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9 17:31:49
(原标题:海南自贸港为何不会取代香港、上海、广深?)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昌林表示,经中央批准,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即将进入全面运作的倒计时。
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南端的边陲,其开发历程相对较晚。明清时期,海南隶属于广东省管辖。这一行政格局直到1988年4月13日才发生根本性变革——海南省从广东省分出,同日,海南经济特区宣告设立。
尽管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但近30年来海南省的人均GDP始终未能突破全国平均水平。以2019年数据为例,海南省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5.38%。虽然近5年发展速度有所提升,但2023年该指标仍停留在全国平均水平的79.31%,低于四川、辽宁等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战略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往往能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2018年4月13日,在海南建省三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中央作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决策,为这个正值“而立之年”的省份赋予了全新的使命。
花落海南
在海南自贸港设立之前,中国已先后批复设立了11个自贸试验区。而在海南自贸港获批后,又新增了9个自贸区。但就开放程度和政策优惠而言,其他自贸区的新政和优惠,海南均可复制实施。而海南享有的特殊政策,其他省份的自贸区却未必准许效仿,海南自贸港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战略定位来看,海南自贸港堪称“自贸区体系的升级版和最高形态”,其开放力度直指香港、迪拜和新加坡等国际一流自由港。那么,这个含金量最高的“政策红利”为何会花落海南?这背后涉及特殊的历史背景、国际形势和地理区位等多重因素。
首先,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背靠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及港澳地区,面向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这一独特区位使海南坐拥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覆盖21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从航运距离来看,海南到越南首都河内的航程比到广州更短,到东南亚金融及航运中心新加坡的距离比北京近约430公里。此外,东南亚地区聚居着大量琼籍华侨,这种深厚的人文纽带大大降低了经贸往来的文化壁垒。
另外,海南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岛屿特性为实施保税政策和海关监管提供了天然的物理隔离条件,这种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建设自贸港的理想选择。
从国际形势上看,把整个省都设为高开放度的自贸港,也是应对某些西方大国逆向搞“去全球化”的必要举措。作为中国面向南海的重要门户,海南在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战略通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枢纽角色。
从历史经验上看,回望海南三十年前的发展历程,既有令人振奋的辉煌成就,也有让人发省的深刻教训。近几年海南省成功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风险,正是对吸取了相关的历史教训与对市场的合理调控。
十年磨一剑
海南成功遏制炒房投机行为,仅仅是其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一个精彩注脚。近五年来,尽管海南省的GDP没有突飞猛进,但发展质量的跃升却令人瞩目,其转型成效远超学界预期。
在产业方面,海南不再只依靠旅游业和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回溯十三年前,海南给人的印象仍是产业层次偏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赖旅游业、热带农业及食品加工业,辅以零星的制药企业和不温不火的房地产业。
如今,海南已成功构建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这四大主导产业占比在五年内提升13.7个百分点,贡献了全省67%的GDP。更值得关注的是,每个支柱产业又包含多个细分领域。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大关,海洋产业保持年均13.9%的高速增长,离岛免税购物更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8%。
此外,博鳌已从季节性论坛举办地蜕变为拥有全球一流的康养先行区。三亚也实现了从单一旅游城市向深海科技与国家级种业基地的华丽转身,这不仅增强了当地的经济韧性,更与国家的部分战略目标实现了完美契合。
而在西海岸,石化基地——洋浦开发区持续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其港口吞吐量增速领跑全国大型海港,注册船舶吨位更是跃居为全国第二名。与此同时,洋浦及儋州在保持产业多元化的基础上,着重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型产业。
在科教方面,海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已吸引20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境外知名高校独立办学,陵水县已成为“教育特区”。此外,单在三亚一座城市就至少汇聚了6所国内顶尖高校的异地研究院,包括中国石油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科创体系初具规模。
在生态文明方面,海南多项指标领跑全国。海南新能源汽车占比稳居全国首位;博鳌即将实现碳中和目标;洋浦石化基地创新采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与毗邻的海花岛旅游度假区和谐共生。
在对外开放方面,海南能级持续跃升,外资集聚效应凸显。过去10年间,海南省实现了从“内向型经济”到“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海南省累计利用外资97.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97%;新设外资企业8098家,年均增长43.7%;去年境外游客数量增加一倍。
在人口结构方面,过去五年间,海南省常住人口净增53万,这一数字是在近两年实施人口调控政策背景下的速度。否则,人口涌入规模或将更为显著。得益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发展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高层次人才占比实现质的飞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组部已累计选派七批近千名优秀干部支援海南建设,团中央也持续选派博士服务团助力发展。
海南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为自贸港如期封关运作夯实了软硬件基础。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全省发展面貌已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完全具备支撑自贸港封关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条件。
区域协作
有人担心给海南这么高的开放度,会不会抢了香港、上海以及广深的优势?实际上,海南与上述四个城市不在一个层次上,战略目标、比较优势、主导产业、核心功能和辐射范围不大相同。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不仅不会削弱香港、上海及广深等经济中心的发展优势,反而会形成显著的协同效应。香港凭借其国际化的高端服务业体系和自由兑换货币优势,保持着与英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深度对接。广东省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其影响力已辐射远至俄罗斯、非洲等地。深圳与海南儋州的合作项目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值得注意的是,琼粤港三地提出“黄金三角”合作框架:海南政策、广东产业、香港服务。
在区域协同发展层面,海南与毗邻地区的合作尤为重要。广东湛江作为海南最近的邻居,在区域合作中具有特殊地位,两地可重点发展旅游协同、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比如,海南可在湛江设立大型“海外仓”,这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而且两地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对接也将创造更多合作机遇。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广西北部湾地区与海南的联动发展,北部湾可与海口等城市共同构建北部湾城市群。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枢纽,北部湾可与海南加强航运方面的密切合作。比如,北部湾地区可在海南与西部腹地的经济联动中扮演关键中转站角色。海南的体量较小,因此必须强化与毗邻地区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协同发展,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区,海南自贸港理应肩负起新时代开放改革排头兵的重任。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形成强大倒逼机制,推动深层次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市场主体,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投资兴业。
海南自贸港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正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梦想的最佳试验场。对国家而言,这是展示开放决心的窗口;对企业来说,这是共享改革红利的乐园。我们期待海南自贸港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刘劲松,区域经济学者)
经济观察报
2025-07-29
经济观察报
2025-07-29
经济观察报
2025-07-29
经济观察报
2025-07-29
经济观察报
2025-07-29
经济观察报
2025-07-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