毕业,明年首届专项试点博士将毕业,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路径。
近日,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上完成了多项重磅签约:我国与世界两大工程教育国际组织分别签署文件,标志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开启国际合作与互认新进程;六所国内高校与六所海外高校等组织签约共建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助推我国工程教育出海。
中国高质量的工程教育,将成为全球的“工程师红利”。
在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工程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各领域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特别是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正不断迭代进化,工程教育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以发展的方式,研究思考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2021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2023年9月27日召开的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倡议,工程教育走开放合作之路。今年9月27日召开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倡议,推动建设国际工程教育新生态。
从国内发力培养到为全球提供参考,取得如此突破的关键在于,中国探索出一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路径。
卓越工程师培养实现了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校企联合培养。与以往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个人间的联合培养、高校院系与企业合作定制班不同,目前全国已布局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招生2万多名工程硕博士,建设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形成了在真环境中解决真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已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校企共同建设200多门核心课程。
在会议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培养卓越工程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这要求培养方法不能因循守旧,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打破了传统评价标准,实现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突破。今年,有60多名工程硕士以专利、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获得学位,历史性突破了学位授予“唯学位论文”限制。
有的高校还在自发探索人才评价改革。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毕业的工程硕博士毕业后,可以直接申报从工程师到正高级工程师不同序列的职称,打通了学生毕业即可申报工程师职称的通道。
正是因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自身的高质量,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得以给全球提供有效参考。那么,引领全球工程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
工程教育界的共识是,培养认证标准是提升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介绍,中国正在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标准、培养标准、认证标准一体化标准体系,其中培养标准包括12份工作指南,覆盖企业课题库、双导师队伍、校企联合招生、在企实践管理、就业与职业发展等全过程。
在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上,中国科协、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IEA)签署联合声明,启动建立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
据介绍,IEA已经建立了从工程技术员到工程学士的三个工程教育互认协议,覆盖本科层次及以下学位层次,此次启动的工作聚焦构建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国际互认协议,将填补全球工程人才互认体系的关键空白。
未来随着协议正式签署,我国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将更易实现国际互认,极大简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在全球执业、科研和服务程序,为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实践不仅要融入国际工程教育体系,更要走到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王树国说。
“协议由中国倡议构建,并且未来相关工作也将由中国牵头,这充分证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认可。” IEA主席伊丽莎白·泰勒表示。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还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ENAEE)签署联合共识,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推动双方在标准、课程、师资评价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ENAEE主席何塞·卡洛斯·夸德拉多表示,“对欧洲乃至全球工程教育体系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契机,通过吸纳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工业实践,使全球标准体系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好地适应多极化的世界。”
标准引领质量建设,而提高质量的目标是培养更多人才。
会议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分别与西班牙、巴西、印度尼西亚、秘鲁、肯尼亚、老挝的高校,以及相关企业签约共建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
这是顺应中企出海的当然之举。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中交集团已在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海外员工约8万人,其中属地雇员6万人。建设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输送中国经验,帮助海外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是一种共赢的举措。
“北京交通大学与此次签约的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随着‘高铁走出去’的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构建开放的育人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这就要求我们推动建立更为灵活高效的跨境教学组织与管理机制,实现中外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海外卓越工程人才。”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说。
企业也会直接参与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办学。会议上,宣布共建中国—老挝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就包括四方:重庆大学、老挝国立大学、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老挝国家输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推动培养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学院走出去,也能够倒逼国内工程教育改革。
王树国目前担任福耀科技大学校长,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将融入到福耀科技大学的骨子里去。我们的课程设计里,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要到实践中学习,而且不是学习老师给的课题,是真正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
“大学一定要主动和社会、产业深度融合,让学生站在实践的前沿,把知识融入实践,进而突破认知边界,再创造新的知识。”他说。
读数一帜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智通财经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