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大房企撤退后 小城开发商活得“滋润”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24 18:11:14

(原标题:大房企撤退后 小城开发商活得“滋润”)

王伟是黑龙江某五线城市一家本土开发商的老板。他在当地开发的一个房地产项目于2024年8月开盘,原本预计两到三年才能售罄,令他意外的是,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卖出约2/3,目前基本售罄。

“我们项目地段好,定位为改善型住房。”王伟称,周边新房和二手房的售价多在5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他开发的项目则卖到了6000元/平方米。

自2021年房地产行业出现流动性风险以来,一些全国性房企因在当地出现烂尾项目,陆续退出了市场,王伟介绍,自2022年起,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应主体逐渐变为本地开发商。

对超出预期的销售情况,王伟认为,虽然当地市场不大,但一直存在稳定的需求。在以高周转为主的大型房企退出后,供给减少,反而促使当地市场的供需实现了相对平衡。

新手

王伟原本从事建筑行业,对房地产并不陌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涉足了房地产开发业务。

2021年底,受当地政府邀请,王伟参与了一个已烂尾的“保交楼”项目。王伟需要自行出资或协调供应商、施工单位垫资完成项目交付,并通过销售剩余房源回笼资金。

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王伟找来一些建筑商和供应商朋友合力推进项目。然而,由于原开发商和建筑商暗中阻挠,加之他缺乏房地产开发全流程经验,项目推进十分艰难。

王伟说,从介入项目到正式进场用了半年时间。进场后,还需协调材料供应商、施工方、监理单位、机械设备等。协调完成后,因进入冬季无法施工,直到2023年春季,项目才正式开工。

经过半年多建设,至2023年10月,项目基本具备入住条件,虽然配套设施与园林绿化尚未完工,但因业主着急入住,项目便提前办理竣工备案,将房屋交付。小区于2024年正式完工。

这个“保交楼”项目历时近三年,使王伟全面了解了房地产开发流程。与建筑行业相比,房地产开发显然更具吸引力。项目完工后,他萌生了继续从事开发的想法。

恰逢此时,政府方面找到王伟,提出将大开发商撤出后由城投公司回收的一块土地交由他开发,只要他愿意代城投公司缴纳土地出让金。于是,这块地成为王伟正式开发的第一个楼盘。

由于城市规模较小,相关审批不算严格,再加上他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用于本地“保交楼”,间接支持了政府,该项目手续得以快速推进。拿地当月即实现动工,开工两个月后开始销售。

由于销售速度快,在缴纳第二期土地出让金时,项目已实现现金流回正。王伟称,做建筑商时,常因拿不到工程款而焦虑不安,如今做开发商,随着销售持续流入的现金流让他感慨万千。

在这个五线小城,不仅是王伟开发的楼盘卖得好。王伟的一位朋友于2015年开发的项目,因价格偏高且受大房企冲击,多年销售不畅,至2021年仍剩1/3未售,但2022年却意外实现清盘。

王伟分析,2022年,全国性房企频频爆雷,购房者不再信任期房,转而青睐已建成的本土开发商的项目。许多曾经的“老大难”项目在近两年逆势清盘。

他说,多年来,本地开发商因规模小、融资难,普遍杠杆率低,虽未能赶上高周转时代的辉煌,但在房地产行业遭遇风险时却得以顺利穿越周期。“没有负债,就无需急于出售,慢慢卖完即可”。

王伟的开发策略是不摊大饼,一个项目竣工后再启动下一个,避免出现较大的现金支出峰值,目前的在建项目预计2025年底竣工,他计划今年下半年再拿一块地,年底开盘。

王伟说,当地房地产市场经过新一轮洗牌,全国性房企悉数撤出,一些老牌的本土房企式微,新一代开发商正在崛起,“现在产品升级换代太快,老年人的思想跟不上,不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房子”。

据王伟介绍,1990年代起家的那一批开发商普遍已经隐退,目前活跃在当地的开发商老板均为40岁到5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的是像王伟一样的新手,有的是地产二代。他们普遍学习能力强,愿意接受新事物,逐步成为市场的主角。

调整

王伟所在城市从2012年起陆续有全国性房企进入,到2016年已有碧桂园、万达、恒大、融创、鸿坤等多家全国性大型房企进入。彼时,大开发商的项目售价6000元/平方米被疯抢,而本土开发商即使报价3000元/平方米也鲜有人问津。

王伟过去常为大开发商承包工程。在他看来,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还带来了高品质的产品、完善的配套和现代化的物业服务,以及规范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和市场行为,推动了当地房地产行业整体水平大幅跃升。

王伟介绍,彼时,居住在碧桂园或恒大等品牌楼盘成为身份象征,越贵的项目越畅销。原来本土房企开发的项目不再受当地居民的欢迎,逼着本土房企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升级。

