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2025年中期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策略报告:量产破局,链动新机

来源:万联证券

2025-07-11 16:01:00

(以下内容从万联证券《2025年中期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策略报告:量产破局,链动新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行业核心观点:
当前正处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晓时刻”,量产元年已经开启。特斯拉、华为、Figure AI等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行业迭代加速并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政策支持、入局者不断增加及AI大模型赋能共同推动行业加速发展。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力成本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一个新兴产业,逐渐从B端走向C端,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2024年1月至今(截至2025年6月26日),人形机器人指数作为成长型主题板块,多次跑赢Wind全A指数,超额收益主要源于两重动力驱动:技术突破密集兑现(如灵巧手更新迭代,新款人形机器人亮相)直接提升板块估值;政策催化(国家级政策出台)推动指数阶段性冲高,形成“政策-融资-订单”正向循环。
供给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供给侧正在迅速繁荣。一方面,海外的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如特斯拉、Figure AI等正在不断推进产品迭代和商业化落地,人形机器人将在工厂等场景实现批量应用提上日程,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验证和认可。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最活跃的市场,2024-2025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近年来特别是2023年以来,创业先锋企业、科技巨头、车企等不同背景的玩家正加速涌入人形机器人市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品各具特色,在智能化和运动控制等关键产品特性上已经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并快速推进其量产节奏。
量产计划:2025H2是量产验证关键窗口期。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要求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培育2-3家全球影响力企业,并在制造、民生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特斯拉、Figure AI、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宇树科技、优必选、众擎机器人等公司计划于2025年实现初步量产。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遵循“工业制造实训→B端场景扩展→家庭服务普及”的递进。
软硬件端:软件方面,AI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注入灵魂,是解锁人形机器潜力的关键钥匙,但目前是整个链条中最薄弱、最需要突破的环节,其发展滞后于机器人硬件。近年来,国内外厂商纷纷在自研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生机。硬件方面,根据对人形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市场规模的测算,人形机器人或将为精密减速器带来数百亿增量市场。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节点渐近,处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核心位置的主要厂商有望受益。
需求端:一方面,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未来全球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将日趋紧张,催生机器代人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打开养老服务类机器人市场空间,“机器人+养老”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行方式之一。同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重,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Optimus未来售价有望低于2万美元/台,从长远视角来看机器换人性价比未来有望逐步体现。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达200亿美元,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当前正处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晓时刻”,量产元年已经开启。特斯拉、华为、Figure AI等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行业迭代加速并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建议关注以下几个方向:①特斯拉Optimus产业化进程明确,随着产品定型,供应链将迎来确定性机会,重点关注已进入或有望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的核心公司。②华为链处于早期阶段,产业链格局尚未固化,拥有较大潜力。华为聚焦“Inside”模式,提供芯片与大模型平台,通过创新中心整合产业链,2025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与机器人量产启动或将成关键催化,建议关注有望进入华为供应链的核心公司。③价格下探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目前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关注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并实现低成本量产的公司,以及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国产零部件优质公司。
风险因素: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人形机器人进展不及预期风险、AI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