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国城市观丨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6 07:00:01

(原标题:中国城市观丨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编者按】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城市竞逐经济新赛道的蓝色引擎。

发展海洋经济并非只是“靠海吃海”,而是一场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系统竞争。海洋经济的复杂性,要求城市构建起技术、资本、空间与政策高效耦合的“生态系统”,才能将“蓝色国土”转化为“蓝色动能”。

今年6月,广东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此背景下,被誉为“百岛之城”的珠海正上演一场深刻的海洋变革:以场景为牵引、以创新为动力,以“海上新基建”为基石,来塑造海洋经济系统性优势。

《中国城市观》第二期,我们以珠海为样本,剖析这座城市向海图强的突围之路,借此管窥“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冯玉怡、 于长洹、彭敏静、李惠琳、郑全怡、赵婷婷  珠海报道

9月24日,“风王”桦加沙逼近珠海,掀起狂风巨浪。

“伶仃牧场1号”,这个广东省离岸最远、养殖水体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经受了一次巨大考验。面对着16级阵风和6.4米巨浪,这座用硬科技“武装”起来的“海上堡垒”始终岿然不动。

风雨中的海洋牧场,是广东耕海牧渔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正逐浪海洋经济。今年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伶仃牧场1号”所在的珠海,被誉为“百岛之城”。珠海凭借着较强的制造业基础、较好的科技产业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相叠加,正成为“海上新广东”的最佳场景试验地。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无论是发展基础还是发展势头,珠海在海洋经济的竞逐中都难以被忽视。

立足于此,珠海正筹谋以海洋经济重构自身动能。珠海希望,未来三年能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0%。围绕着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珠海实施了“三海联动”等诸多创新举措,力推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海上新基建”概念。

当一批船舶动力电池系统从珠海安易控江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级工厂里走下生产线,当桂山岛上空的物流无人机将生鲜海产从“浪尖”送抵市民“舌尖”,当三一海工董事长伏卫忠与马士基码头公司签下迄今全球最大的电动集卡集采项目合约,这些生动、多元的海洋经济新场景,折射出珠海对蓝色动能的深度求索。

场景牵引:海洋经济绝佳“演练场”

珠海桂山岛上空,4条常态化无人机航线穿梭于海天之间。

“海岛是低空物流的绝佳应用场景。”万翼天下(珠海)航空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何毅指着飞行监测屏说道。他身后的运营数据显示,开通仅一年的唐家港至桂山岛航线已安全飞行超4000架次,“无人机能够提升海岛资源流动效率,破解海岛物资困局”。

珠海海洋资源丰富,海域辽阔,海岛众多,全市领海线以内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27.26公里,拥有大小岛屿262个,是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城市。得天独厚的岛屿资源,让珠海成为诸多海洋科技产业创新探索的理想之地。

南方财经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仅在珠海大万山岛以南海域,就有“南鲲”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平台、“珠海云”智能无人母船、可潜无人艇等首批海洋装备正开展海上试验评估。对海洋经济而言,应用场景拓展直接关系到技术产业化路径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的实现,尤其在产业链成熟度仍不足的当下,细分场景的精准定位最关键。

珠海很清楚自己的场景优势,并致力于强化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来看,珠海通过推动场景机会清单、需求能力清单、标杆案例清单“三张场景清单”,探索从制度上构建一个海洋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破解“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的“两找”难题。

今年2月份,珠海正式公布了2025年全市第一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低空经济、海洋经济、数字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28个应用场景机会。这其中,海洋经济场景就有4个。

以海岛型低空经济的探索为例,珠海以应用场景撬动产业发展的效应显著。珠海先后开通了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立项全国首个海岛无人机快件运输标准。这些先行先试探索举措,成功推动陆岛物流、海洋牧场、海岛巡检等多个特色场景落地珠海,实现市区物资半小时可达海岛,新鲜海产从“浪尖”直达市民“舌尖”,创造了可为全国海岛发展低空经济提供参考的“万山样板”。


海洋牧场联动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是珠海立足优势禀赋走出的一条发展“空海经济”的差异化路子。

“我们正深度探索‘低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场景与产业融合,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低空应用场景。”珠海市低空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着海上风电巡检、海洋生态监测、海上应急救援、海上交通管理、跨海物流配送、海洋旅游观光、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牧场监测、海洋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珠海希望打造低空经济在海洋领域的市场化与商业化应用模式。

7月30日,珠海举行“2025万山群岛低空综合应用大会”,推动众多先行先试密集落地,包括全国首创的“万山群岛低空安全双核体系”、物流复合翼eVTOL航空器在大湾区的首次长航程城际飞行等。随着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飞行标准体系的落地及场景深度融合。珠海,正立足海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珠海力图以开放姿态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源。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熊翔介绍,近年珠海一直在推广“标准海供应”模式,让企业体验“拎包入住”式用海服务。2024-2025年一季度,珠海全市项目用海获批48宗,用海面积达4142.69公顷,保障了珠海万山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海洋牧场二期项目、情侣南路至人工岛市政桥梁工程等现代化海洋牧场及重点项目用海需求。

当全国城市竞争从“政策洼地”迈向“场景制胜”,那些能将实验室技术、城市空间与市场需求精准耦合的场景,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介质。珠海海洋经济也正从单一场景突破转向系统化布局,既通过具有地域标识度的超级场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又通过上下游联动构建全链条生态,以场景驱动产业聚集和创新。

