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30 23:51:05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华电科工(601226)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2025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34亿元,同比增加32.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亿元,同比增加11.58%。2024年,公司新签销售合同142.72亿元,其中,于2024年确认收入31.95亿元;2025年1-9月,公司新签销售合同112.96亿元,同比增加18.51%,另,已中标暂未签订销售合同38.50亿元。
在煤电建设及改造方面,国家能源局《2025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深入研究谋划煤电降碳思路举措,分阶段、按步骤实施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政策,如河南省要求对在运煤电机组进行节能降耗改造,已实施深度调峰改造的机组再实施节能改造,可按煤电装机规模的8%配置新能源建设规模,未实施深度调峰改造的机组,同步实施深度调峰和节能降耗改造的,可按煤电装机规模的22%配置新能源建设规模;2025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指出,在全面总结评估“三改联动”工作成效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一批现役机组改造升级,力争全面提升新建机组指标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到2027年,在难以满足电网快速调节需求的地区,改造和新建一批具有快速变负荷能力的煤电机组,在调峰有缺额的地区,改造和新建一批具有深度调峰能力和宽负荷高效调节能力的煤电机组,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推动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鼓励各地、各发电企业落地见效一批兼备上述能力的煤电机组,鼓励将5G、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用于机组控制与运维,并推动零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降碳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塑造新一代煤电生产力,并从政策层面为改造提供市场化支持。据统计,2025年全国煤电拟在建项目总投资超过1.7万亿元,总装机规模超420GW,火电灵活性改造每年将创造上百亿元的市场空间。综上,2025年煤电的核心功能正从提供稳定电量,转向为风电、光伏等间歇性新能源提供灵活的顶峰能力和调节服务,加速煤电向清洁、灵活、智能的调节性电源转变。通过一场全面的技术指标升级,使煤电成为既能保障电力安全,又能高效支撑新能源消纳的现代化调节型电源。
在海上风电方面,截止2025年9月底,全国已核准待招标项目超过40GW,累计装机容量44.2GW,年底累计装机容量预计达50GW。国家能源局提出到2030年累计装机容量突破200GW,覆盖沿海深水海域,“十五五”期间年均海风装机有望超20GW,超过“十四五”水平。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2035年展望装机容量达400–500GW,年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15%以上,成为沿海省份主力电源。
在氢能方面,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因地制宜采用零碳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提升机组清洁降碳技术水平;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确定了101个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涉及源头减碳、过程降碳和末端固碳三个方向,其中氢能领域项目共23个;2025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设一批绿色燃料生产基地,加快提升绿醇、绿氨、氢能等供给能力,鼓励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清洁能源制氢,逐步完善交通运输绿色燃料储运加注网络,积极稳妥推广多元化氢能储运方式;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燃料电池系统等国际标准研制;2025年5月,工信部发布公告(2025年第7号),批准7项氢能相关标准(《氢气管道设计规范》《高纯钨粉》《氢气净化用钯合金管材》《加氢站用隔膜氢气压缩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通信协议》《低温法烷烃脱氢分离设备》《电机制动氢气透平膨胀机》)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加快推动绿醇、绿氨、绿氢等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2025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首次在国家层面为绿色电力点对点直连“开闸”,明确允许光伏、风电等绿色电源项目可通过专线直接输送给特定的用户,不再强制要求全额上网或仅通过电网企业统购统销,有利于满足绿电就地消纳需求,降低制氢项目成本、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等多能互补利用标准制修订;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积极推动LNG、甲醇动力技术在中大型船舶、中长距离运输场景应用,探索推动氢燃料电池动力技术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港口,推动港作机械和港内运输装备使用绿电、氢、LNG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鼓励园区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202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装备制造领域,有13个行业类别入选,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有10个行业类别入选,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装备贸易,有3个行业类别入选;2025年8月,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明确快递服务等增值税政策的公告》,明确网络货运纳税人使用氢能燃料可抵税;2025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能源应用场景赋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工艺智能寻优,构建电解制氢-储氢-用氢全链条智能调控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动与电解装置柔性负荷的毫秒级匹配;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第一批)的通知》,同意包括辽宁华电调兵山45万千瓦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在内的9个项目开展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2025年9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氢气(含液氢)道路运输技术规范》等7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的公告;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下达2025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发布,其中氢能产业相关行业标准共计19项,包含18项制定计划和1项修订计划;2025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电解水制氢、储氢、氢能应用等领域的核心装备开发方向。公司三大制氢项目继2024年成功实现商业运行后,相继完成性能考核。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风光氢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实现全容量投产后,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并拓展了氢气的应用场景,实现20%比例天然气掺氢燃烧;辽宁华电铁岭25MW风电离网制氢一体化项目在全容量投产的基础上,自主升级完善了离网制氢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现了风电离网制氢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青海华电德令哈项目实现商业化供氢。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跟进新疆、辽宁、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地项目最新动态,配合开展前期工作,积极寻求参与项目核心设备供货。
