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近5成中国成人受失眠困扰,DORA新药能否引领百亿赛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2 22:31:45

(原标题:近5成中国成人受失眠困扰,DORA新药能否引领百亿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人生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一看似寻常的生理过程,如今正成为困扰近半数中国成年人的“健康难题”。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在7.06-7.18小时,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从细分人群来看,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1%,高于男性的45.9%。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65岁及以上最高,达73.7%。

失眠对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公共卫生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研究显示,失眠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同时,很多失眠患者易焦虑,自杀风险明显升高。此外,失眠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大多数失眠患者工作效率也会有所下降,社会经济负担随之加重。

多位临床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失眠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干预。尤其是随着抗失眠药物研发持续突破,临床医生的治疗选择更加丰富,将为患者带来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消除公众误区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信息化社会,衍生了不良的生活方式,中国睡眠障碍群体显著增加。

但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失眠跟压力、睡眠环境等内外部因素有关,并不是一种需要就医并治疗的疾病。《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指出,失眠不仅是其他躯体或精神障碍的伴随症状,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了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卧床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睡着后觉醒2次以上且难再入睡;清晨早醒30分钟以上;白天嗜睡、记忆功能下降、焦虑抑郁伴有情绪易怒等。如果上述失眠症状每周出现3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睡眠、精神、心理、神经等相关科室就诊。

失眠会影响个体的日间功能。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赞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失眠会直接影响日间觉醒状态、诱发疲劳与躯体不适,还会导致情绪波动与认知记忆受损,干扰工作与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优质睡眠”的理解正不断深化:它不仅关乎夜间休息的质量,更直接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工作效率和生活体验;失眠治疗目标已从单纯追求“睡得着”,转向“睡得好+白天精神好”。

对于具体的干预方案,王赞介绍道,生活方式调整是所有失眠干预的基础,也是大众最易践行的手段。比如保持规律作息,白天保证至少30分钟的室外光照,下午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等。

治疗层面首选认知行为疗法(CBT-I),目前国家科技部也在推动相关创新形式,比如人工智能远程CBT-I,即使不方便到线下就诊,患者也能通过手机端,每晚自主完成标准化的训练内容,实现不吃药改善失眠。

“随着新型失眠药物的出现,临床用药的目标已不再是快速入睡,比如既往部分药物‘吃了马上就睡’的效果并非理想状态,而是追求接近自然睡眠的质量。还有多种非药物手段可作为补充,比如物理治疗,包括声疗、光疗、电磁刺激;再如中医中药治疗,也能在失眠干预中发挥辅助作用。”王赞说。

药物研发持续突破

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2024年达到了5349.3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长至6586.8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在失眠的干预方式中,药物的疗效也被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失眠药物市场规模为122.8亿元,预计2025年达151.2亿元,至2030年将达到211.9亿元。

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安全有效的失眠长期治疗方案在国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传统抗失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易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药物依赖等问题,还可能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风险,长期用药存在较大风险。

事实上,所有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成为制约精神科新药研发的“限速瓶颈”。岳伟华向记者表示,精神科药物的研发逻辑,其实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往往先发现药物的疗效,再反过来探索其作用机制,而非先明确机制再设计药物。

“1998年,食欲素系统被发现,助力了神经科学、睡眠科学的巨大进展,这可能是近30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志力介绍,食欲素系统过度兴奋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可通过调节食欲素系统,抑制过度觉醒信号,实现夜间睡眠改善与日间功能提升的双重突破。

近年来,DORA类药物不断问世,已有两款药物在我国获批——莱博雷生(达卫可)、达利雷生(科唯可)分别于今年5月27 日、6月20日在我国获批上市。其中,达利雷生半衰期约为8小时,基本实现无次日残留效应,日前已开出全国首张处方。

达利雷生、莱博雷生均进入了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有临床专家向记者表示,相关产品无论最终进入哪一个目录,都将助力其在院内市场快速放量。

目前DORA类药物获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及欧洲地区指南推荐,从传统抗失眠药切换至DORA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共识。公开信息显示,扬子江药业、翰森制药等均已布局DORA类药物,目前处于研发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已获批上市的达利雷生、莱博雷生目前未被列入精神管制药品名单,这意味着患者获取产品的便利性提升。少了这一限制,加上失眠药自带一定的消费属性,相关企业已着手布局互联网电商和零售渠道。

多位专家提醒,患者需要规范使用相关药物。岳伟华强调:“如果是轻微失眠,或者是阶段性的失眠,我们通常不优先推荐药物。如果长期存在失眠,或已经影响到日间功能,患者需要到专业机构就诊。临床干预也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先尝试非药物手段,效果不佳时再考虑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DORA类药物,改善患者睡眠问题。”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