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3 07:34:49
(原标题:心理学|为什么你总是情绪上头?你与高手的差距就在"反应间隙")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领导随口一句批评,我们瞬间情绪爆炸,言辞激烈地反驳,事后却满心后悔;
伴侣不小心忘记了重要的纪念日,我们便开启了冷战模式,让关系陷入僵局,不断恶化;
看到一则负面新闻,愤怒的情绪涌上心头,我们不假思索地转发评论,结果却加剧了自己的焦虑。
这些看似不同的场景,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被情绪劫持,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了 “反应”,而不是经过思考后的 “回应”。
反应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是一种受到外界刺激后,由杏仁核主导的自动化行为。当我们被指责时,会立刻反驳;遇到挫折时,选择暴饮暴食或者逃避;看到负面消息后,情绪失控,难以自已。而回应则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经过大脑评估后的理性行为,由前额叶皮层主导。面对批评,我们可以在深呼吸后平静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受挫时,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自责;接收批评时,学会区分 “事实” 和 “评价”。研究表明,能够延迟反应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决策质量,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表明,反应与回应之间的微小间隙,正是我们改变行为模式、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刺激(事件)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 “心理间隙”,它的宽度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质量。这个间隙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被拓宽,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做出理性选择的空间。
拓宽 “心理间隙” 的第一步是提高觉察速度,学会在情绪爆发前 “暂停”。当遇到刺激时,可以使用 “3 秒法则”,在心里默数 “1001、1002、1003”,这短短的几秒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缓冲的机会,避免情绪的瞬间爆发。同时,正念练习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每天花 5 分钟观察呼吸,专注于当下的气息进出,能够提高我们对情绪的觉察能力,让我们更容易在情绪出现的初期就捕捉到它的信号。
除了觉察速度,认知弹性也对拓宽 “心理间隙”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弹性指的是我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应对策略的能力。低弹性的人往往只有单一的应对方式,比如一遇到冲突就只会发脾气、逃避或压抑情绪。而高弹性的人则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应对方式,如幽默化解、课题分离、寻求支持等。为了提高认知弹性,我们可以在遇到冲突时,问自己: “除了发火,我还能怎么做?” 同时,提前列出应对不同情境的 “替代方案清单”,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迅速而灵活地做出反应。
情绪耐受力也是决定 “心理间隙” 宽度的重要因素。情绪耐受力强的人能够在面对较大的情绪波动时,依然保持相对的冷静和理智,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回应。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耐受力训练方法。研究发现,经过 8 周的正念冥想训练,杏仁核对负面刺激的反应强度会降低大约三分之一。此外,情绪日记也是一个不错的工具。通过记录触发情绪的事件以及自己的反应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渐进式暴露也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耐受力训练方法。主动面对轻微的情绪挑战,如拒绝一次不合理请求,然后逐步增加挑战的强度,从而逐步提升情绪耐受力。
在职场场景中,当领导批评我们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 “回应” 模式。首先深呼吸,暂停 3 秒,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区分 “事实” 和 “评价”,比如领导说 “报告有数据错误”,这是事实;而 “你能力不行”,则是一种评价。最后,平静地回应领导: “谢谢指正,我会修正数据,并优化分析逻辑。”
在亲密关系中,当伴侣忘记了重要纪念日时,我们可以先觉察自己的情绪,是失望还是受伤。然后表达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我们的特殊日子能被重视。” 接着协商解决方案:“下次可以提前在日历上提醒吗?”
在社交媒体上,当我们看到负面新闻时,先暂停浏览,做几次深呼吸。然后问自己: “这个信息对我有什么帮助?” 如果需要行动,选择理性的方式,如查阅权威报道,而不是情绪化地评论或转发。
反应是本能,回应是选择。那短短几秒钟的间隙,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质量。每一次有意识的回应,都在重塑大脑神经回路,让我们从情绪的奴隶变成自我命运的主宰者。正如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人可以被剥夺一切,除了最后的自由 —— 选择对境遇的反应方式。” 从今天开始,试着在情绪上头时,给自己 3 秒暂停的机会。那短短的间隙,或许就是改变人生的起点。(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