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150支顶尖团队竞技大湾区,一场创业大赛折射中国智造新信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7 23:15:37

(原标题:150支顶尖团队竞技大湾区,一场创业大赛折射中国智造新信号)

南方财经记者吴蓉 实习生陈乐怡 佛山报道

9月27日,广东佛山,一场汇聚全国150支顶尖团队的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俨然成为硬科技“演武场”。全球首个小尺寸视触觉传感器、高性能n型导电聚合物、磁阳极霍尔推进器、多模态图像融合实时穿刺手术机器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密集亮相,展现中国智造从技术“跟跑”向“并跑”“领跑”跃迁的清晰轨迹。

现场,一批优秀创业项目获得各方资源的追逐,甚至有项目在短短几分钟路演之后即累计获得亿元级融资。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现场观察到,这些项目不仅延续了中国制造稳定、高效的传统优势,更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展现出系统性的突破能力。凝结智慧与勇气的创新成果,正推动一场澎湃的产业新浪潮加速涌向大湾区,也为全国创新创业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进一步来看,这场大赛也已超越了赛事本身,成为观察粤港澳大湾区践行国家战略、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的一个关键截面。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正加速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高效汇聚人才、技术、资本与政策资源,打破地域与制度壁垒,探索着“从集聚到融合,从融合到共生”的新发展逻辑,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生动注脚。

本次大赛以“湾创未来 粤聚英才”为主题,全面契合广东现代产业布局,设置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食品科技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等五个赛道。

从参赛队伍和项目来看,大赛整体呈现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强、港澳特色浓的鲜明亮点,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生态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吸引力。

高素质、年轻化、国际化,是此次大赛参赛者的典型特征。据统计,新生代创业者成为主力,64.6%的企业注册于2023年及以后。高层次人才占比较高,创始人中12.4%为海外留学人员,75.5%拥有大学学历,36.6%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为项目注入强大的专业性与发展韧性。

南方财经记者在总决赛现场看到,晋级项目聚焦AI大模型、机器人、传感器、芯片设计、飞行器、细胞分子机理、仿生制造等关键领域,出现了不少硬核科技。其中,人工智能赛道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算法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集成电路项目涵盖芯片设计、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多是为精准解决行业痛点而生,且已得到市场验证;低空经济领域出现多个创新型飞行器设计与运营项目;生物医药项目在基因编辑、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展现突出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建平,一上场就把比赛场变成了技术发布会。他带来的AI智能体运动训练模型平台,可以高精度仿真还原真实交通场景,解决传统端到端训练中数据缺口、长尾场景覆盖不足、仿真保真度低等挑战,为自动驾驶端到端模型提供新一代的运动训练引擎。

虽然他已是行业内专家,但他仍希望通过参加比赛,听取用户、投资人对项目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建议,让技术能更好地落地。

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评委之一,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表示,本次大赛参赛企业数量众多,超出评委初期预测;参赛企业水平普遍较高,不少成立仅几年的企业已展现出良好的增长性和技术先进性,“通过大赛这一窗口可以看出,在半导体和低空经济领域,即便是早中期初创企业,也展现出良好的技术先进性和商业化、产业化前景。在未来,我们国家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一定会涌现出非常多的行业独角兽、羚羊、瞪羚级别的企业。”

“以前是‘国际技术中国造’,现在是‘中国技术全球用’——这种转变,在大赛的生物医药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赛道评委之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前轮值主席、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委员罗飞如是说。

“为什么选择大湾区?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总决赛开幕式上,在佛山创业的澳门青年邓嘉欣分享了她对大湾区创业的历程。在她的叙述里,大湾区已成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又拥有深厚的历史和美食文化,丰富的社群活动、文化交流、资源共享等元素,让港澳青年真正融入湾区生活。

邓嘉欣是港澳青年在粤创业的先行者。而在她身后,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力量加入。

本次大赛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深圳市人民政府、珠海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资源高效对接,支持香港、澳门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如是背景下,本次大赛,港澳深度参与,报名参赛的港澳地区项目达1761个,占总数的24.6%;晋级全国总决赛的150个优质项目中,香港项目30个、澳门项目8个,占比25.3%,且每个赛道均有港澳项目晋级,尤其在人工智能、文化创意、集成电路等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呈现出数量多、领域广、表现活跃等特点,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协同与创新资源融通的积极成效。

2004年出生的黄嘉玮,现在还是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大四学生,但已然身兼澳门微检科技(国际)有限公司、北京微检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等身份,带领团队融合5G、人工智能检测、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打造工业机电监测解决方案,为制造业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产业基础,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底气。”黄嘉玮说,目前团队已成为深圳多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的供应商。未来,他希望不仅依托大湾区拓展珠海业务,让技术服务更多制造企业;还要以澳门公司为桥梁,敲开欧盟市场的大门,让中国的产业创新方案走向世界。

“在粤港澳大湾区涌现出如此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公司,说明无论是在人才密度、产业集聚度还是经济结构上,大湾区都已经呈现出良好态势。”肖国伟说。

本次大赛的意义,远不止于项目的角逐。它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一次关键落点。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使命正是探索更高层次的开放与创新协同模式。创业大赛正是这种探索最活跃的实践,它通过汇聚全国顶尖的科创力量,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在实践中检验着新机制、新平台的成效。

此外,本次大赛涌现的数千个新锐创业项目,一旦成长起来,将催生大量高质量、高技能的就业岗位,为湾区持续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注入源头活水,形成“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为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基础。

“大赛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促进高质量的创业来促进高质量的就业,只有创业主体能活跃起来,我们的就业岗位才能源源不断丰富多彩。”广东省人社厅创业指导处处长张旭创说。

为了让这些项目更好地落地,总决赛期间,还同步举办了创业资源对接、创业项目成果展、湾区城市风采展、创业大讲堂、投融资对接及孵化基地入驻洽谈等系列配套活动,构建“展示—对接—落地”全链条创业服务生态。

其中,创业资源对接活动搭建创业者与投资机构精准对接平台,创业项目成果展集中展示优秀创业项目成果,创业大讲堂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前沿趋势与实战经验,投融资机构及创业孵化基地对接会则推动优质项目与资源高效匹配,切实提升参赛项目的转化效率与落地成效。

粤财、粤科、深创投、广金控、基石、松禾等近150家创投机构,粤港澳(广东)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香港数码港、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等近100家创业孵化载体及留创园,省科学院、人工智能协会等众多科研院所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实现“赛前筛选—赛中对接—赛后投资”的全流程服务,助力打造产融结合新高地。

南方财经记者从主办方获悉,大赛报名项目中,已有1370个已启动或完成融资,占比近20%。在复赛阶段,超135个复赛项目获得资本市场青睐,融资比例近30%。此外,还有一批具备高投资潜力的项目,已受到多家创投机构的关注与接洽,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在总决赛当天,投资机构与项目方现场也互动频繁。在拿到投资机构的四千万意向融资后,空天知行合一(温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次来担任评委的投资机构都是专业机构,可信任度高,明年我还会来参加。”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