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31 20:04:15
(原标题:中国拓展绿色贸易填补全球“绿色缺口”,多部门详解实施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张旭 北京报道
发展绿色贸易是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举措。
10月30日,商务部发布《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31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拓展绿色贸易相关情况。
吹风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我们将通过拓展绿色贸易,丰富全球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填补‘绿色缺口’,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的‘绿色正能量’。”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绿色贸易将通过“双轮驱动”促进贸易优化升级。“一方面,以绿色产品和技术出口替代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提高出口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绿色标准、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倒逼企业革新生产方式,带动上下游产业低碳转型,从而形成高端要素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贸易结构从‘量’到‘质的跃升。”
从全球趋势来看,绿色低碳产品正在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李成钢表示,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增速超过30%;光伏产品已经连续4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万辆;铁道电力机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强劲增长。
李成钢指出:“我国节能环保家电、再生纤维纺织服装等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这些都表明,绿色贸易为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商务部将继续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绿色贸易服务全球的能力,与全球更好分享绿色低碳成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王鹏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把推行绿色设计、普及绿色制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截至2024年底,累计创建了451家绿色设计企业,开发推广绿色产品超过4万个,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家,国家绿色工厂产值占比超过20%。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更大力度普及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加快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循环利用等全链条的绿色转型升级。“点线面”结合,打造绿色产业生态,为拓展绿色贸易夯实产业基础。
在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看来,当前部分外贸企业在绿色贸易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环节降碳潜力有待挖掘、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国际市场需求。
为解决相关痛点,《实施意见》的举措涵盖了外贸产供链的全过程、各环节。
在生产制造环节,鼓励企业开发使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可降解材料、可再利用废弃物等制造的新产品,并探索发展再制造产品进出口。在仓储物流环节,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减少二次包装,通过使用环保包装材料、获得绿色认证的周转箱等。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贸易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地球“减负”。
在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基于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等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绿色低碳行业的承保力度;加快外贸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健全完善碳定价机制,扩大绿证绿电交易规模,进一步满足外贸企业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贸易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
余丰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展绿色贸易还需要多方营造良好环境。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健全绿色认证体系,简化出口手续,提高通关效率;企业需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绿色技术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培训活动,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共同推动绿色贸易健康发展。
在国际合作与贸易中,“绿色”正在成为高频关键词。
发布会上,李成钢表示,中国提出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已经得到50多个经济体积极响应,将继续推动扩员和落实。同时切实履行在亚太经合组织环境产品清单的关税减让承诺,清单内产品关税已如期降到5%以下。此外,中国与南非等国签署的深化双边贸易畅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也纳入了绿色贸易有关内容。
除此之外,近日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首次将绿色经济纳入其中,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最新实践。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3.0版议定书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中小微企业5个领域。特别是纳入供应链互联互通、绿色经济和消费者保护领域,成为中国和东盟自贸实践的全新突破。
在绿色经济领域,中国和东盟以全球发展倡议目标原则为引领建立了自贸区项下的全面合作框架。首次对绿色经济、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持续金融、绿色技能等作出明确定义,承诺不将环境标准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变相手段,努力消除环境产品和服务相关贸易壁垒,致力于环境与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上述负责人表示,双方确立了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循环经济、可持续金融、绿色技术、绿色标准、可持续能源、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8大优先合作领域,贯穿研发、融资、生产、消费、回收全链条,为打造区域经济绿色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商务部表示,将持续提升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绿色含量”,深化国内改革对接国际绿色标准,促进国内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丁裕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议定书系统构建了区域绿色贸易投资合作框架,不仅为中国-东盟的绿色贸易构建了“全链条”的合作生态,也为区域绿色产业和供应链合作规划了清晰路径。
丁裕森指出,这一部署也将推动双方共同开拓一个规模庞大、潜力无限的绿色市场,增强面对外部冲击和“绿色壁垒”的经济韧性与自主性,促进区域绿色发展能力整体提升,为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全球经济环境与贸易治理体系贡献智慧。
观点
2025-10-31
观点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潮汐商业评论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