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7 18:28:50
(原标题:李开复: AI落地企业,智能体是CEO最需关注的核心技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上海报道
海内外科技企业Agent产品持续涌现,行业对于AI Agent在技术架构和产品形态层面正在逐步成型,2025年正在成为的“AI Agent元年”。
“超级智能的AI和Agent将无处不在,我们相信它将带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飞跃。到2035年,全球GDP的增长率将远超以往,迎来一个新增长的黄金十年。”近日,在零一万物举办的“‘元启上海’华东数智大会”上,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演讲中表示。
AI正从依赖数据规模的知识积累,跃迁至具备强大推理能力的新阶段。对于企业来说,这将重塑企业价值链与业务流程,消除内部沟通壁垒,带来“基于结果”的商业模式再造。
Gartner曾在报告中预测,到2028年,33%的企业级软件应用将整合AI Agent,届时,15%的日常工作任务决策可实现完全自主化。
李开复表示,AI Agent浪潮是中国产业升级、实现数智化转型必须抓住的机遇,将深刻改变组织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态,成为推动下一轮商业智能变革的核心引擎。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联创沈鹏飞接受记者采访 董静怡/摄)
Agent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多家大厂和创业公司纷纷布局,但市场对于其实际应用效果一直有疑虑。
“AI Agent如果只能做到降本,那企业客户的付费意愿其实还是偏低的。”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沈鹏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更为关注的是其能否真正带来“增量”价值。
而如今,Agent技术在经历重要演进。
李开复指出,当前,AI已经从依托Scaling Law的知识积累进化出推理能力,强大的推理模型开启AI Agent智能体时代。今年是推理Agent元年,推理AI Agent完成了从AI Chatbot或AI Co-pilot的跃迁,能够根据人类设定的目标,自主拆解任务、规划路径、调用工具,并完成任务执行闭环,真正成为企业生产力。
李开复分析说,在智能体经济时代,AI Agent是“永不休息的数字员工”,并且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更重要的是,AI Agent将帮助企业重组价值链条和业务流程,消除沟通瓶颈,实现效能爆发。这将让企业的数智化价值从单纯的“降本”走向“增效”,带来“基于结果”的商业模式再造。
“不是为了AI而AI,是为了增长而AI。”李开复表示,当企业不再为模型买单,⽽是为“结果”与“价值”付费时,AI创造的价值将从降本转向增效。
(零一万物华东数智峰会 董静怡/摄)
企业AI Agent的进化路径已经明晰,既从工作流Agent到强推理Agent再到多智能体Agents(Multi-Agents)。在多智能体时代,Agents通过协同联动形成Multi-Agents网络单个Agent既具备特定领域的深度专业,也对其他领域有所通晓。
当前,各行各业生产力的构成当中有部分逐步通过AI Agent实现自动化。至于什么时候达到多智能体,李开复认为还需要时间。他向记者表示,除技术本身存在挑战外,更关键的是企业是否具备通过“积木式”手段重塑组织架构的能力。这一门槛并不低。
“必须循序渐进,先以部门为单位完成各自的KPI,再逐步跨部门协同,最终达成公司的KPI,这肯定是要花时间的。”李开复向记者表示,“我觉得一两年之内应该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
根据IDC发布的预测,2024年AI Agent全球市场规模约52.9亿美元。中国企业级AI Agent应用市场在2028年的保守规模将超过27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可增长至471亿美元。
“我认为未来真正有价值的,无论是改造一个已有的公司,或者创立一个新的公司,AI超级员工占所有员工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形成‘一个非常高效、超级聪明的人,管理着一大堆智能体’的局面。”李开复向记者表示。
机遇摆在面前,对于各行各业的企业来说,实际落地情况是怎样的呢?在沈鹏飞看来,当前生成式AI在企业端落地面临多重挑战。
他表示,企业内部面临人员阻力,不同层级对AI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内部沟通不畅、协作困难;
组织方面,传统组织依赖信息差维持管理权威,中层管理者担忧权利被架空;数据难以跨部门共享,流程无法打通;员工普遍害怕被AI替代,产生焦虑情绪;
能力上,技能短板明显,技术买来却不会用,是许多企业的现实写照。
与此同时,技术层面也面临短板,在企业里面,找到大模型的应用场景难;应用大模型又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企业自己的IT人员很难做好;定制难,核心是缺乏数据,很难构建真正懂企业业务的模型。
“大量模型缺乏特定行业的语料,这些行业垂直领域的数据可能尚未结构化。实际上,还有大量的生产力等待释放。”沈鹏飞向记者表示,目前AI应用较深入的都是数字化转型较为完善的行业和企业。
这些结构性问题使得AI系统即使部署成功,也难以真正融入业务流程,缺乏战略协同、场景闭环与生态互动的能力整合。这需要传统企业和AI科技公司需要紧密的合作,将前者深厚的行业数据和know-how和后者的前沿算法和Agent工具相结合。
“核心是由一把手来定战略,AI来交付价值。企业AI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需要CEO与一线员工形成转型共同体,从上到下确保从战略到执行的贯通。”李开复表示。
另一方面,科技企业也有其局限。尽管多家企业都在布局Agent赛道,但能深入到垂直行业、特定场景发挥效用的仍然有限。
沈鹏飞向记者表示,大型企业面对大量客户群体,更倾向于提供标准化产品,尽管在浅层合作和交付层面看似没有问题,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是,部分大厂在“最后一公里”是外包给众多生态伙伴来完成的。又因为大厂吃掉了大部分利润,“最后一公里”的交付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所以大厂能够拿下的项目大多是平台级的,深入到垂直应用场景的案例相对较少。”沈鹏飞向记者表示。
这也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与大厂依靠“标品化”将Agent落地的路径不同,零一万物聚焦于细分行业头部企业的私有化部署服务。沈鹏飞向记者表示,公司并不盲目追求千行百业大大小小所有公司覆盖,现阶段主要与各行各业的金字塔尖企业进行合作。
据悉,基于“一把手工程”战略,包含零一万物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在内的零一万物大模型ToB解决方案已在通信、金融、游戏、法律等行业智能化场景落地。
李开复向记者透露,“一把手工程”已落实半年,截至目前,公司2025年收入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观点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观点
2025-09-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