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1 20:09:47
(原标题:戈壁创投庄汉彬:从“时、地、人”维度评估项目,坚定担任领投方)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袁思杰 香港报道
“对于早期项目,我们可以从‘时、地、人’三个维度进行判断。”戈壁创投执行董事庄汉彬在2025香港金融科技周期间的专访中对记者表示,技术转化的时机、初创公司的发展根据地、创业团队人员的组成等因素,都是评估初创项目是否能成功的重要标准。
当前,许多市场化机构因风险考量不愿领投,国资也因定价机制倾向于跟投之时,戈壁创投反而强化其领投角色。庄汉彬指出,其信心源于对赛道的长期深耕、跨学科顾问网络以及对技术商业化临界点的精准判断。
这种策略在戈壁创投新成立的Gobi-RIF基金中得到体现,该基金携手香港科技大学与港投公司,专注投资生物科技、AI与机器人等领域的早期初创企业。
“在资本与项目资源引导方面,我们能更早了解到这些潜在项目,也能更早和教授及团队沟通,共同探讨商业化策略。”庄汉彬表示。
截至目前,2025年港股IPO募资总额已突破2100亿港元,创四年新高,随着宁德时代等大型IPO成功发行,市场活跃度显著回升。
成立于2002年的戈壁创投是一家专注于亚洲的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16亿美元。公司总部设于吉隆坡和香港,支持早期至成长阶段的创业者,并专注于新兴和弱势市场。
目前,戈壁创投已筹集了25只基金,投资超过400家初创企业,其中62家专注于循环经济。2016年进入香港市场后,戈壁创投已投资超过70家本地企业,孵化出8家独角兽企业,是香港本土投资比例最高的创投机构之一。
庄汉彬认为,无论是来自香港、内地还是东南亚的科创企业,香港都提供了良好的退出渠道,尤其是18A、18C上市规则为生物科技等长周期企业提供了明确的上市路径,这也让风投机构有了更清晰的投资时间表。
主动赋能高校科研转化
《21世纪》:戈壁创投近期与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共同成立了一只创新基金,重点培育由科大孵化的早期初创企业。这一合作模式的架构逻辑是怎样的?和政府引导基金合作对赋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何积极意义?
庄汉彬:我们一直以来在香港投资了众多大学孵化的项目,科大是其中之一。我们长期支持科大的发展,校内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过去十年,我们投资的公司成长迅速。我觉得这次合作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大学与我们开展了更深度的合作。在资本与项目资源引导方面,我们能更早了解到这些潜在项目,也能更早和教授及团队沟通,共同探讨商业化策略。
港投公司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筛选这类项目时发现,尤其是大学孵化的科创项目,其商业化进程往往需要更长的周期。政府的支持作为一种耐心资本,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这对被投企业而言,也是很大的助力——无论是在香港、内地发展,还是出海拓展,有了政府背书,它们在招揽人才、对接客户时都会更有优势。
《21世纪》:这只基金有港投公司的参与,你们是如何促成这次合作的?
庄汉彬:港投公司一直很支持香港初创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大学方面,也和政府推出了很多政策,包括产学研1+计划(RAISe+)的支持。
港投作为我们的深度合作伙伴,我们希望能更早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在大学阶段便开始发掘,更早为项目赋能,无论是在资本市场对接还是商业化推进方面。除了科大,我们也在与不同高校开展合作,期待未来能与全港各高校携手并进。
《21世纪》:在“领投方缺失”成为普通项目融资普遍困境的当下,戈壁创投为何反而能坚定地以“领投”姿态,专注于高校实验室里技术壁垒高但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的早期项目?
