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牛刀财经
2025-09-30 13:41:30
(原标题:倒霉催的王健林)
文丨前哨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2016年8月,王健林气吞万里如虎。
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如平地惊雷,瞬间引爆舆论场。
然而时移世易,十年弹指间。2025年9月,71岁的王健林却因1.86亿元债务纠纷被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后因执行信息偏差解除)。
从商业帝国的巅峰到债务缠身的困局,王健林与万达这十年,究竟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豪赌与决策失误,才一步步滑入命运的 “泥潭”?
巅峰豪赌:退市对赌埋下致命祸根
2016年的万达,正处于扩张的巅峰期。
王健林彼时高调宣称“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其他企业无论国企央企,都没机会做老大”,野心直指全球商业巨头。
但就在这看似风光的顶点,一场致命的赌局已悄然开局。
因不满万达商业在港股的估值表现,王健林毅然推动公司退市,并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剑指A股上市。
为填补私有化带来的资金缺口,他与投资人签订了一份 “生死对赌协议”。
需在2018年8月31日前完成内地上市,否则需支付400亿港币回购股权。
这一决策看似是对企业估值的坚持,实则暴露了他对政策环境的严重误判,既低估了涉房企业A股上市的监管门槛,更未预料到后续融资环境的骤变。
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万达海外项目突遭停贷,叠加A股上市排队受阻,企业负债飙升至近3000亿元。
尽管彼时万达资产规模仍达7000亿元,但流动性危机的阴影已悄然笼罩,庞大的资产无法快速变现,而到期债务却如悬顶之剑,危机隐患已然埋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 年,万达冲击 A 股的计划彻底失利,对赌压力与债务危机瞬间爆发。
危急时刻,王健林上演了一场被外界称为“神操作”的资产大甩卖:将13个文旅项目、76家酒店打包出售给融创与富力,一次性回收近680亿元现金偿债;同时引入腾讯、苏宁等资本,以340亿元出让14%股权。
这场 “瘦身” 虽在随后房地产融资收紧的周期中,让万达避免了即刻崩盘,彰显了王健林的危机应对能力,但短暂的喘息,并未换来战略上的清晰。
早在2015年,王健林就提出“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的轻资产理念,计划剥离资产所有权、保留运营权。
可在实操中,万达的多元化版图仍在盲目扩张:文旅项目总投资超1800亿元,武汉中央文化区等项目一味追求“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却始终延续 “以房养旅” 的旧逻辑,依赖住宅销售回流资金,支撑文旅项目的长期投入。
当2018年后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住宅销售放缓、融资渠道收紧,这套模式瞬间失灵,文旅板块沦为资金黑洞,为后续危机埋下更深的伏笔。
二次对赌:上市梦碎引爆资金链危机
首次对赌失利的教训,并未浇灭王健林的上市执念。
2021年,他拆分核心业务,成立轻资产运营的珠海万达商管,转而冲击港交所,并再次签下对赌协议:承诺2023年完成上市,否则需回购投资人380亿元股权。
这一次,运气与行业红利已彻底耗尽。
2023年5月8日,上市期限截止,珠海万达商管四次冲击港交所均以失败告终。
380亿元的回购义务如同引爆的炸弹,瞬间撕裂了万达本就脆弱的资金链。
对赌失败的连锁反应接踵而至。仅一天后,光大兴陇信托便对万达及武汉文旅项目申请财产保全,查封2.29亿元资产及三宗地块。
资本的耐心彻底耗尽,万达陷入“还债 - 卖资产 - 再还债”的恶性循环:
2023年至2024年,超30座万达广场被抛售;万达电影控股权、金融牌照、盈方体育等优质资产接连易主,仅万达电影一笔交易就回笼78亿元,但对于庞大的债务窟窿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王健林曾说 “优秀的企业在好的时候要做坏的打算”,可他在行业下行期的持续豪赌,显然违背了这一自我警示。
当市场周期与政策环境双重收紧,他的“赌性”不再是突破的勇气,反而成了将企业推向深渊的推手。
资产清仓:核心版图失守与信用崩塌
2025年,成为万达的“资产清仓年”。
这一年5月,太盟、腾讯等联合体以500亿元收购48家万达广场项目公司股权。
这些位于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的资产,是万达商业版图的“龙脉”,是支撑其运营的核心根基。
交易完成后,万达自持广场从400座锐减至300座,珠海万达商管60%股权落入资方手中,王健林持股仅剩40%,彻底失去对核心业务的绝对控制权。
至此,他曾坚守的“什么都能放,万达商管不能放”的底线,彻底失守。
更刺眼的现实还在后面。
2025年9月,王健林因下属项目1.86亿元纠纷被纳入限制高消费名单。
这一金额,对他而言不过是“不到2个小目标”,却让昔日“千亿富豪”陷入舆论漩涡。
尽管9月29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已无其“限高”信息,工商信息也未显示相关风险,媒体解读称系下属公司纠纷导致的执行信息不对称。
但这一插曲背后,是万达早已千疮百孔的信用体系。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万达集团已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达52.63亿元,执行法院涵盖北京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笔执行金额均超1亿元,最大一笔更是超过24亿元,且立案时间集中在2025年。
此外,财务数据更显严峻: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大连万达商管短期债务超439亿元,账上现金仅151亿元,卖资产的速度永远追不上债务到期的速度;股权冻结金额从最初的几亿蔓延至 94 亿,核心子公司几乎全员 “中招”,商业信用濒临崩塌。
牛刀快评:赌性终难敌时代浪潮
万达的十年,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的缩影;王健林的“倒霉”,本质是高杠杆扩张模式与时代周期的必然碰撞。
他信奉“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在行业红利期,靠着“以售养租”“以房养旅”的滚动开发模式登顶。
要知道,这套模式的核心前提,是住宅市场持续火热、融资渠道畅通无阻。
可当周期逆转,政策收紧,曾经的“成功密码”瞬间变成“致命毒药”。
高杠杆带来的债务压力压垮现金流,多元化扩张的“资金黑洞”耗尽储备,两次对赌的豪赌则彻底透支了企业的容错空间。
更令人遗憾的是,万达的轻资产转型始终流于表面。尽管万达商管仍管理着494个商业中心,2023年靠管理费实现85亿元分红,但数字化创新严重滞后。
当华润万象生活已实现智慧服务全覆盖时,万达部分项目仍依赖传统运营模式,核心竞争力不断弱化。
而“卖资产偿债”的路径依赖,更让企业陷入“资产越少 - 租金造血能力越弱 - 融资越难”的死循环,难以挣脱。
王健林曾写过 “商战经年财富雄,向来万事皆成空” 的诗句,如今读来,竟成了对自己的精准注解。
回顾王健林与万达这场跨越十年的商业赌局证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不在于风口上的豪赌,而在于对周期的敬畏、对风险的把控,以及稳健的经营内核。
当运气耗尽,唯有清晰的战略眼光与扎实的核心能力(有钱,不是核心竞争力),才能穿越周期的风浪。这或许是王健林与万达留给所有企业家最昂贵的教训。
民商财经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格隆汇
2025-09-30
格隆汇
2025-09-30
格隆汇
2025-09-30
格隆汇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