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尺法科技
2025-11-18 17:54:13
(原标题:1.77亿罚单背后:量化私募IT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三重警示)
2025年11月11日,浙江证监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2025〕17号,对量化行业一名IT岗位员工开出“没一倍、罚一倍”的重磅罚单:没收违法所得8857万元,并处以同额罚款,合计超过1.77亿元。之所以引发行业震动,不仅因为金额罕见,更因为涉案人员的身份颇具代表性——既不是投研,也不是交易,而是量化机构最常被忽视的技术岗位。
在量化行业快速扩容、策略高度自动化的背景下,投研、交易与技术的边界正在加速消失。本案释放的监管信号十分清晰:量化机构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沦为信息泄露或利益输送的灰色地带。
一、未公开信息的高危通道
处罚决定书显示,浙江两家私募基金及杭州某某科技公司均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掌控,内部制度与权限高度一致,实体间权限边界模糊,易形成信息泄露风险。从法律角度看,这种结构若关键岗位人员利用权限获取未公开信息,可能触及《证券法》第73条内幕信息交易规定。
林艺平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任职某某科技,其工作远超传统IT岗位,涵盖交易策略开发、风控设置与策略测试、部分交易决策及下单,以及交易过程监控,实质介入量化策略核心环节。
凭借岗位权限,他可直接访问两家基金管理人的投研数据库、未公开持仓与调仓计划、策略参数及风控阈值等系统内部数据,这些均属于监管定义的“未公开信息”。缺乏有效隔离与事前管理,使技术岗位成为高风险通道,也暴露出私募机构内部控制的重大漏洞。
二、名义借用账户,实质自主操作
监管调查显示,林艺平通过控制和借用他人账户实施交易,形成“名义借户、实质本人”的账户结构。他全程控制“林某治”名下账户,涉案国金证券和东莞证券账户自开户以来均由其操作,杭州地区的所有交易指令由他下达,交易资金由其筹措,盈亏完全由其承担。这些特征在监管实践中构成典型的“实际使用人”认定依据,可作为内幕交易或违规操作责任认定的重要证据。
同时,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林艺平借用“何某龙”名下的东莞和中信证券账户继续交易。所有操作均发生在杭州本地IP下,实际操作者始终是林艺平,使用账户原有资金,盈亏依旧由其承担。即便未动用个人资金,这类借名交易仍被监管认定为规避监管的典型行为,从法律合规角度看,也可能构成《证券法》第73条所禁止的内幕信息交易行为,相关责任无法规避。
三、多账户趋同交易,信息链条闭环
处罚决定书显示,自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9月6日,林艺平控制的多个账户在沪深两市实施高度一致的买入操作。交易时间高度同步,标的选择一致,方向与仓位变化保持同向,整体交易节奏趋同,并最终实现盈利。
在监管认定中,“多账户趋同交易”通常被视为利用未公开信息的外在表现。结合林艺平对未公开信息的访问权限、账户控制链条及客观交易结果,形成了完整的监管证据闭环,为内幕交易或规避监管行为的法律认定提供了充分依据。
此案例也显示,监管在IT岗位违法行为的取证技术、路径还原及逻辑链构建方面已相当成熟,对量化机构各环节的监控能力不断增强,也对机构内部合规和风控提出更高要求。
四、量化与科技岗位成为监管高频关注对象
2025年以来,除本案外,安徽和吉林监管局也先后对证券公司IT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作出处罚。三起案件高度相似:均由IT或系统开发岗位员工利用接触权限获取敏感信息,通过借名或控制他人账户进行交易,并依靠IP、MAC地址及硬盘序列号等技术痕迹确认实际操作人,最终均以“未公开信息交易”定性并处以高额罚款。
这一系列案例表明,量化投研、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岗位不再处于监管盲区,而已成为私募及证券机构内部控制的高风险节点。从法律合规视角看,机构必须将此类岗位纳入关键敏感岗位管理,建立严格的权限分级、数据访问日志留痕以及事前审批和事后审计机制,以防范内幕交易及信息泄露风险。
五、三大警示:技术岗位管理已成合规核心
结合本案,可以归纳出对行业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三点警示。
首先,技术岗位就是前线岗位,不能再以“非投研”作为监管豁免理由。量化机构的技术人员掌握策略参数、交易指令、实时调仓计划和系统权限,其信息敏感程度不亚于核心交易团队。因此,技术岗位必须纳入“关键敏感岗位”,在制度和权限层面进行严格隔离。
其次,信息防火墙需要从制度层面升级到系统层面。监管越来越依赖来自交易终端的技术证据,包括IP、MAC地址、设备硬盘序列号、交易指令流向和系统访问日志。这意味着行业机构必须同步升级管理体系,实现系统日志留痕、策略权限管理、系统访问分级和数据脱敏机制,否则未来类似案件将更难辩解。
第三,多实体、多团队结构下的“信息穿透式管理”必须制度化。本案的根源之一,是科技公司与私募管理人之间角色和权限交叉,导致信息隔离形同虚设。在集团式量化机构中,必须明确信息的来源边界和使用场景,确保关联公司权限隔离、跨实体人员履行合规义务,并留存完整日志、记录与审批链条,否则内部人员利用信息优势违规操作的风险将始终存在。
结语:1.77 亿罚单的深度警示
林艺平案并非孤例,也非偶然。随着量化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数据资产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对技术岗位、系统开发层和数据处理环节的监管,将成为未来监管重点,也是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1.77亿罚单的本质,是监管向市场传递的清晰信号:量化行业不再只监管投研和交易,技术岗位、系统权限、数据访问已成为新的合规战场。任何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的行为,都将在穿透式监管下无处遁形。
文 | 夏叶璐
编辑 | 麻艺璇
中国网财经
2025-11-18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1-18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1-18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1-18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1-18
三尺法科技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