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5-01 10:12:37
(原标题:特朗普在十字路口骑虎难下)
前言
美国加征单边关税,犹如平静的湖面扔入一块巨石,掀起层层波浪,也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压力。连日来,球友们围绕加征关税给各行业以及公司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有价值的讨论,本人受益匪浅。近日,我也做了一些思考,今天就换一个角度,来谈谈美国是如何通过加征单边关税自残以及目前其所处的两难境地。
正文
正在进行的美国关税升级之战,是近年来全球经贸体系中最具标志性的对抗事件,已成为当前国际经贸关系中最热门的议题,它加速了全球化退潮以及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与大国战略竞争。其长期性与复杂性远超单纯的贸易摩擦范畴,更多体现在多重维度的博弈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一、美国加征单边关税之战略目标
特朗普政府加征单边关税本质是美国为维护全球霸权地位,对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崛起进行系统性压制的一项战略举措。其蓄谋性体现在战略认知转变、政策连贯性及盟友协同上(寄托希望,盟友能否配合则另当别论),属于战略层面的长期规划,其主要战略目标以下:
1、战略遏制层面
(1)打压竞争对手,重构全球贸易秩序:特朗普政府一直将“美国优先”作为其政策核心,试图通过加征单边关税,避开基于多边机制之上的贸易体系,逼迫各国和美国做一对一的双边谈判,迫使各国与美国达成对美国有利的双边贸易协议,以此重塑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全球贸易体系,遏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尤其是遏制中国科技崛起和产业升级,压制中国国际影响力,进而削弱全球“老二”的国际地位,维持其全球霸权。
(2)促进制造业回流: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逐年上升,在电动汽车、光伏等多领域形成全产业链优势,直接冲击美国传统优势产业。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单边关税减少对华依赖,迫使企业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美国本土或其他国家(地区),削弱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重塑对其有利的全球供应链。
(3)构筑反华“统一战线”:特朗普把加征单边关税作为中美全方位竞争的经济抓手,试图通过经济压力削弱中国发展模式吸引力,巩固西方阵营对华“统一战线”。
2、经济利益层面
(1)增加财政收入:美国国债已近37万亿美元,政府赤字和贸易逆差持续恶化,财政体系濒临崩溃边缘。对中国商品加征单边高额关税,预计每年可增加千亿美元收入,关税成为美国直接的“捞钱工具”。
(2)转嫁债务危机:此前美国通过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输出通胀,如今想借加征单边关税之机迫使他国购买美债,将债务压力转嫁他国,以便顺利解除临近的巨额美债(超6万亿美元)到期危机。
(3)缩减贸易逆差:对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可以抬高进口商品价格,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从而降低贸易逆差。
3、政治博弈层面
(1)迎合国内政治诉求:特朗普政府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喊出“美国优先”口号,回应国内部分产业工人、制造业从业者等群体对就业和产业保护的诉求,为自己赢得政治支持。
(2)转移国内矛盾:美国制造业整体呈现下行趋势,寄希望通过加征单边关税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问题的注意力,将矛盾焦点引向外部。因此,特朗普政府将关税作为兑现竞选承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工具,通过对外强硬转移国内矛盾,巩固选民支持。
从以上目标不难看出,美国关税政策“蓄谋已久”,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是国内政治经济矛盾积累、地缘战略需求、中美经济博弈、国内政治捆绑、利益集团施压、谈判筹码锁定的结果。由于对华战略的不可逆性,中美关税之战必将是一场持久的大国博弈。
二、关税战升级使美国陷入多重困境
特朗普政府实施单边关税政策以来,唯我独尊,虚张声势,极限施压,不料被中国政府彻底戳穿,掐住要害,给予精准反制。美国不但没有吓唬住中国,反而被中国痛击;中国不但让世界各国看到联手反击的希望,纷纷延缓妥协的步伐,也让美国遭到反噬。
1、金融市场动荡:关税战升级使美国遭遇股、债、汇“三杀”。因企业成本上升和盈利预期恶化,4月3日、4日美股三大指数暴跌,美国科技七巨头市值蒸发近3万亿美元(后期投资者寄希望特朗普政府政策回暖,股市虽有反弹,长期仍面临巨大压力);美债收益率快速攀升(10年期一度突破4.6%),创下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美元指数剧烈波动,曾跌至3年低点,高利率吸引短期资本流入但削弱长期信心。同时,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纷纷抛售风险资产,流动性收紧加剧市场恐慌。此外,高利率推升偿债成本,主权信用风险隐现,进一步动摇市场稳定性。
2、经济衰退风险显著攀升:关税政策推高美国国内的通胀水平,通胀率高达6.5%,创1981年以来最高水平。高通胀增加了家庭生活成本,侵蚀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而美国经济高度依赖私人消费,消费不振使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同时,关税政策还使企业新订单量下滑,资本支出计划缩减,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剧,进一步拖累美国经济。
