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专访前IMF驻华首席代表:中国与东盟应深化融合降低对外依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1 20:14:36

(原标题:专访前IMF驻华首席代表:中国与东盟应深化融合降低对外依赖)

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 上海报道

在当前全球格局深刻变革之际,“区域化”正成为比“全球化”更为显著的趋势。这一转变对依赖贸易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意味着什么?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Alfred Schipke)在2025外滩年会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本地区更深入的互利合作,将有利于降低对域外国家的依赖,特别是美国。

席睿德指出,在多边体系承压的当下,强劲的区域与双边合作已成为“唯一的选择”。他特别看好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日益紧密的贸易与投资联系,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他援引数据称,该地区拥有约6亿且仍在增长的中产阶层,若能专注于更深层次、互利的融合,将为中国及整个区域带来巨大福祉。

针对全球供应链碎片化的挑战,席睿德承认供应链迁移是对地缘政治的反应,但他更强调区域内部整合的积极意义。他认为,理想的情况是双方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贸易投资壁垒,从而大幅增加双向贸易与投资,“最终降低对美国需求的依赖”。在绿色技术、数字经济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国拥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东盟国家正可借此受益,实现共赢。

对于近期升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席睿德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该协定正是推动区域内部深度融合的体现,有助于将中国的供应链进一步融入东盟。但他也提醒,协定的成功关键在于执行能力,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

席睿德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国际金融实践教授,兼东亚研究所(EAI)所长。他的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与金融,尤其关注中国和印度的相关问题。他还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并定期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国际金融。此前,他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过多个高级职务,包括IMF亚太部主任、中国区高级代表和负责人等。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