庄汉彬:近年来,确实很多创业家面临这样的困境。近期成功融资的公司大多很幸运,能一次性获得四五家投资机构的联合支持。但也有些创业者,找不到领投方而陷入停滞,甚至一年都无法完成整个融资流程。
戈壁创投愿意担任领投方,核心原因在于我们对所关注的赛道有长期深入的耕耘。我们在评估公司时,不仅依靠内部团队,还会借助众多学术领域的顾问团队,共同评估技术的原创性和可扩展性。
另外,我们背后有很多投资人,他们也是潜在的产业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尽早将初创企业介绍给这些潜在客户沟通,从而判断项目的商业化前景。这为我们决策提供了更充足的信心与信息。而且我们乐意担任领投方,也是希望投资时不仅提供资金,还能为企业赋能。我们更高程度的参与,有助于提升这些初创企业脱颖而出的机会。
三大维度评估早期项目
《21世纪》:在评估早期项目时,戈壁创投会重点关注哪些非财务指标?
庄汉彬:对于早期项目,我们可以从“时、地、人”三个维度进行判断。
时间维度非常关键,我们会关注这项技术是否已达到可落地的临界点,是否有相关政策或市场支持,是否存在让初创企业将技术转化的合适时机。
在地域维度,戈壁创投在整个亚太区设有16个办公室。我们会仔细研判一家公司或者一项技术是否最合适在香港或者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我们不仅局限于评估某区域的领头公司,而是通过全球对比,判断该团队和技术,是否最适合在此进行研发、生产。
在人的维度,除了看重团队的研发能力,我们更重视创始人的学习能力。现实中没有完美的团队,有些团队可能侧重科研人才,但我们希望创始人有快速学习的能力。除了投入资金,我们还会引荐经验丰富的早期员工加入,协助加快商业化体系的搭建与完善。
《21世纪》:戈壁创投的“主动陪跑”策略,除了提供资金和产业资源网络外,还为这些早期团队提供了哪些差异化的赋能服务?
庄汉彬:戈壁创投有超20年的投资历史,目前已经投资了400家初创企业,我们提供的差异化赋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做好“媒合”角色。一方面是直接的资源对接,比如介绍客户、提供渠道支持。更重要的是促进创始人之间或者研发团队之间的交流。这部分虽然不能直接带来商业利益,但对初创团队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能帮他们大幅节省试错时间和机会成本,这也是我们会主动去推进的工作。
第二,在融资以及政府资金申请方面(RAISe+)提供专业支持。我们有丰富的经验,会帮助企业判断合适的时机,协助它们对接政府资金。投后我们也会全程跟进支持,与企业团队共同规划财务策略与后续融资,战略性布局未来发展。
实现顺利退出
《21世纪》:你曾提到,香港活跃的IPO市场是否为风投提供了更好的退出渠道。能否分享一个具体的投资案例,说明这种“退出前置”的思维如何影响了你们的早期投资决策?
庄汉彬:毫无疑问,港交所今年很有可能再次成为全球融资总额第一的交易所。我们一直相信,无论是来自香港、内地,还是东南亚的科创企业,都非常适合在香港实现退出。
过去几年,退出路径日益多元化。我们有一家被投企业是今年第一家退出项目,从新加坡转到香港实现退出。此前提到18A、18C上市规则,这对初创企业而言是重要支持。我们注意到很多生物科技项目的盈利周期更长,但借助18A上市规则,目前已经有近80家企业成功上市。
这对风险投资等早期投资人而言,意味着更清晰的时间表。即使企业盈利周期更长,我们也能根据18A的退出路径,更好地判断何时支持公司发展。
《21世纪》:我们观察到部分被投企业会卡在某轮融资中无法突破,甚至难以推进至上市。你们是否会在上市时机方面为被投企业提供建议?
庄汉彬:在大环境方面,我们会密切关注金融市场状况。确实,选择合适的时机窗口进行融资和退出,成功率会更高。但归根结底,最核心的还是企业要夯实基本面。
因此,我们通常会与企业提前数年规划上市相关事宜,若时间表明确,便会共同探讨公司发展方向、财政资源分配、商业化布局等问题,使上市时的财务指标更具吸引力,这些方面我们都会提前布局。当然,我们也会结合市场状况,判断最佳的上市时机与方式。
监制:朱丽娜
记者:袁思杰
编辑:李莹亮
设计:郑嘉琪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国际传播中心出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观点
2025-11-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