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一张小小的薄膜,居然是机器人和电动车的“定海神针”?

来源:子弹财经

2025-11-08 21:00:21

(原标题:一张小小的薄膜,居然是机器人和电动车的“定海神针”?)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语叔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如果说2024年是人工智能崛起之年,那么在中国,2025年就是具身智能和机器人崛起的时代。

4月份北京举办的机器人马拉松就是一个标志。在马拉松现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很多机器人跑步中隔一段就有工程师帮其换关节,原因就在于机器人的关节需长期承受高频运动的机械磨损、过载应力,以及高速运转下的润滑失效问题——这是影响关节稳定性,甚至导致机器人失衡的关键。

而要让关节电机保持精准控制,避免电流波动引发的运行偏差,就离不开核心电子元件的支撑。

同样的逻辑在新能源汽车上也存在。要想在电池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续航,除了优化整车能耗,保证电机驱动系统的电能稳定输出至关重要。

有意思的是,在机器人电机驱动器、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这些关键场景中,真正保障电能输出稳定的核心,是一张藏在薄膜电容里的小小薄膜。薄膜电容的核心功能是储能与滤波,能精准抑制高频电流纹波、承受瞬时高压冲击,是电力设备稳定运行的“压舱石”。而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电容膜凭借优异的耐压性能、高温稳定性和高频适配性,是薄膜电容的核心基材。

也因此,11月初在厦门总投资25亿元的中仑新材新能源膜材项目正式投产的新闻,才会引人关注。尤其是在投产仪式上,这家公司还发布了行业新一代BOPP电容膜产品——长塑高功能电容膜。

那么,为什么在整个行业来看,这一举措具有划时代意义?

1、薄膜电容是新技术的“定海神针”

想理解这一点,就要先搞清楚薄膜电容的技术优势。

凡是依赖稳定电能输出的带电池设备——比如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大多需要配置电容。

虽然电容存储电能的时间较短,没法像电池那样长时间供电,但在整个电力“输出-输入-转化”的过程中,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电路来说,电容就像“稳压水库+噪声筛子”,其工作思路可以理解为一句话:先蓄水,再清水,最后放稳定的水流。

换句话说,电容先提前存好一部分电荷,接着过滤掉电流里的杂波干扰,最后输出平稳的电流。这在当下电能作为新能源核心形态的背景下,显得非常重要。

尤其是光伏逆变器或机器人电机突然需要大电流时,电容可以先把自己“存好的电”瞬间放出来,避免电压瞬间下降。

另外,很多直流电里夹带的高频“锯齿纹波”就像混水,电容可以把这些纹波“筛”掉,让后端电机拿到平滑直流电;而电网或负载有电流的毛刺、浪涌时,它先吃掉电流高峰,或者填补电流低谷,维护电力输入的稳定,保护IGBT、芯片等贵重器件不被击穿。

所以,电容就是以电力驱动的各种新兴技术的“定海神针”。

以前用得最多的是铝制的电解电容器,虽然单位体积容量大,能存更多电,但缺点很明显:寿命短、耐高温和高压能力弱,像“白炽灯泡”经常得换。如今换用薄膜电容,它寿命长,还耐高温、高电压,类似“长跑选手”稳稳工作。

也因此,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光伏等实际应用角度来看,薄膜电容器在车载逆变器、车载充电器(OBC)和充电桩等关键部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电控系统、DC-DC开关电源等高压电气单元中,薄膜电容器同样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2、新一代BOPP电容膜突破为什么是现象级?

新能源领域(如电动汽车快充、光伏、机器人)正迅速向高能量密度和小型化方向发展。然而,功率模块和逆变器里那块薄膜电容像“大块头”堵在门口,个子大、占地方,让整套设备想再小一号都难。

