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航油“巨无霸”真的要来了!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8 20:46:06

(原标题:航油“巨无霸”真的要来了!)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雅洁


一份来自新加坡的公告,在2025年冬天,搅动了中国航油市场的“一池春水”。

2025年10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G92.SG,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公告,确认其控股股东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航油集团”)正与另一家企业集团进行重组。

这份措辞严谨的公告,迅速传至北京、上海等地的央企总部办公室。

11月25日晚间,在一家大型能源央企任职的王先生对经济观察报说:“沟通一直在进行,相关谈判正在最高层级进行,涉及资产、渠道和人员的全面整合。这已不是简单的资本合作,而是一次产业链重构。”

他补充道,截至目前,重组方案依旧存在变数,重组最终能否成行、以何种形式成行,尚需等待各方博弈及后续审批的结果。

王先生表示,与以往任何一次航油领域的整合不同,这次重组的“新”意,在于其目标直指从“炼厂到机翼”的全链条一体化。

中国航油集团这家亚洲最大的航空运输服务保障龙头,与国内另一家能源巨头,正试图合二为一。

金联创能源分析师周密表示,此次重组若能落地,将重塑国内航油市场的竞争格局,核心看点在于能否真正实现从炼化到加注的全链条效率提升。

消息传出,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从巨头到小鱼,反应迅疾而复杂。

一名国内头部航空公司负责航油采购的高管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他在得知上述重组消息后的第一时间调取了公司未来三个季度的用油计划和采购合同。他最关切的是,重组后,议价空间是会扩大还是消失?供应是会更稳定,还是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一家民营炼化企业负责人则在重新评估明年的市场策略。他担心,一旦“巨无霸”诞生,“我们这些‘小舢板’会不会被挤出主航道?”

所有这些反应、考量与行动,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中国航油市场维持多年的相对稳态格局已被打破,一场由全产业链巨头主导的,重塑游戏规则与行业版图的变革开始了。

在王先生看来,这次重组不再是单纯为了拯救危机或股权多元化,而是在“双碳”目标与保障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双重战略下,主动打造一个能与国际能源巨头同台竞技的“巨无霸”。


选择


10月30日,中航油新加坡在公告中称,本次重组仍需履行后续程序并获得相关批准。截至公告日,中国航油集团持有中航油新加坡已发行股份总数(不含库存股)的 51.31%。

消息传出,行业各方将视线投向了全球产能最大的炼油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

2025年5月,原中国石化系统内高管李炜空降中国航油集团,担任总经理。业内将这一关键人事任命视为“重组前奏”,认为此举旨在从管理层面先行打通隔阂,确保未来战略执行的同频共振。

经济观察报获悉,在这份重组公告发布前数月,中国航油集团与潜在重组方的高层就已展开了多轮谈判。

王先生表示,谈判的核心并非简单地进行股权定价,而是在于如何将中国航油集团覆盖全国160多个机场的分销网络、亚洲最大的航油实货采购平台中航油新加坡,与这家能源央企的庞大产能和炼化设施,无缝焊接成一条高效、自主、抗风险的超级供应链。

一名接近谈判的知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双方主要关切的焦点,在于协同深度与整合尺度。中国航油集团的优势在于“最后一公里”,它掌握着通往机场机坪的钥匙,而这家能源央企的优势在于“源头活水”,拥有将原油转化为航空煤油的强大能力。二者如果结合,理论上能砍掉中间交易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但难点在于,如何将两个巨型国企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乃至信息系统融为一体,并通过反垄断审查的关卡。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重组后,一个更宏大的计划是统筹规划全国的航油管道网络和仓储设施,通过规模化运营将物流成本压至最低。

这场重组的最新动态,体现在具体业务的提前渗透与融合上。

经济观察报获悉,目前,相关能源央企正与中国航油集团的业务团队,就部分区域的航油资源调度和物流优化进行联合测算,双方还在模拟重组后的供应链路径,比如,将能源央企旗下特定炼厂的航油产能,通过中国航油集团覆盖全国的分销网络进行精准匹配,以测算能节约多少中间成本和运输损耗。一些区域的管道和仓储资源共享方案已在草拟中。

上述接近谈判的知情人士分析,此次重组遵循的是国际能源巨头通行的垂直一体化逻辑。从全球视野看,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无不实现了从上游勘探开采到下游销售服务的全链条覆盖。此次重组,正是要将中国航油集团从一家以贸易业务为主的企业转型为“生产+供应”一体化的能源公司。

上述在能源央企任职的王先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意味着中国航油市场的竞争,将从渠道的竞争,升级为整个产业链效率和成本的竞争。”

影响已经显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油”)一名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他们正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同时打算重新评估自身航油业务的定位和策略,是寻求类似的整合对象,还是强化在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差异化优势。此次全链条的方向,可能将彻底改变航油市场的基因。

王先生认为,这种未雨绸缪的考量,预示着行业可能迎来一波新的分化与重组。选择能源央企,是中国航油集团在政策导向、市场压力与发展愿景下的必然之选。


棋局重构


中国的航油市场,曾是一个界限相对分明、格局相对稳定的棋局——一个由国有巨头主导、多方力量参与的“稳固三角”。棋盘的一端,是拥有炼化能力的供给方,主要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巨头,以及传统炼化与其他民营炼化企业等占据市场的少部分份额;另一端,是消耗航油的“需求方”,即各家航空公司;中国航油集团,长期以来扮演着中间“超级渠道商”的角色,利用其集中采购和分销网络,平衡着供需两端。

中国航油集团在航油领域,尤其是进口和终端渠道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市场地位。公开资料显示,其旗下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逐步主导中国航油进口市场,至21世纪初,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100%。

