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3 17:21:58
(原标题:中晟高科5.59亿易主交易推进 复牌首日涨停)
7月22日,江苏中晟高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778,简称“中晟高科”)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控股股东苏州市吴中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致行动人苏州吴中区天凯汇达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福州千景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根据协议内容,福州千景拟以20.04元/股的价格受让天凯汇达持有的公司22.35%股份,交易总金额高达5.59亿元。此次交易若顺利完成,将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控股股东将由苏州市吴中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福州千景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则由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变更为自然人翁声锦与何从夫妇。
7月23日,停牌一周的中晟高科迎来复牌交易。市场对此反应积极,公司股价开盘后即快速拉升,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板,最终收盘报22.15元,涨幅达到9.98%,以涨停价报收。公告显示,本次权益变动尚需获得有权的政府或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明确批准或批复同意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合规确认后,方能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相关股份过户登记手续。该事项能否最终实施完成及实施结果尚存在不确 定性。
高溢价转让 分三期支付
根据公告披露的交易细节,本次股份转让的价格确定为20.04元/股,这一价格较公司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7月15日)收盘价19.14元溢价4.7%;较停牌前2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18.25元溢价9.8%;较近6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17.62元溢价13.7%。这一溢价水平反映了收购方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
在支付安排方面,交易对价将分三期支付:
第一期:协议生效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1亿元(含已支付的3000万元定金);
第二期:深交所出具协议转让确认意见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约2.59亿元;
第三期:股份过户登记日前5个工作日内支付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双方在协议中设置了多项保护条款。其中包括:若在交易完成前公司实施派发股利、送股、资本公积转增、拆分股份、增发新股、配股等除权除息行为的,目标股份的数量及每股单价应同时根据深交所除权除息规则作相应调整;若因政策原因导致交易无法完成,双方可无条件解除协议等。
这些条款的设置体现了交易双方对可能风险的充分考量。从交易机制设计来看,除权除息调整条款确保了股份数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避免因公司资本运作导致交易基础发生变化;无条件解约条款则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政策风险下的退出通道,体现了对监管审批不确定性的防范。
新股东实力引关注
本次交易的受让方福州千景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注册资本15亿元,实控人为翁声锦、何从夫妇。通过股权穿透可见,翁氏夫妇通过中景石化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控制福州千景100%股权。公开资料显示,翁氏夫妇旗下拥有多家实业企业,涉及石化、新材料、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其中核心企业中景石化集团是国内重要的聚丙烯薄膜生产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本次交易披露前,福州千景刚刚于7月11日启动减资程序,拟将注册资本从15亿元减至3亿元。公司解释称这是出于优化资本结构的考虑,但这一动作仍引发市场对其资金实力的猜测。对此,公告特别强调,本次收购资金将来源于自有及自筹资金,且资金来源合法合规。
转让方天凯汇达则是由苏州市吴中区多家国资和民企共同出资设立的股权投资平台,其执行事务合伙人为苏州市吴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此次转让完成后,天凯汇达将完全退出中晟高科股东行列。
短期利好已现 长期整合待观察
从市场反应来看,复牌首日的涨停表现充分反映了投资者对此次控制权变更的乐观预期。这一交易可能为公司带来三方面积极影响:引入具有产业背景的新股东,有望带来业务协同;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得到优化;未来存在资产注入预期。
福州千景入主后,中晟高科的战略方向、经营策略、管理团队等方面是否会发生调整,仍需进一步观察。此外,福州千景的实际控制人翁声锦先生与何从女士夫妇在化工、塑料等领域的投资经验,能否成功复制到中晟高科所处的环保行业,也值得市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易双方签署的补充备忘录中,特别约定了“退市风险追溯条款”:如果公司因交易前的原因在未来36个月内触发退市风险,新股东保留向原控股股东追偿的权利。这一特殊条款的设置,既反映了新股东对潜在风险的防范,也暗示公司当前经营可能存在某些隐忧。
中晟高科控制权变更事件,引发了市场对环保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长期以来,环保行业一直被视为“政策导向型”行业,国资背景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环保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化力量在环保行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民营资本进入环保行业,可以带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高效的运营,推动环保行业实现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市场化力量的介入,也有助于提高环保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促进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
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宗交易背后仍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新股东虽然具备产业背景,但其减资行为与巨额收购之间的反差令人费解;另一方面,特殊的风险追溯条款又暗示标的公司可能存在未被充分披露的经营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在环保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新股东能否带领公司突破发展瓶颈仍需时间验证。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