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2 22:57:17
(原标题:四部门详解“十四五”金融答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今年是 “十四五” 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过去五年,金融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怎样?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里程碑式进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又收获了哪些重要成果?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潘功胜介绍,五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序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潘功胜表示,总体看,“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过程中,央行也总结形成了一些重要经验。其中的重要一项是,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央与地方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同时,还从宏观视角看待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潘功胜认为,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是微观单体金融机构健康经营的基础,实践中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金融体系自身健康性、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其看来,还要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稳妥化解风险,维护各方合法权利。强化市场纪律,督促各方切实履行职责义务,严格防范风险外溢和道德风险。健全权责统一、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腐败也至关重要。”潘功胜强调,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要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建设,对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严肃查处金融监管失职渎职及各类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探索拓展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李云泽用 “三个新” 概括原银保监会到金融监管总局在 “十四五” 期间的工作成效。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6席,全球金融市场中的 “中国力量” 持续凸显。与此同时,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
李云泽介绍,五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在民生保障领域,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风险防控方面,李云泽重点提及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进展。他表示,通过 “一省一策” 制定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方式,当前高风险机构数量与资产规模较峰值大幅压降,相当部分省份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 “动态清零”。同时,累计清退违法违规股东 3600 多个,处置不良资产较 “十三五” 时期增加超 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 50 万亿元。在房地产与地方债风险化解中,为保障性住房 “三大工程” 提供资金超 1.6 万亿元,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近 2000 万套住房交付,指导金融机构合规开展地方债重组置换,实现 “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监管能力提升是行业稳健发展的保障。李云泽透露,“十四五” 期间,监管法制“四梁八柱”加快搭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得到全面强化。坚持严格执法、敢于亮剑,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责任人3.6万人次,罚没金额210亿元。无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还是房地产、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央地协同、部门联动更加密切,形成了“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
吴清介绍,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上升,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吴清还称,上市公司主动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明显增强,这5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增长超过8成,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与此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完善资本形成机制和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
对于五年来资本市场标志性的改革开放举措,吴清列举了四方面,即投资端改革实现重大突破、融资端改革持续深化、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从投资端改革上看,证监会制定实施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完善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三阶段降费改革全面落地。中央金融办会同证监会和相关部门出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入市的痛点堵点,截至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
从融资端改革上看,股票发行注册制由试点到全面推开,逐步走深走实。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在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畅通募投管退循环等方面加快作出一系列优化完善安排。
同时,证监会坚持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双轮驱动,两次修订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系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推进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上市公司运作更加规范、透明。扶优限劣,支持和引导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在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方面,吴清介绍,“十四五”期间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出台“惠港五条”,大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他还特别提到,“十四五”期间,证监会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可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十四五’期间,国家外汇局深入推进外汇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实现贸易外汇收支效率、跨境投融资便利水平、银行外汇展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朱鹤新用 “三个提升”概括国家外汇局在 “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成效。
贸易外汇收支效率方面,国家外汇局推进贸易收支便利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改革落地见效,“十四五”以来办理相关业务近4.6万亿美元。针对贸易新业态“小额、高频、电子化”的特点,支持银行支付机构自动批量审核电子订单,为跨境电商等提供更加便利的外汇结算,“十四五”以来办理业务已超过56亿笔。
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国家外汇局推进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十四五”以来办理相关业务近3000亿美元。升级推广科创类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的政策,提升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借用外债额度。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累计协助办理企业近16万家,付汇已超过2.4万亿美元,获得融资超4300亿美元,其中七成为中小企业。
银行外汇展业能力方面,国家外汇局指导银行在“了解客户”和“尽职审查”基础上,从事前“单单审”“逐笔核”,向事中差异化审核、事后强化风险监测转变,通过机制改革、流程再造和科技赋能,更好统筹促便利和防风险。目前,外汇展业改革试点银行已纳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优质客户超过2.3万家,累计办理业务5000多亿美元。
朱鹤新还称,“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开放,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不论是活力还是韧性都在增强。
一方面,涉外经济稳健发展,跨境收支展现较强活力。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年均增长速度“十四五”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我国跨境收支同比增长10%,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
另一方面,外汇市场功能更加完备,市场深度拓展。从交易规模看,2024年交易量为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37%,即期和衍生品交易同步增长,外汇市场有足够的容量承接各类交易,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他还指出,“十四五”期间,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稳健性增强。企业外汇套期保值的比率已经由2020年的17%上升到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外汇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同时,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逐步健全,逆周期调节工具箱更加丰富。近年来面对高波动的国际市场环境,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人民币汇率在主要货币中的表现比较稳健。
展望未来,朱鹤新认为,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这奠定了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的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更加有效,所以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将为“十五五”我国外汇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观点
2025-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和讯财经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观点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