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5-16 10:07:16
(原标题:Biotech生存密码(2):大中市值药企的现金储备与研发支出)
大家知道Biotech这个行业其实是烧钱竞赛,看谁家能在烧死自己前,孵化出重磅药药物。
正常的企业发展周期,都是从小产品逐步做大,然后再匹配自身现金流,去研发新产品,维持自身竞争力。
但互联网类企业以及医药Biotech企业,却是高举高打,上来就通过融资模式,错配经营层面的现金流入和烧钱支出,可以先烧钱再收入模式——这个角度看,Biotech可以称作是医药“互联网”公司,属于资本支撑的发展模式。
Biotech没有自身造血能力,依托资本力量,那么发展过程就会分化,形成两类不同的发展趋势。
Biotech正循环:现金消耗→研发投入→重磅产品→管线价值提升→市值上涨→高位融资→补充资金,进入正循环的Biotech,不愁现金,只管研发出重磅药,市值高涨中,一堆人追着给你钱。
Biotech负循环:现金消耗→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差→管线价值下降→市值下跌→无法融资→资金枯竭,进入到现金枯竭负循环状态的Biotech可能就进入到慢性衰亡阶段了!
一家Biotech,从招人找项目成立,到上市前融资,再到IPO上市,逐步成长,每一步都不容易,最后的结局就是两好一坏。无论是上岸成为BioPharma还是不断对外授权赚首付款和里程碑,都算好结果;而把钱烧没了,却没出成果,则是最差的结果。
1、上岸成为BioPharma:虽然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还没有完全跨过经营性利润转正的门槛,但从产品上市和收入趋势看,已经可以自身造血,升级成为了BioPharma;当然,最终能够成功上岸的是少数,即使看发展历史较久的美国,也只有再生元等少数Biotech成功上岸。
2、license-out模式:如果无法等到产品商业化盈利,也可以通过license-out模式,通过对外授权,快速回收产品价值,完成研发短周期闭环。这类企业虽然无法享受药物商业化的全部红利,但优势在于研发产业链比较短,不需要等待10年时间的研发+商业化周期,可能2-3年的靶点立项到临床1期,就可能BD授权出去了,很多小Biotech可以通过此模式,快速回血,先让自己生存下去。
3、把自己烧死:钱花没了,但是产品没出来。不管是因为产品失败还是缺乏资金无法推进临床,没有自身造血能力的情况下,进入到现金枯竭状态都非常危险。
我们看看不同市值区间药企的现金储备和研发强度,展望企业发展趋势。
传统药企给这样市值的就是头部那几家,账上现金都不少,而Biotech能给到500亿市值,融资渠道也都很通畅。
3.1 传统药企:强利润,高研发
传统药企给到500亿市值以上,基本都是国内TOP级的Pharma,说白了达到这个级别的公司,A股就是恒瑞、华东级别,港股就是豪森、石药、天晴。到这种级别的大药企,收入二三百亿,净利润三五十亿,还能持续分红。即使受到集采扰动,研发投入仍然有足够强度,规模小一点豪森、华东投小30亿,石药、中生都在50亿量级,恒瑞创新高的砸进去80亿研发。
账上现金也都很充裕,恒瑞、豪森账上都有250亿的现金,恒瑞这次港股IPO准备再融150亿。中生靠着自己积累以及投资科兴新冠疫苗,账上有接近150亿现金。石药集团账上也有80亿现金。这些现金都是自己现有产品线赚的钱,砸起研发来可以源源不断。
恒瑞、石药、中生 三家研发模式仍然是全靶点布局,基本上热门靶点都会刷一遍。所以,很多biotech如果说自己××靶点不错,我都会顺手看一下是否有几家头部企业参与竞争,拼临床进度,恒瑞们还没输过谁。
小结:Big Pharma有能力投研发,也愿意投研发,虽然未来医药行业会有很多biotech崛起,但这几家大企业仍然还会在头部。
3.2 Biotech:烧得猛,融得来
