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1 22:10:48
(原标题:中国企业出海“必答题”:如何从“走出去”到“扎下去”?)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真正的强大,始于走出熟悉的江河,驶向未知的深海。当中国企业的格局从“中国制造”升维至“全球价值”,才真正挣脱了市场的边界,拥抱无限的可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企业出海新篇章:实践·洞见·未来”主题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作为“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之一,本次论坛聚焦全球经贸格局重塑背景下的企业全球化能力跃迁,系统探讨中国企业如何以更加稳健、可持续、长期的方式参与全球合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教席教授汪泓表示,进博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引进来”的广阔胸怀,也激扬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定步伐。在全球贸易体系重塑、技术与绿色浪潮交织的复杂环境中,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选择了更长远、更坚定的方向:不仅是寻找市场,更是创造价值、共建规则、贡献智慧。
全球化方兴未艾,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也迎来从“市场扩张”到“能力重构”的关键转变。面对收窄的制度红利与日趋复杂的全球规则,企业如何从“走出去”到“扎下去”,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2025年,美国发起的一场所谓的“对等关税”风暴席卷全球,世界贸易格局遭遇冲击。面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企业何去何从?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关税,企业需要思考未来产能布局要不要变,要不要去选一个合适的国别去构建备份产能,这是当下的挑战。他认为答案是要去建设,但建在哪里?建多大规模?如何和国内产能平衡?这是巨大的挑战,但完全不变应对不了风险,一定要重新规划产能。
尽管风高浪急,中国企业仍需扬帆远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案例中心主任、会计学教授、朱晓明教席教授陈世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国际秩序看,短期内不确定性不会有变化,但出海仍是一道必答题。近十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翻了3倍,中国与150多个国家都有各种交易往来,未来中国企业仍需出海挖掘新的机遇。
根据他的观察,当前全球格局出现了显著变化:从以发达国家为中心、标准输出为主的出海范式,转向更加多元、分散、可持续的协作结构。效率与安全并重、近岸化与本地化并行、多边治理机制正在逐步替代单一标准模式,中国企业因此面临结构性跃迁的窗口期。
在陈世敏看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已进入一个深层重构阶段,表现为三重转型:认知革命——企业角色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向协同建构者;操作革命——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战略革命——从“走出去”向“扎下去”和“共塑未来”延伸。
对于一些企业要不要出海的疑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经济学教授、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朱天指出,企业出海不是趋势驱动,而是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具备优势资源,是否选对市场,是否需要通过直接投资实现控制与协同。“只有当好处显著大于成本,出海才是值得做的决策。”
真正决定出海能否成功的,不仅是资源禀赋和市场判断,更是能否建立与当地政府、社区、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运行网络。朱天强调,网络不是附加项,而是出海可持续的关键机制。
即使全球化遭遇逆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仍可圈可点。
研讨会上发布的《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涵盖上海鼎信集团、复星医药、寰泰能源、上海电建、上海航道局、MedClub、之禾7家企业案例,展示了技术驱动、品牌构建、平台整合等多样化国际化路径。
陈世敏结合7个案例提炼出中国企业出海呈现的四大特征:覆盖全球市场(横跨亚、非、欧、美、中东、拉美等关键区域)、行业多元(涵盖基础设施、能源、医药、时尚、数字科技)、规模增长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持续上升)、实践路径多样(品牌、平台、资源、技术等能力组合)。
企业出海不是复制一套通用路径,而是在本地制度、文化、技术与利益格局中动态生成机制。例如,青山实业在印尼从镍矿到冶炼再到不锈钢一体化建设产业园,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平台能力跃迁;复星医药通过“全球研发+本地注册+属地运营”打造面向未来的长期协同能力;寰泰能源在中亚将“投资+EPC”模式与融资、治理机制深度结合,推动规则对接的本地落地。
上海鼎信集团董事长王海军表示,青山实业在印尼打造不锈钢全产业链模式是经历了多年的持续改进与不断丰富形成的,最终形成了从资源保障、项目建设到生产销售的完整闭环,关键在于项目高效实施能力与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
陈启宇分享了复星医药从并购驱动转向能力驱动的演进过程。他强调,企业最难建立但必须坚持的能力,是在全球不同制度中构建可持续协同的研发与注册机制,这需要企业拥有真正的长期主义和战略定力。
寰泰集团董事长南逸则分享了在中亚布局新能源项目的经验。他指出,相比传统EPC模式,寰泰采用“投资+EPC”协同机制,从投资设计阶段就嵌入项目推进,有效应对属地制度差异与金融安排复杂性。寰泰在中亚形成的运营机制,也是逐步形成、不断优化的。机制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长期在场的关键。
“全球化正在重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舞台,而是一场不断吸纳新参与者、新逻辑、新实践的协作过程。”陈世敏认为,这一过程要求企业具备四项核心能力:标准协同力、制度设计力、跨文化运营力和全球表达力。中国企业要从产品输出走向价值输出,从项目输入转向机制共建。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陈世敏发现,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从“资源跟进者”到“制度协同者”的身份变化,这不仅是能力升级,更是全球结构变化中的角色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智通财经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