3、通胀加剧,消费者负担加重:美国大幅加征关税直接推高消费品价格,尤其是日用品、电子产品终端售价攀升,民众生活成本显著增加,实际收入下降,消费能力被侵蚀。美国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高达86%,为2020年5月以来新低,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4、供应链紊乱或中断:美国对中国等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导致美国企业进口成本激增,如特斯拉因电池材料关税被迫削减产能(最近美国政府不得不对汽车零部件推出了免税政策)、推迟交付,英特尔推迟芯片厂投产计划,药品、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还面临断供风险,超市出现断供和涨价危机。特别是我国稀土出口管控后,美国军工、半导体等多个行业受到严重影响。
5、农业出口受损:美国加征关税引发贸易伙伴反制,中国等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减少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出口量下滑,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许多农场面临经营困境,农业产业遭受重创。
6、制造业回流受阻:加征关税抬升进口中间品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同时,制造业回流面临基建老化、劳动力短缺且成本高等一系列障碍。此外,政策不稳定、金融业“虹吸”效应以及各国反制,也让企业缺乏长期投资意愿,实体投资不足,也阻碍制造业回流。
7、国内社会矛盾加剧:关税战使小企业出现倒闭潮,农产品大量滞销,国内民众的家庭开支直线增长。民众不满情绪蔓延,超半数美国人反对关税政策,认为物价因此上涨。不同阶层与利益集团间分歧严重,铁锈地带选民支持保护主义,而科技巨头和金融家担忧全球化倒退,社会阶层矛盾加剧。
8、美国国际信誉严重受损:特朗普高举“美国优先”大旗,以“对等关税”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违反世贸规则,政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这种单边霸凌行径破坏了多边贸易体制,使美国失去全球经济秩序捍卫者的信用,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削弱了美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
9、国际关系恶化:美国对多国加征关税的单边霸凌行径,破坏了全球经济治理共识,引发中国、欧盟等贸易伙伴反制,使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关系极度紧张。盟友也与美国产生裂痕,法国、德国等谴责其行为。特朗普政府企图用关税要挟盟友孤立中国,反而在国际经济合作中面临更多阻力和孤立。
据2025年4月28日《央视新闻》报道:
当地时间4月27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在一次竞选活动中再次表示,“美国背弃了加拿大,加拿大与美国的传统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卡尼还称,特朗普政府滥施关税等做法“撕裂了全球经济体系”,“美国的世界领导力、美国对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宣告终结”。
10、民众怨声载道,政治支持率下滑:关税战致使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剧增。美国多地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已有12个州联合起诉联邦政府关税违法。受此影响,美国领导人在经济问题上支持率暴跌至总统任期内新低。据《华盛顿邮报》发布的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从2月的45%掉到了如今的39%。是过去80年中历任总统执政百日中最低的。而中期选举渐近,选民对经济议题极为关注,有53%的民众认为美国的经济状况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变得更糟,因关税战导致经济恶化,共和党中期选情压力倍增。
三、美国关税政策骑虎难下
随着美国发动的关税战逐步升级,在国内外引发多重连锁反应,给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协调上均面临严峻挑战,令特朗普政府骑虎难下。
1、货币政策:抗通胀与防衰退的平衡
美国加征关税直接提高了进口商品成本,尤其是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价格,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例如,对中国新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加税,抬高美国本土制造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同时经济衰退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给政策选择带来挑战。
加息控通胀的代价:美联储加息虽能抑制通胀,但同时推高国债收益率,导致政府债务利息支出激增和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加重政府和企业债务利息负担,推高债务危机风险。若持续维持高利率,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股市估值也将承压(股灾风险)。
降息救经济的隐患:若转向降息,通胀可能反弹,美元贬值压力加大,进口商品价格攀升,进一步推高通胀预期。此外,利率政策反复可能削弱美联储的公信力。