Biotech行业里有句话“Biotech是Biotech,百济神州是百济神州”——落到我们这篇文章主题,就是百济神州有无限子弹模式,这是其他biotech比不了的,百济神州到现在一共融了七八百亿,这在国内biotech行业绝无仅有。
其他头部Biotech,既然市场愿意给800亿级别的市值,那么融资渠道肯定都没有问题,而且账上现金都够至少2-3年研发支出,而且缺钱随时可以配股融到钱。
信达账上有50亿,康方和科伦博泰账上都有30多亿。这类Biotech融资渠道都是非常顺畅的,储备2年左右的研发支出对应的现金就差不多。而且信达和康方在未来12个月都有比较重要的里程碑节点,也是市值上涨的驱动力,短期也不大愿意在现有市值水平下融资。
我们看到这个市值区间的公司,现金储备差异度很大,有的账上现金非常充裕,有的已经开始捉襟见肘,需要尽快解决后续研发资金问题。
4.1 传统药企
4.1.1 现金充裕型:大部分的传统药企,由于每年都有不错的净利润,所以现金储备都不错。三生、联邦、康哲,过去几年研发可控,处于现金不断累积状态,账上都有40亿以上的现金储备。
1、三生制药:近期三生制药依靠PD-1/VEGF的临床2期的优异数据,而BD预期提升,股价也短期暴涨了一倍。而在这之前,三生制药的标签是TPO为核心产品的低估值传统药企+聚焦于自免的子公司三生国健。三生制药早期港股IPO募集了50亿,但是收购国健又花了60多亿,所以早期收入体量不大的时候,现金也比较紧张。近几年,仅TPO一款药就能卖50亿,扣除研发后的整体净利润也有20多亿。所以,现在账上现金也有30亿,对于经营性利润不错的Pharma,属于不缺钱的状态。
2、康哲药业:作为国内最大的CSO,康哲通过引进国外小厂的原研药,吃到了原研创新药的中国红利期。但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化,康哲核心产品也出现集采丢标,导致收入和净利润下降。但康哲也在紧跟时代,引进了IL-23、芦可替尼乳膏等新一代靶向药物,成为成长新动力。同时把体系内成长潜力最大的皮肤板块,单独拆分出德镁医药准备IPO上市。康哲产品研发模式主要走的是license-in模式,这就让报表研发支出显得较低,前几年只有1亿多研发费用,到2024年才过3亿。这样让康哲在利润端积累了较多现金,现在账上差不多有50亿净现金,现金储备十分充裕。
3、联邦制药:过去2年是港股大跌触底之后的熊市阶段,但是在联邦制药身上完全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熊市,就是典型的大牛股走势。其实联邦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把净利率从个位数提示到了20%级别,另一个是从胰岛素到GLP-1,股价背后就是从看股息的价值股开始,到授权给诺和诺德三靶点GLP-1,转身成为热门创新药。联邦把戴维斯双击玩得明明白白。对于联邦这种强现金流型的传统药企,账上还积累了40亿净现金,虽然近几年研发投入开始增多,24年达到10亿级别,但仍然能支撑得住。
4、金斯瑞:业务构成分为细胞治疗业务的传奇生物和原有主业(基因合成、生物CMO、工业酶)。传奇生物账上有10亿美元,2024年CAR-T产品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预期2025年可能翻倍增长,虽然短期还是亏损状态,但好在预期2026年能够盈利了。原有业务中,基因合成每年6亿净利润是强现金流业务,亏损以及预期现金支出比较多的是蓬勃生物,每年亏3亿多,然后还有一些优先股要赎回,好在账上有2亿美元,然后礼新分成还有2亿多美元,差不多能堵上优先股赎回的窟窿。而金斯瑞原有主业合计有35亿净现金,整体来看并不缺钱。主要还是看蓬勃的生物CMO的回暖以及传奇股权价值的折价修复。
