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厌学到复学|05 区分厌学情绪和心理障碍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25 16:41:49

(原标题:从厌学到复学|05 区分厌学情绪和心理障碍)

孩子说"不想上学"的时候,家长常常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觉得"孩子只是闹脾气,逼一逼就好了",要么过度焦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其实,厌学情绪和心理障碍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成长中常见的情绪波动,后者则是需要专业干预的心理困境。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才能避免因为忽视而延误干预,或者因为过度反应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厌学情绪是短暂的"心理感冒"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不想上学"的念头,就像我们成年人也会很多次冒出不想上班的情绪一样。厌学情绪的起因可能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的挫败,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的委屈,也可能只是单纯厌倦了早起和大量的作业。这种情绪往往是短暂的,具有明确的诱因,并且不会影响孩子的日常功能——他们可能早上抱怨几句,到了学校仍然能正常上课;可能嘴上说"讨厌老师",但和朋友玩起来依然非常开心。

比如10岁的小哲,因为被老师批评"上课走神"罚站,就连续两天说"不想去学校",但是当妈妈陪他和老师沟通后,他第二天就背着书包正常上学了。这种由具体事件引发、随问题解决而缓解的"厌学",更像是一场"心理感冒",通过理解、疏导和环境调整就能逐渐恢复。

心理障碍则是持续的"心灵困境"

当"不想上学"的想法持续存在,通常超过2周,并且伴随着一系列无法自控的心理和生理症状时,就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信号。这些症状会显著影响孩子的生活功能,比如:

情绪上长期低落、易怒,对以前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伤念头;

行为上拒绝出门,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昼夜颠倒,白天嗜睡、晚上亢奋;

生理上莫名的头痛、胃痛,失眠或嗜睡,食欲急剧下降或者暴饮暴食。

15岁的小琳就是这样,她从"不想上学"发展到"看到书包就发抖",不仅连续一个月没去学校,还常常整夜失眠,吃饭时总说"没胃口"。后来被诊断为中度抑郁,这并非简单的"抗压能力差",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心理障碍,需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干预。

何时需要精神科医生介入?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寻求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医生的专业评估:

症状持续时间长:"不想上学"的状态超过1个月,并且没有随环境变化而得到缓解;

功能严重受损:完全拒绝社交、无法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比如洗漱、吃饭等;

出现危险信号:有明确的自伤、自杀想法或行为,或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自我调节无效:家长尝试沟通、调整环境后,孩子的状态仍在恶化。

需要强调的是,寻求精神科帮助并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像感冒发烧看医生一样,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的支持和帮助。心理障碍就像身体生病,不是简单的"意志力问题",更不是"装病",必须及时干预才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区分厌学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核心,在于观察"是否可控"和"是否影响功能"。大多数时候,孩子的"厌学"是成长中的情绪信号,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引导;但当信号变成持续的"求救声",专业的帮助就成了必要的支撑。无论是哪种情况,先放下"孩子在故意捣乱"的预设,才能真正看见他们的困境,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支持。

(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经济观察报

2025-08-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