2、财政政策:刺激增长与控制债务的冲突
美国各界担心大幅度加征关税或导致美国经济衰退,需要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同时可能会大幅度增加债务负担。
扩大支出刺激经济的瓶颈:政府若通过基建、产业补贴等措施提振经济,需发行更多国债,但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接近37万亿美元(GDP27.72亿美元,占比超130%),市场对其可持续性的担忧可能推升美债收益率,收益率飙升与债务负担加剧容易引发“股债双杀”。
紧缩财政的负面效应:削减开支或增税可能抑制消费和投资,加剧经济放缓风险,同时激化国内政治矛盾(如两党在福利政策上的对立)。
3、贸易政策:保护主义与全球化的悖论
关税成本转嫁的困境:加征关税短期内可能保护部分产业(如新能源),但推高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例如,中国反制措施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农业州利益严重受损。
供应链重构的不确定性:强迫产业回流虽意图降低对外依赖,但美国在劳动力成本、产业链完整性上缺乏优势,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长期反噬经济增长。
4、国际关系:霸权维护与盟友信任的撕裂
单边关税削弱联盟凝聚力: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导向加征关税,疏远了传统盟友(如欧盟、日韩),与盟友的贸易摩擦加剧。后者在能源、科技等领域面临选边压力,动摇了跨大西洋和印太合作基础。
美元霸权的反噬风险: 若美国继续通过加征单边关税强化保护主义,可能导致他国加速“去美元化”(如金砖国家本币结算),加剧美元信用体系的动摇,推动多极货币体系形成,加速全球对美元依赖的削弱。
5、国内政治: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的博弈
选举周期与政策长效性的矛盾:2025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政府需在选民关注的通胀、就业问题上短期见效,但过度保护主义可能损害长期经济健康,甚至激化社会分裂(如红蓝阵营对立)。
产业政策的争议:政府补贴高科技产业或农业产业可能引发市场扭曲和贸易摩擦,而依赖私人资本又难以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化。
6、社会矛盾:利益集团博弈与民众不满
农业州与工业州的利益冲突: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强力反制(如限制农产品进口),直接冲击美国农业州(如大豆、玉米主产区),而这些地区是共和党的传统票仓。特朗普政府需在保护制造业与安抚农业利益集团之间艰难取舍。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对立:关税成本主要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而受益者仅限于少数受保护行业(如钢铁、铝业和能源行业等)。这种分配不均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7、产业政策:产业回流与供应链效率
供应链中断风险增加 :加征关税后,美国企业从原有供应商采购零部件成本大幅增加。为了规避高额关税,部分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被迫寻找替代供应商(如东南亚或墨西哥),导致生产和投资放缓。而且,新供应商的产品在质量、规格等方面需要时间去磨合和验证,这期间可能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交货延迟等问题,大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比如,美国服装品牌原本有长期合作的中国服装加工厂,加征关税后寻找新供应商,可能面临产品质量波动和交货不及时的情况。
政策总是摇摆不定也会带来影响。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反复无常,让企业无所适从,难以形成长期投资信心。而制造业投资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不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得企业缺乏长期投资意愿,即使有产业回流的趋势,也可能因政策不确定性而停滞或夭折,进而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企业成本上升: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反而会增加企业成本,且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企业即使回流美国,也面临高成本压力,难以实现高效生产。例如,据测算苹果公司若将部分供应链转回美国,手机价格将大幅上涨,这无疑会削弱产品竞争力,也反映出产业回流与成本控制、供应链效率之间的矛盾。
8、对华关系:遏制中国 vs. 维持全球化收益
科技封锁与全球产业链反噬:美国对华关税升级导致美国半导体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如英伟达、高通营收下滑),并刺激中国加速自主创新。长期来看,美国可能面临技术标准分裂和市场份额流失。
多边体系瓦解与规则主导权流失:美国单边加征关税违背WTO规则,削弱了自身倡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若其他国家转向区域性贸易协定,美国在制定全球经济规则中的话语权可能进一步下降。同时,也影响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据美媒报道,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总统接受记着采访回应中美贸易问题,罕见释放“认错”信号:
记者问:你将对中国采取哪些举措?