5、先声药业:先声这几年加大研发投入,差不多每年都要投15亿左右。导致现金储备一直没起来,差不多就留了10亿级别的账上净现金。不过,作为Pharma,每年扣除研发仍然有大几亿净利润,现金总是不缺的。重点还是看现有产品线的结实程度(集采影响度),以及后续在研管线的厚度和价值度。先声的产品线布局,有点属于剑走偏锋的类型,在港股可能比较吃亏,在A股就会比较吃香,YY空间比较大。
4.1.2 现金缺乏型:但也有少数传统药企,由于近些年对外投资力度较大,导致账上现金不充裕,典型的就是远大医药。
1、远大医药:远大的研发更多体现在产品收购模式,虽然确认到研发费用化比例不高,但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有20多亿,的确真金白银花出去了,影响了现金累积。好在花出去的钱也变成了核素药、创新器械等强竞争力在研管线和商业化产品。前几年高强度并购研发模式比较烧钱,现在账上净负债13亿,不过远大每年有20亿净利润,还能够支撑得住。
4.2 Biotech
4.2.1 现金充裕型
100-300亿市值的biotech里面,账上现金充裕的是再鼎、和黄、诺诚、映恩,这几个票最明显特点就是资本市场繁荣期的硕果,前三家企业都是多地上市,也意味着多次融资,而且都是资本环境不错的时候融了比较多的资金。
1、再鼎医药:如果说A+H里面哪家企业最好融钱,我觉得非再鼎莫属,有杜总这块招牌在,再鼎就是外资最认可的biotech,只要成长趋势仍在,融资就不是问题。AI了一下再鼎医药的历次IPO融资以及配售融资情况,可能不准确,但从态势看,就是再鼎与资本市场互动性很强,融资玩的很溜。
上市前融资
2014 年 8 月:完成 A 轮 3000万美元融资。
2016 年 1 月:完成 B 轮 1.06亿美元融资。
IPO 融资
2017 年 9 月 20 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 1.72亿美元
2020 年 9 月 28 日:在香港联交所完成二次上市,融资 59.4亿港元(约 8.81 亿美元)
上市后融资
2018 年 9 月:在纳斯达克完成再融资 1.5亿美元
2019 年 5 月:在纳斯达克完成再融资 2亿美元
2020 年 1 月:在纳斯达克完成再融资 2.99亿美元
2021 年 4 月:完成全球增发,募资约 8.58亿美元
2024 年 11 月:完成 ADS 增发,募资约 2.3亿美元
2、和黄医药:先后在美股+港股上市融资,让和黄医药储备了不错现金,然后出售麝香保心丸资产,又带来了额外6亿美元现金储备。所以,和黄医药成为200亿市值级别现金最充裕的biotech。所以,虽然和黄也是典型的烧钱小能手,过去三年平均每年烧20亿,但账上80多亿现金,真的可以做到有钱任性。
3、诺诚健华:BTK领域最出名的是百济神州,但国产第二款BTK的诺诚健华也是一家有特色的中型Biotech。诺诚健华港股上市就融了20亿,配股又融了30亿,然后在A股上市融了28亿。账上现金最高的时候差不多80亿,现在手里也有50亿级别的净现金。所以,相对于自身的业务体量,诺诚健华绝对是融了非常多钱的一家biotech,也让后续管线开展,无论是BTK在海外MS适应症,还是血液瘤在研产品矩阵扩张,都可以维持较高研发投入,现在每年研发差不多8亿左右。
4、映恩生物:映恩是在资本寒冬刚过,但ADC赛道火热的时候,港股IPO上市,属于少数港股上市还能大额融资的Biotech,上市前账上有15亿净现金,IPO又募集了15亿资金,30亿现金储备让映恩有充足的资金去ADC赛道卷。这家ADC新秀过去几年依靠几笔大额BD,成为ADC领域的热门选手。
4.2.2 现金适中型
账上钱不算多,但够2年研发支出,而且从经营势头来说,也可以随时配股。公司市值有进一步上涨空间,短期也不着急配股融资。
1、云顶新耀:随着耐赋康商业化,云顶核心逻辑从产品引进的管线价值,转到了重磅药商业化,产品放量速度和顶峰销售额的预期变化是重要的股价驱动力。云顶最爽的时候是2020年,手里有45亿净现金。不过搞过一轮新冠疫苗后,现在账上差不多11亿净现金,正好够每年烧5亿,可以烧2年。2年之后,耐赋康的现金流都差不多可以支撑自循环了!
