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31 19:36:36
(原标题:3年引来外资7万亿元:一场招商大会背后的大湾区价值)
南方财经记者郭莎 实习生苏磊 广州报道
安利中国董事长兼总裁余放经常提起这样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安利在全国考察工厂选址,在很多地方,他们经常听到的询问是:安利的投资能为当地带来什么?到达广州开发区时,当地官员第一个问题竟然是:我们能帮您做什么?
这种反差让安利下定决心来到广州,并迅速开启了一段长达30余年的“牵手”——从1995年正式投入运营到现在,安利已经完成10次增资扩建,投资总额突破22亿元。
类似安利公司一样,有不少外资企业正是看中了广东,保持持续投资、长期合作。截至今年10月,广东省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6万家。今年1—9月,广东新设立外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3.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3亿元,同比增长8.8%。广东上述两项指标均领先全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外资境内再投资。
作为全国经济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广东接下来的使命任务更重。即将于11月3日举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将通过1场主场活动、9场珠三角城市招商大会、N场海内外路演和投资考察活动,充分挖掘招商潜力,放大活动平台效应,助力全球投资者更深入了解大湾区的投资环境,共享发展机遇。
据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介绍,此前连续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累计签约项目3645个、达成投资贸易金额7万亿元,其中,超百亿元项目92个。今年,大会更是下足功夫:更加聚焦品牌提质、产业创新与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携手港澳举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专场招商,强化联合招商。
总投资额约100亿欧元的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是德国巴斯夫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其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该基地的核心装置包括一套年产100万吨乙烯的蒸汽裂解装置,以及多个下游装置。这些装置将生产出一系列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高铁、电子电器、食品包装、家庭和个人护理、航空航天和制药等行业的产品。截至2025年10月,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已取得多项重大进展。
巴斯夫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凯礼曾透露:“在广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快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化工园区。该基地在加强巴斯夫核心业务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大部分工厂预计在2025年底前开始投产。我们也会继续与广东合作,吸引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入驻园区。”
除巴斯夫以外,德国SEW集团、埃克森美孚、联合利华今年以来都在广东各地投建大项目,将其作为链接中国市场与全球资源的战略支点。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乔书志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佳能产业链布局最全面的区域之一,从生产到销售,从研发到后期运维均有覆盖。“佳能将大湾区列为未来发展重中之重,并推出‘大湾区倍增计划’,为‘9+2’城市群提供更多商品与服务。”
外资是有名的“聪明钱”,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它们为何持续投资中国、“重仓”广东?
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伍德伦曾这样答复记者:“广东近商亲商的执政理念在其完善的公共与基础设施以及落实法律法规方面得以充分体现,为我们这样的企业提供了信心和可预期性。这是我们在中国、特别是在大湾区的业务取得如此长足进步的原因。”
伍德伦的答案或许代表了大多数外资企业的观点。
外资企业看好广东,正是看到了这里安全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里毗邻港澳、开放程度高,是不少创新政策的“先试区”,尤其能满足前沿领域企业的发展需求。外资企业希望借助广东乃至中国的优质资源、完备高效的产业链条和超大规模市场,完善全球供应链、拓展产品市场。
同时,广东还通过使出外资政策“连环招”,从“外资10条”“稳外资12条”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办法,再到“招商引资20条”,广东近年来推出了一揽子政策,以“真金白银”鼓励研发中心与总部经济落户,最高奖励达1.5亿元,并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推行“双15%”税收优惠,加快构建吸引外资“强磁场”。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近年来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有了几个新的变化:除数量增加外,在粤投资企业呈现明显的转型提质趋向。
新投资企业项目密集落子先进制造业,精准契合大湾区产业方向。今年前七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广东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29.1%。外资企业在粤机构的投资布局,逐渐由外围生产基地向研发中心、供应链枢纽等核心环节转型,更聚焦研发、高端制造与供应链协同,并全面深刻“链”入大湾区。
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正是在这一时期,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决定在华新建研发中心。经过多轮考察与比选,项目最终落户广州。依托广东汽车产业完善的生态体系与活跃的创新氛围,该研发中心已汇聚近380名工程师,并与广汽、小鹏、比亚迪等本土领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智能驾驶软件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企业不仅从地方产业生态中获益,也反过来推动并引领产业链上下游深化协同。采埃孚等行业巨头的进驻,加速了广东汽车产业创新要素的整合与完善。例如,采埃孚正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一家汽车电子工厂,聚焦安全气囊控制器、传感器等被动安全电子关键部件,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工厂标杆。
采埃孚在广东的布局绝非个案,其代表了当前外资企业角色的进化——有实力的外资企业,从最初的资本投资者、产业形态塑造者,逐步转变为深度融入本地创新链、供应链和市场生态的关键参与者。
而本地产业也受益于与外资企业的深度合作,向更高能级跃升,创新能力更强、生态更完善。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审视外资企业与广东本土企业的变化,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外资带来的“乘数效应”。外资在大湾区的投资不断深化,与本土产业链的融合日益紧密。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初步融入国际市场。凭借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珠三角吸引了大量港澳台及华侨资本,以“三来一补”方式开展生产制造,玩具、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崛起。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左右,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广东投资布局电子、化工、汽车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珠三角范围内迅速形成一个覆盖芯片、显示屏、组装的完整电子产业链,华为、中兴、TCL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也趁势快速崛起。
近年来,广东重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外资企业的投资也从单一制造扩展至研发创新、融入本地供应链体系。23年前就已落户广东的西门子医疗,如今已成为该公司在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制造基地;位于广州的生物医药企业百济神州,也持续在广东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
与此同时,广东近年来把“五外联动”作为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外贸结构、吸引外资投入、发展服务外包、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加速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经济体系。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的“五外联动”实践,本质是一场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的跃迁。从政策端的制度型开放到企业端的全球化运营,广东的“五外联动”实践正突破传统外向型经济路径依赖。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目前广东外贸依存度下降至六成,而技术合同成交额、数字贸易占比等质量指标持续攀升。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定位的深化,这片热土将继续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创新重塑规则,大湾区的价值也在被重估。
“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塑,中国的定位正在从过往的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雪菲表示,为了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未来广东可以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覆盖范围,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以及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区总部,提升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进一步吸引外资。
观点
2025-10-31
观点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潮汐商业评论
2025-1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