一位五线城市的房企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2016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企业,正好赶上大型房企在全国扩张。大型房企的管理和产品让他意识到,想要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立足,必须先改变自己。

2017年前后,这位开发商带着公司高管到长三角和珠三角考察了几个月,对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管理、运营、服务、产品等进行全面学习。学习后,他对公司组织和产品进行重构,目前,该房企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房企。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的容量,三四五线城市市场很容易饱和。王伟介绍,由于供应量一直较大,从2017年起,他所在城市楼市供大于求的迹象开始显现,一些大开发商的项目也卖不动了。

成交量下滑,带动着房价开始松动。当地房价最高曾逼近7000元/平方米,随着成交量放缓,一些楼盘逐步将售价下调至5000元/平方米以内。面对大开发商的价格战,本地房企的市场持续被蚕食,生存更加艰难。

王伟说,全国性房企项目多,有较为灵活的定价空间,这个城市的项目亏一点,可以在另一个城市找回来,但本土房企不行,只能硬扛。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21年底行业流动性风险爆发,全国性房企因资金紧张纷纷退出。

全国性房企从当地市场撤出,但其多年培养的本土人才却留了下来,这些人才或自己创业搞房地产开发,或进入本土房企任职,将先进的理念、经验和产品在当地延续下来,并填补了大型房企撤走后留下来的供给空白。

据王伟所在城市的官方数据,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5%,但住宅投资增长5.3%,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0%;2023年房地产投资增长35.9%,住宅投资增长44.4%,住宅价格上涨4.4%。

截至目前,当地2024年数据尚未公布。作为从业者,王伟判断,经过多年深度调整,他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需逐步稳定。

在他看来,当地楼市需求主要是即将结婚的年轻人、农村进城人口和当地改善性需求。每个家庭几乎都不止一套房,但是年轻人不会在老房子里结婚,所以,只要结婚就会买新房,农村年轻人结婚也需要在城市买套房子。

“每年能卖出多少房子,都是看得见的。”王伟说,在一个规模不大的透明市场中,由于没有太大利润,全国性房企和国央企看不上,但足以让本土开发商活得“滋润”,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配套和服务,也不会有太大风险。

得失

王伟回忆,早年他所在城市的楼房几乎清一色是五层板楼,雨季时顶层经常漏水,谈不上舒适性;物业管理几乎等同于打扫卫生。由于当时缺乏对比,大多数居民对此并没有明显感知。

2012年,第一家全国性房企进入当地,带来了首个高层电梯住宅。随之而来的还有多样化的户型、丰富的园林绿化、美轮美奂的小区大门,以及前所未有的物业服务。该项目开盘当天,销售额便突破亿元。

震惊之余,一些本土房企开始效仿,其中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设法获得全国性房企的设计图纸,“照猫画虎”。

王伟说,当时他还在做工程,多层板楼与高层住宅在工程施工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地建筑商也是一步一步跟着大开发商学习,建筑材料、施工标准和技术等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

上述五线城市房企负责人回忆,当年他带队前往南方城市考察,发现多数南方楼房配有大阳台,而他所在的城市阳台普遍较小,甚至有些楼房没有阳台。当时他便决定,将南方的大阳台设计引入北方住宅。

他主导的项目开始引入大阳台设计,但很快发现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南方雨季长,阳台是刚需;而北方风沙大、冬季漫长,阳台的使用率不高。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在美观与实用之间找到了平衡。

他表示,全国性房企带来的冲击迫使本土开发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而综合开发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发商必须具备前瞻性,才能更好地顺应市场。

王伟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时,全国性房企撤走,留下大量从业人员。他出身工程行业,与不少人熟识,因此很容易组建起自己的开发团队。他说,其他本地开发商经历了一个从头摸索的“蜕变期”,而他则以轻装上阵的姿态更快适应了新市场。

王伟说,虽然全国性房企撤出时留下大量烂尾楼,许多项目至今未能完工交付,但也促使这些小城市的居住水平迅速向一二线城市靠拢。若没有这些全国性房企的推动,单靠自然演进,短期内难以打破原有格局。

前些年,全国性房企烂尾留下的阴影,使本地居民对期房心存顾虑,多数只敢购买现房。这也促使本地房企项目快速去化。王伟发现,自2024年以来,购房者与本土房企之间的信任逐步恢复,一些期房项目开始热销。

王伟指出,与过去以投资为主的市场不同,目前市场主要以居住需求为核心。虽然整体市场空间有限,但相对稳定。因此,他们既不会盲目扩张,也不追求高周转,更倾向以“躺平”心态稳步推进项目。

“咱不欠银行钱,不用还利息,公司也就十来个人,工资开销也不大,卖多少算多少。”王伟说,不追求规模和速度后,反而更能静下心来做好产品和服务,“我们这种小地方,品牌不管用,全靠口碑相传”。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