在港口机械方面,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对港口码头装卸效率和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港口智能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已发展到人工远程操控的半自动化阶段,逐步向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迈进。针对港口行业需求,公司已研发出环保、高效的新型岸桥、新型场桥、新型卸船机等智慧港机产品,其中新型岸桥被列入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导向目录》,已完成首台套项目示范,于2023年12月通过验收,于2024年通过国家起重运输机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效率检测认证,取得效率检测证书,确认穿越式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自动化远程控制作业模式下达到:最高作业效率为54move/h(相当于108TEU/h),综合作业效率为42move/h(相当于84TEU/h)。另,港口全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起重机完成总体方案研发,正在推进成果转化,签订的5台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设备供货合同,完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正在开展码头现场调试工作;高效势能回收全自动场桥已完成设计研发,签订的2台供货合同已完成制造工作,已发运至业主码头开展安装及调试工作。
在重力储能方面,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取消强制配储政策短期内可能引起市场需求波动,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机械储能和长时储能技术提供了关键的发展窗口期和战略布局空间。报告期内,依托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LHT攻关任务—固态重力储能技术研发,开展重力储能仿真研究,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状态重力储能动力学仿真与智能调度系统,该成果由全状态仿真建模技术、垂直矩阵式重力块设计、智能优化调度算法三大核心组成。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稳步推进重力储能运动仿真系统开发工作,加入南方电网储能开发创新联合体研究平台,形成适合网源侧和用户侧等多种规模、多种型式的重力储能解决方案,逐步设计并完善重力储能全流程工艺包,公司依托重力储能仿真研究取得的成果,开展关键核心装备的设计工作,并开展百千瓦级重力储能动态模拟试验平台的前期论证工作。在业务拓展方面,积极与相关客户开展重力储能业务对接,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及企业共同开展重力储能科技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
在醇氨业务方面,当前新能源产业正逐渐从新型电力系统向新型能源系统迈进,基于光伏、风电和绿氢,开始向产业链下游绿氨、绿色甲醇、绿油、合成气进一步拓展,形成“风光-绿电-储能-绿氢-绿氨绿醇”从资源端到消纳端的全产业链,最后赋能化工、工业、交通运输等下游应用,解决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随机性电能消纳问题,解决绿氢的储存运输、高能耗工业的脱碳问题。2024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将氢(氨)储能、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列入鼓励类发展项目,并将甲醇燃料、氨燃料、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燃料动力船舶列入鼓励发展类项目;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对标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明确了分阶段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出了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3种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技术路线;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202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石油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开展绿电—绿氢—石化/煤化工耦合等新标准预研,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开展非粮生物基材料典型案例推广,推进绿氨、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及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二氧化碳制甲醇、氨燃烧、高效催化剂、柔性合成氨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低能耗、短流程合成甲醇、合成氨及生物质气化成套装备,支撑氢基燃料在工业、电力、交通等领域多元化应用。公司自开展醇氨业务以来,积极探索新能源+氢储氨醇投建营一体化产业,积极跟踪辽宁、甘肃、吉林、内蒙古、山西等地风光氢储化一体化项目,配合编制氢能规划;攻关绿氢耦合绿氨绿甲醇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万吨级低温低压高效绿氢耦合绿氨成套装备及工艺包,形成多项发明专利;建设达茂旗万吨级绿氨制备及千吨级绿色甲醇制备中试装置;推进撬装化合成氨装置项目、一步法颠覆性创新合成氨攻关进程;推进绿色甲醇工艺包编制工作;开展甲醇实验侧线、绿色甲醇催化剂、二氧化碳一步法制甲醇合成反应器、柔性合成氨反应器等技术及产品研发;参与工信部、能源局重大课题。
在熔盐储热方面,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23号)明确提出目标:“十四五”期间,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2〕209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建设火电机组抽汽蓄能、高效储热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这为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提供根本遵循。2024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2025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在实施“三改联动”基础上,推动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更好发挥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作用,以新一代煤电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是一种新型的灵活性改造方案,通过火电机组配置熔盐储热系统来削弱原本刚性的“炉机耦合”,能够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公司已具备基于熔盐储热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及灵活性改造的系统方案设计和集成能力,已为西北、东北和山东等地区的多家火电厂基于熔盐储热的机组深度调峰项目提供项目建议书,为客户提供最优能源供应解决方案,正在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开展火电机组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深度调峰技术攻关。华电科工熔盐储热试验平台暨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熔盐储热试验基地于2024年12月在华电金源正式启用,该试验平台是全国首个多场景熔盐储热试验平台,已成功申请为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的共性技术平台项目,该平台从方案规划、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组织施工到调试运行均为自行完成,在国内首次完整模拟了熔盐卡诺电站系统。该试验平台投运后,将秉承开放性、市场化、多元参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原则,依托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专业试验和共性技术服务试验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年内,已完成试验平台的消缺及调试工作,后续,公司将以熔盐储热试验平台为基础,稳步提升在熔盐储热领域的技术开发、关键设备制造、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国家光热和火电改造项目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31
证星财报摘要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