根据行业调研报告统计,在航油生产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有企业共同占据约81%的市场份额,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以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为代表的民营炼化企业,则通过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切入市场,产能占比提升至约15%。而通常被称为“地炼”的区域地方炼油企业等,在航油市场的份额相对有限,更多是作为整个供给体系中的灵活补充力量存在。

在渠道与终端服务环节,中国航油集团占据了约40%的市场份额,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大型机场的加油服务。

重组巨浪之下,随着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正感受到分化所带来的压力,棋盘上的每一个棋子都开始重新计算自己的位置。

浙江一家民营石化企业的高管坦言,巨头重组带来的全链条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对行业长期发展是利好。压力则主要源于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短期适应性挑战。他最担忧的是“挤出效应”。他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他所在的企业在航油组分油生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前,他们既可以把产品卖给中国航油集团,也可以直接和某些地方炼厂合作。但如果重组成功,一个掌控着从炼厂到机场全程的巨无霸诞生,他们的产品是否会被其内部体系优先替代?他们的市场空间会不会被一步步压缩?

他所在团队的本能反应是收缩、求稳,先暂停了部分扩产计划,并加大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以储备“过冬粮草”。

一名地炼企业的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看到了新的机会。该人士说:“巨头合并,必然会空出一些市场缝隙,或者产生新的合作需求。”

在这位地炼企业人士眼中,大象转身虽慢,但一旦转身,力量是摧毁性的。

该地炼企业最近密集派出多个调研小组,分赴主要枢纽机场周边,评估建设或租赁小型航油储罐的可行性,旨在为航空公司提供更灵活、贴近的供应服务。其考虑是,能否可以从“供应商的供应商”,转变为直接服务特定航空公司的“专项供应商”。

机会和压力同样传导至航空公司。

于明是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副总裁,负责能源供应业务。在他眼中,这次重组意味着裁判员可能要下场当运动员,而且是一个重量级选手。消息传出后,于明所在的公司立即召开了一次跨部门战略研讨会,议题核心便是:当最大的供应商与最大的渠道商合为一体,航空公司的谈判筹码还剩下什么?

在于明看来,重组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够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但假如缺乏有效竞争,降本的红利未必能传递到航空公司。

一直以来,航空公司对航油成本以及相关的价格波动极为敏感。于明估算,如果航油价格每上涨100元/吨,公司全年成本就要增加数千万元。

于明所在的航空公司最近在做两件事:一是加强与财务部门的联动,利用金融工具对冲潜在的油价上涨风险;二是向监管机构更频繁地反映情况,呼吁加强对市场公平竞争的监督。

经济观察报从多家航空公司证实,近期,他们正加强与区域地炼企业及民营炼厂进行直接沟通,进行一轮市场摸底。他们不想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华南区域一家航空公司的一名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即使目前这些替代性供应商的规模和质量稳定性尚有差距,但保持这个第二渠道的畅通,在未来的议价中将是至关重要的筹码。

同为央企的中国石油,也感受到了格局变动带来的微妙压力。上述中国石油内部人士分析,如果中国石化与中国航油集团联手,在航油销售端将形成强大优势,这可能迫使中国石油更专注于挖掘其在上游勘探开发和特定区域炼化方面的潜力,或寻求与其他渠道的合作。

他认为,应该尽快评估各种可能性,不排除未来也会有相应的战略举措,“这种被动应对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下的反应”。


新的窗口


在产业链的深处,一场关于未来的布局已经开始。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被视为航空业脱碳的终极解决方案。根据“十四五”相关规划,中国航空生物燃料掺混比例目标已从2%上调至5%。

今年以来,中国航油集团在绿色航空燃料(SAF)领域积极布局,展现出其对未来能源赛道的战略考量。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航油集团已战略入股生物航油领域的领先企业嘉澳环保,后者是国内首家获得生物航油出口白名单的企业。此外,中国航油集团也与拥有显著产能的河南君恒集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后者的SAF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绿色低碳示范清单。这些投资行动表明,中国航油集团正试图通过在SAF上游生产端的卡位,为未来的强制性掺混政策和绿色转型提前做好准备。

一名民营SAF生产企业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他们最关心的是重组后,新巨头会如何对待SAF市场。

该负责人说:“目前国内获批的SAF产能中,民营经济占90%以上。我们担心,重组后的实体会利用其一体化优势,设立准入门槛。”

为此,该企业正加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试图在技术上建立更深的护城河,并积极游说主管部门,希望在政策层面确保市场的公平开放。

该负责人认为,旧的平衡已被打破。这次格局的改变,不仅是市场占有率的重新划分,更是角色、关系和商业模式的一次洗牌。

另一家在SAF技术上有突破的初创公司创始人告诉经济观察报,他最近明显感觉公司与大型能源企业洽谈合作的难度增加了。对方的态度变得暧昧,似乎在等待重组落定后的新政策。他感受到了市场即将分化的信号——要么被巨头收编,要么被边缘化。为此,他最近频繁飞往欧洲,寻求技术出海和国际合作的机会,为公司的生存寻找第二曲线。

王先生认为,压力是真实的,也是多层的,既要看到市场份额可能被挤压,也要看到定价权可能被弱化,还要看到未来发展通道是否会收窄等等。

市场的参与者们,已经从这扇窗口中看到了新的灵感。

一名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总监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他们正在重新评估整个能源赛道。他表示:“以前我们看重的是单一的技术突破或市场缺口,现在更要看企业在新形成的产业生态中的嵌合度。”

这位投资总监所在的团队,正在密集调研了生物质能源、智慧能源管理和碳资产管理领域的公司。在他的眼中,这些领域可能会因航油巨头的重组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于明为化名)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