科创闭环:激活海洋产业新动能

科技是珠海打开海洋经济新空间的另一把钥匙。

“伶仃牧场1号”之所以能顶住“桦加沙”的狂风巨浪,核心是智能化程度高。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技术开发部部长敖志刚说,作为目前广东省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平台之一,“伶仃牧场1号”采用独创的双浮箱柱式结构,通过8点锚泊稳固平台抵御风浪。同时,台风来临前,该平台可根据预报启动迁移预案,增加安全冗余。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明确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纵观全国海洋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无一不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与应用创新,构建起竞争优势的。以青岛为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借助中国海洋大学“蓝色药库”“海星计划”等专项,青岛快速崛起为北方海洋经济第一城,形成了海洋医药、高端装备、现代渔业三大产业集群,打造了地方与高校深度协同的“青岛模式”。

珠海亦有此潜能。目前,珠海在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多达40家。珠海的10所高校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装备、海洋通讯、海洋信息等多个领域,推动着全国海洋科技人才向珠海集聚。这些科研机构犹如珠海海洋经济的“反应堆”,让创新要素不断裂变。

以南方海洋实验室为例,近年已陆续建成覆盖海洋观测、种质资源、智能装备的八大公共平台,并主导研发全球首套海洋专用数字孪生引擎DTO Engine,实现对海洋现象的高维动态仿真。该实验室还推出“珠海琴”等三种高性价比的深远海养殖装备,破解了传统平台抗风浪弱、运维成本高等应用痛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实验室还牵头运营蓝海科技产业园,目前已引进十余家海洋企业。

依托一批重大海上装置平台,珠海海洋产业正构建起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闭环。

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海无人艇产业。我国首家无人艇企业——云洲智能便诞生于此。2010年,云洲智能创立时,全球仅不到10家机构研究无人船,以至于创始团队戏称“早生了十年”。如今,随着AI迅猛发展和融合应用,无人艇海上常态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市场也越来越大。云洲智能总经理成亮介绍:“这些年来,我们的产品不仅具备了更高抗风浪能力,从内河近海驶入了深远海,还从智能单船逐渐进阶到多船协同,让无人船艇集群作业成为可能。”


科技创新只有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一过程体现出企业关键作用。目前,珠海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集聚了中海深海开发、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番禺珠江钢管、显利造船、烽火网络等代表性企业,构建了“一带双核三组团”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这其中,不乏云洲智能这样的明星企业。

珠海高新区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内,AGV小车拖着银灰色电池模组穿梭,机械臂精准拧紧最后一颗螺栓,一块块船用磷酸铁锂电池包缓缓下线。中国首个新能源船舶动力电池系统自动化制造基地就在这里。面对潜力巨大的船舶动力电池赛道,珠海安易控江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志敏期望,围绕新能源船舶产业链,可依托珠海海洋集团牵头,联动南方海洋实验室等主体,整合城际游轮、环岛旅游等场景需求,打造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应用的产业生态。

再造优势:千亿海上新基建

在广东经济版图中,珠海的体量并不突出,并且珠海也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从多元产业中培育出新支柱。这样的背景下,海洋经济对增强珠海发展动能有着非凡意义,不仅有着资源供给、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更承载着珠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厚望。

从现实来看,珠海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广州、深圳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仍保持着大幅领先优势,2024年两市海洋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979.00亿元和5409.00亿元。放眼珠江口,香港、深圳、广州三座城市有力主导着海洋城市、海洋产业的发展。

珠海,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优势。

8月8日,珠海高规格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会上,珠海重磅发布了一批“海上新基建”项目,共108个,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意向项目33个,总投资808.0亿元。

这是珠海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珠海市委书记陈勇说:“珠海的地理位置对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是巨大的比较优势,我们要善于把比较优势转化出来,不要困在惯性思维中。”

珠海提出的“海上新基建”,是以海洋平台为物理依托,以海洋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海洋网络为连接纽带,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深度互动,最终形成对特定海域感知、认知、预测、管控全链条能力的综合性、网络化、可运营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具体而言,珠海希望将依托海洋牧场和海上岛基能力,参照陆地的“三通一平”,打造海上的“四通一联”,即海天要通信,海上要通飞,海面要通往,海底要通港,实现陆海联动,提升珠海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认为,珠海此举具有极强的市场信号,强化了“向海发展”要素导向,能够吸引全球资本关注,加快构建新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这些“海上新基建”项目覆盖范围的纵深性,体现珠海用基建串联起从海底到海面的全空间开发、全产业链条推进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一个“超级海洋场景综合体”的发展逻辑。

按照这样的思路,珠海正探索推动海洋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珠海正加快构建 “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临港油气化工、海洋旅游、海洋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总体上呈现出近岸、上天、深远海等多方位、立体化发展态势。

“海洋是一个开放空间,需通过基础设施的搭设及智慧平台的赋能,推动陆海场景互融,实现陆海统筹。”胡振宇认为,陆域基建投入产出边际递减背景下,海上基建正成为新增长点,也有望为珠海创造更多元海洋经济场景。珠海依托现有沿海产业基础,将陆域沉淀资本转向海上基建的新领域,有望激活投入产出的新循环。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