2、康诺亚:随着康悦达的上市商业化,康诺亚和云顶类似,也进入到核心重磅药商业化阶段,过去几年康诺亚的几次大跌也都与IL-4Rα这款药物的上市(NDA进度)以及商业化顶峰销售额(原研降价)密切相关,而2025年最重要的预期变化就是康悦达5亿销售额的指引是否能兑现,这个事情从我的角度来说没那么重要,我比较看中进医保后的放量曲线,但市场比较关注这个事情。当然云顶现在有点头重脚轻,而康诺亚仍然是小头大身子,康悦达才仅仅是十几个在研产品里面第一个商业化品种,后面还有十来个药在管线里面。所以,康诺亚属于既要看商业化,又要看管线进展的状态。回到康诺亚在手现金层面,康诺亚2021年上市募集了35亿,过去几年随着研发推进,研发支出也是3亿-5亿-7亿,逐年增加,现在手里净现金14亿,也是差不多够烧2年。所以,对应康诺亚这个摊子,手头资金没有那么充裕,公司也在积极NewCo去卖出海外权益,快速回收现金,康诺亚进入临床阶段的有13个药物,有8个卖出了部分权益,算是Biotech里面快速闭环研发模型的样板,这也属于研发能力大于资金实力时候的理性选择。
4.3 现金缺乏型
100-300亿市值的biotech里面,现金缺乏型是荣昌生物、君实生物、复宏汉霖、亚盛、同源康,很有意思的是除了复宏汉霖属于IPO融钱少,这些年依靠负债研发,荣昌和君实其实也是A+H两地上市企业,合计融资并不少,但都是烧钱小能手。
1、荣昌生物:顶着国产第一家ADC和自免重磅药双重光环,2020年港股上市的时候,募集了38亿,然后荣昌也是A+H,回A股上市时候又融了25亿,两次IPO差不多融了60多亿。当然这几年荣昌研发投入也逐步增加,2024年达到15亿,上市后几年合计投入了50亿研发,导致账上现在负债15亿,所以,荣昌也在赶紧A股增发20亿,来补充资金。其实,荣昌最需要的是类似HER ADC的BD交易那样,通过泰它西普的大额licens-out来补充现金,而不是一直在二级市场上融资。
2、君实生物:我发现一轮新冠烧掉了好多企业的现金储备,君实、云顶、三叶草、康希诺等等biotech的现金一下子少了一大截。君实生物过去几年的研发支出都比较高,新冠期间差不多20多亿,2024年降下来,也有13亿。以前君实是PD-1四小龙,摊子铺的比较大,但经历了几件事情后,现在其实已经没有办法和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去对标,按照现在的体量来说,10亿多的研发支出不算少了,而账上的确也没啥钱了,不到3亿净现金。再研发猛烧钱就要变成负债研发了!
3、复宏汉霖:少数吃到生物药类似药红利的Biotech,依靠较早上市了利妥昔和曲妥珠两款生物类似药,并有较长时间的国产独家窗口期,叠加独门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PD-1,复宏汉霖做到了50亿销售额。这是后面生物类似药扎堆上市的企业想都不敢想的好成绩。但复宏汉霖港股上市比较早,2019年上市融资了30亿,但之后一直没有融资,而这几年无论是生物类似药的国内外研发,还是新布局的创新药,每年差不多又要投入10亿以上的研发资金,也就是导致复宏汉霖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好在现在收入规模起来了,产品经营性利润转正,负债没有进一步增加。但算账的话,差不多也是负债30亿级别。
4、亚盛医药:亚盛最核心就1351和2575两款药。1351国内给了信达,海外给了武田,算是预期已经兑现,而且1351授权给武田的条件是1亿美元首付加上武田入股,算是比较超预期。武田近几年在国内出手几次,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无论是买和黄的呋喹替尼还是亚盛的奥雷巴替尼,都算是把原来国内卖不大的后线特效药,BD出了不错的价值,算是超出了国内投资的预期。回到亚盛的2575这个BCL-2靶点药物,与BTK是绝配,艾伯维也是BTK+BCL-2的组合,国内百济神州与诺诚健华也在积极布局BCL-2,亚盛的2575也一直有很高的BD预期,我们等待开花结果吧!回到亚盛的账上现金,从港股IPO和期间配股,到武田认股,再到美股IPO,前前后后亚盛差不多融了40多亿,但亚盛开了非常多的海外临床,每年研发支出在7亿级别,所以现金一直不宽裕,现在也是负债状态。
所以,对于现金缺乏型biotech,要么是融的少,要么是烧得狠,而后者可能是更主要因素。不过对于荣昌、亚盛,都有大额BD预期等着,属于憋大招状态。复宏汉霖经营性业务已经开始贡献利润了
把100-300亿市值,以及500亿以上市值,不同药企的现金充裕度梳理完了,数据比较多,可能会有一些小错误,大家看到了可以提示一下。
说结论,我们会看到不同企业的差异度非常大,无论是账上现金充裕程度,有的账上有几十亿现金,有的已经进入负债研发;回顾看,各家的研发效率也不同,烧钱小能手把自己从现金充裕烧成了现金缺乏。
现金多少并不一定能够决定谁能够在研发竞赛中胜出,但现金是粮草,是底气,也是抗过资本寒冬的关键。
雪球
2025-05-16
雪球
2025-05-16
雪球
2025-05-16
雪球
2025-05-16
雪球
2025-05-16
雪球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