为了实现电容器的小型化,器件层面需要提升加工与封装技术,而材料层面则要求具备高击穿强度和高介电性能。

这意味着薄膜电容里的这块薄膜,既要足够薄,又要足够强。

只有做到超薄,才能让电容的体积降下去;而超强的抗击穿能力,能保障薄膜电容的稳定与安全性。

这也是全世界研发新一代电容薄膜材料的出发点和目的。目前,各家企业都聚焦于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因为这种材料在经济性、加工性和击穿强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BOPP薄膜存在介电常数和储能密度较低的问题。尽管近几十年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新型聚合物,并设计了涂层与复合材料等多层结构以提升性能,但这些先进材料的工业化制造仍面临重大挑战。主要原因是这些材料的加工性较差,无法通过双向拉伸工艺实现大宽幅超薄薄膜制备和连续化生产。

BOPP薄膜目前仍是薄膜电容器的最优解。科学家尝试换新材料、涂层工艺、多层结构设计等改进薄膜性能,但目前离产业化大规模生产应用仍有一段距离。

这一次中仑新材的新闻备受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技术真正解决了BOPP的性能问题和量产问题:采用了6.4米宽幅的BOPP电容膜生产线,这是目前新能源超薄电容膜领域最宽的生产线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这一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

该膜采用中仑独有的第五代低碳双向拉伸技术,不仅提升了膜的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还显著降低了单位能耗,具备国际领先水平。

更何况高端电容膜长期被国外垄断,中仑新材这款产品有效填补了国内高端电容膜市场的供给缺口,真正提升了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

3、为什么是中仑新材?

别看这条新闻来得突然,其实中仑新材已在薄膜江湖深耕二十多年。

最初,中仑新材从事食品包装用的BOPA尼龙膜业务,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逾20%。这意味着,全球每五包真空火腿、每五袋洗衣液软包装所使用的功能性包装膜,就有一卷来自中仑新材。在将功能性包装膜业务打造成为隐形冠军后,公司拥有40多个国家的客户,外销比例达50%,账面上现金流充裕。

然而,公司却决定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新能源两张膜”领域。这两种材料均为下一代电池和逆变器的核心材料,技术壁垒较高,国内产能较为稀缺。

其实,中仑新材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少数几家率先实现超薄BOPP电容膜(长塑高功能电容膜)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多年积累+产业链一体化+技术突破+战略押注的结果。

比如泉州工厂PA6原料供应的车间与薄膜生产线仅以一墙相隔。此种“隔墙效应”并非单纯为节省土地资源——熔融状态的聚酰胺原料可经管道直接输送至薄膜生产设备,省略了传统模式下运输、包装以及再次融化等一系列流程。

更为关键的是,当其他企业仍在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困扰时,中仑新材已通过自行生产PA6切片,将成本波动的控制权稳稳掌握在自身手中。

再比如凭借世界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中仑新材开创了膜材科技第五代低碳双向拉伸技术。成为全球少数同时掌握分步拉伸、机械同步拉伸、磁悬浮线性电机同步拉伸三种工艺的企业。此外,它在材料基理研究、高端膜材研发、拉伸工艺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掌握超200项核心专利技术。

2024年起,中仑新材投入25亿元在海沧建新能源膜材基地,主要聚焦超薄BOPP电容膜和复合集流体基膜(下一代电池材料)。一个是国内产能紧缺,一个是国产化空白,技术壁垒极高。中仑新材提前布局,现在终于“开花结果”。

实际上,中仑新材首条高端BOPP产线采用自主创新的双向拉伸工艺,自动化水平极高,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实现产品性能更优、一致性更强的同时,单位能耗进一步降低,被定义为“新一代高端电容膜产品”。

今年4月,中仑新材还成功研发出行业首款“固态电池专用BOPA”,在材料柔韧性、抗穿刺、抗冲击等关键性能上实现了突破,力学性能尤为突出,可满足固态电池对封装材料的严苛要求。而这也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核心材料领域再次实现领跑。

4、结论

通过新一代超薄BOPP落地能看出,中仑新材以长期主义穿越“技术—产能—市场”三重周期。最终,这家企业提前布局原料-工艺-一体化,用BOPA“现金牛”哺育BOPP“明星业务”研发,以25亿元重资产锁定“高精尖”赛道,形成不可复制的行业壁垒。

因此,当新能源需求爆发时,中仑新材的技术曲线已领先同行两代,规模-成本-客户黏性同步放大,最终把短期窗口铸成长期护城河。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