特朗普:“我确实有计划。很明显,中国希望与美国达成协议,现在已经完全不和我们做生意了。现在有人建议我们,或许该考虑与中国彻底脱钩,直接当中国不存在。但这种做法将使我们损失数千亿的美元对华贸易额。现在中国不和我们做任何生意了,而导致目前中美这一局面,不是中国的错,而是我的错。”
9、胜算权衡:死扛到底与返回原点的取舍
死扛到底初心难改:一是美国向来过度自信,自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强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是绝对霸主。特朗普政府起初认为有足够的把握来应对关税战带来的各种冲击,他们相信通过极限施压能够迫使其他国家妥协。而且美国在过去的国际冲突和谈判中,经常采取强硬立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经历使其不愿意轻易在关税战中做出让步。二是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施压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已经深深植于其理念中,难以轻易放弃。三是高关税形成的新生产布局和利益格局使得相关利益集团固化,撤销关税会面临相应的阻力。四是特朗普政府把降低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在未达到其预期前,不愿轻易全面放弃原有计划(但前面提到特朗普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与中国达成协议已经有了计划)。
返回原点等于宣告失败:美国推行“对等关税”政策,旨在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但这一政策实施后,不仅未能达成目标,还致使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金融市场动荡、通胀加剧、供应链紊乱、农业出口受损、制造业回流受阻、国际关系恶化。若关税政策很快退回原点,意味着特朗普政府以关税施压获取利益的策略彻底失败,这将使其在国内面临各方批评与反对,政治支持率也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总之,尽管“对等关税”策略步履维艰,若想让其退回到4月2日之前的原点也是非常之难的。
走中间路线中国又很难妥协:中国政府明确指出,谈判的先决条件是美方必须首先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威胁和讹诈行为,彻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否则,中方将奉陪到底。而美国此次对其它国家保留了10%的“对等关税”,如果单方面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如何向其它国家交代?
如果美国将对华单边关税降回到34%,中国至少也会保持34%对等关税,同时,也不会取消其它若干制裁和反制措施,这肯定不是美国政府所能承受和所期望的。
倘若美国将对所有国家单边关税都一律降到10%,中国也同时跟进降到10%对等关税。这也相对于美国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
那么,特朗普政府面临艰难的抉择:
---死扛到底必然要吞下恶果,且目前恶果已开始显现,后期将越加严重。
---回到原点又心有不甘,有失颜面,且依赖关税保护的产业面临冲击,还可能被国内部分利益集团视为软弱,面临一定的政治和产业保护压力。
---退回到美国设定的中间路线,中国又很难妥协。这是因为:
第一、美国加征关税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行径,其目的是遏制中国发展,损害中国主权及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必须坚决维护自身核心利益 。
第二、美国的关税政策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国要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不能对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妥协 。
第三,若中国在不合理的关税问题上妥协,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可欺,会引发更多类似的贸易霸凌行为,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
总结
美国两难的本质是霸权护持成本过高与国内治理能力下降的结构性矛盾。其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和单边主义转嫁危机,维持霸权地位,却陷入“越干预越失控”的泥潭,无法摆脱全球化经济体系内在联系的矛盾。若继续升级关税战,可能陷入“滞胀”风险,并必须吞下一系列恶果;若妥协调整政策,面临国内政治反弹和国际威信受损。这一困境反映了美国在21世纪全球经济权力重构中的结构性矛盾,政策选择空间正在收窄,短期内难以找到两全之策。但目前的局面难以持续,无论道路如何曲折,最终总要找到中间的平衡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前,中国政府已掌握“关税战”的主动性。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应秉持理性的态度,坚决支持政府的决策,相信政府有能力应对挑战,维护国家利益。同时,要客观认识关税战的复杂性,不盲目跟风煽动对立情绪,而是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自身行动展现中国公民的担当,共同助力国家在这场贸易博弈中取得最终胜利。
感兴趣的球友,欢迎参与讨论。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
2025-05-02
雪球
2025-05-02
雪球
2025-05-02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