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宏观经济点评报告:政策性金融工具,2025年与2022年有何不同?

来源:国金证券

2025-09-30 09:12:00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宏观经济点评报告:政策性金融工具,2025年与2022年有何不同?》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基本内容
对比2022年,这一次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几个不同之处:
一是出台背景和投向不同。
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8月新、旧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下滑至-5.9%、-6.4%,降幅较7月进一步走阔。基建投资的回落并不是因为缺钱,今年专项债发行加速,但用于项目建设的比例收缩,用于化债清欠的比例进一步上升。此外,年初至今城投债净融资持续为负。
与2022年不同的是,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出台更多是为了支持扩大内需和科技创新。因此,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工具形式和支持项目方面也和2022年有所不同。比如,更加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市政园区等八大领域,其中20%必须投向民营企业。
二是资金来源可能也不完全相似。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来源是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债和央行PSL支持。
与2022年不同的是,当前PSL利率高于政金债发行利率。如果央行维持PSL利率不变,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由PSL支持的必要性不强,这也是8月政金债净融资较多,但PSL并未新增的原因。往前看,央行若采取PSL支持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PSL利率至少下调20BP。
三是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社融的撬动比例约为5.5倍,对当年基建投资的乘数约为3.5倍。
此次,如果按照5.5倍杠杆计算,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撬动2.75万亿新增社融,有望拉动1.5-2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领域既包括基建投资,也涵盖制造业投资,例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属于战略性新兴行业,从统计口径看属于制造业投资,而非基建投资,交通物流、市政园区等领域则归属于基建投资。
风险提示
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政策落地节奏和对投资的拉动不及预期。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