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4-30 08:44:14
(原标题:当A股波动率消失时,最应该做的事)
最近A股的成交额十分萎靡,在万亿附近徘徊。
隐含波动率也不断降低。
市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无聊。
这个时候是最难操作的时候。
你会发现,市场轮动速度非常快,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仿佛股市知道你的行为似的,专门跟你作对。
持有不动行不行呢?
也要当心,如果你对基本面了解不够深,万一财报踩雷,跌得你爽翻。
最近很多高位股的跌幅十分巨大。
但最终,我们会发现指数基本就横着走。十分的政治正确。
最近不光是股市指数横着走,连1年存单利率都横着走,几乎没有波动率了。
说明央行也在极力控着盘,也可能是憋什么大招。
当市场处于垃圾时间时,建议大家就别折腾了。
越折腾,亏得越多。
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呢?
我知道很多人的投资组合都是不合理的。
我就说一点,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很多人在某些股票或者基金上亏了很多钱,于是就死拿着不卖。
很多读者经常都爱问我一类问题,比如:
我在医药上亏了40%,要不要换掉呢?
我说:我早就提醒换掉了。
他又说:可我已经亏了40%了呀。
这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不回本不能卖。
为啥人们会有这样的执念呢?
因为大家都不愿意认错。
只要回本了,就没犯错,心里就好过一些!
但卖出的逻辑中有回本这一项吗?
正是因为人们有这种执念,所以亏损总是被无限放大。
而赚钱的时候,稍微赚一点就跑了。
每天为了几个点的利润来回折腾,折腾到最后,根本就没赚到钱。这样的人见不得自己有一丁点浮亏。
甚至本来赚了50%,但没及时卖掉,盈利只剩45%了,他还是会很懊悔,很不开心。感觉自己少赚了一个亿似的。
大家赶紧想想吧,看自己是否存在上述的问题。
如果有,你的投资组合一定是不合理的。
那么就有必要在股市处于垃圾时间的时候,调整一下。
人们之所以总是回本后才卖,是因为沉没成本在作祟。
比如,你花50块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30分钟后,发现电影不值得看下去。
你最理智的做法就是立刻离开电影院。
但绝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他们熬也要把电影熬完。
否则就感觉自己花的50块被浪费了。
但既然是不值得看的电影,你还强忍着看完,这不是既浪费了钱,又浪费了时间吗?
假如,你用看电影的时间赚了100块,不但没损失,还多赚了50块,对不对?
你花掉的50块电影票就是你的沉没成本,它会改变你的行为模式。
同理,我们买入的股票也会产生同样的影响。
在一只股票上花了100块。这就是你花掉的成本。
跌到80块,就觉得自己亏了。一定要赚回来才能走。
但你可能忽视了,这只股票可能只值60块。
你用你的买入成本锚定了股票的价值。
我们在买卖股票时一定要忘记自己的买入成本。
否则,你不可能做出理智的决策。
如何克服这个心理弱点呢?
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一笔现金,我打算怎么配置?
比如,你的投资组合市值是100万,而你买入的时候,市值是120万,相当于你已经亏了20万。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而亏损的则死拿着不放?
这就是被你的买入成本给蛊惑了。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卖掉的,涨得更好。而没有卖的则表现依然很差劲。
这个时候,你应该想:手里有100万现金,我应该怎么买才合理?
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沉默成本影响决策。
当市场波动率很低,且轮动很快时,赚钱的难度很大。
市场没有20%左右的波动,大部分人都很难操作。
所以,在股市的垃圾时间里,就不要乱动。
耐心等待波动放大。
在波动放大前,我们要思考自己的投资组合是否合理,然后利用波动很小的时间调整好持仓,以便应对未来会放大波动的行情。
波动放大不意味着一定会涨,也可能会跌。
所以,要做两手准备。
我们既要思考股票资产和现金的比例,也要思考不同股票或者基金的比例。
这就涉及资产的性价比的比较。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一篇文章不可能讲得清楚。
大家一定要重视!这是战略层面的东西。
当我们把战略做好了,未来的长期收益都不会差。而且也不用频繁操作。
很多人不注重战略布局,天天去市场里战斗。听到点风吹草动就一顿骚操作。
这就是没搞清楚轻重。
当我们把战略做好后,无论涨还是跌,都是好事。
涨可以直接兑现利润,跌可以创造捡便宜的机会。
不涨不跌也可以每年赚分红。
那么,我们还有啥好焦虑的呢?
市场波动就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
但也要提醒一下。
市场短期的波动都是随机的。
要着眼于长期。
短期的账面盈亏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长期下来,我们的资产能否不断增值。
如果不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就会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
大家伙赶紧审视一下自己的投资组合吧,别被沉没成本坑害了。
打赏自愿,1分钱都是默默的支持,哈哈!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