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轩新闻
2025-07-21 15:07:58
(原标题:爱康集团陷“十年体检未检出癌症”风波,创始人曾自曝行业存在“假体检”问题)
爱康集团近期因”十年体检未检出肾癌”事件陷入舆论漩涡。
这一争议不仅暴露出爱康集团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让体检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局限性与服务标准成为焦点。
十年体检为何未能预警癌症风险?
2025年7月,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在社交媒体发布长文控诉爱康国宾。
张女士称,自己在2013年至2023年连续十年选择爱康国宾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历次体检报告均显示双肾”未见明显异常”,癌胚抗原(CEA)指标也始终处于正常范围内。
然而,2024年她在其他医疗机构检查时却被确诊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且至2025年2月已发展为”肾癌骨转移”。
这一巨大落差使张女士质疑爱康国宾存在”误检、漏检”问题,甚至怀疑其进行的是”假体检”。
面对汹涌舆情,爱康集团于7月17日、18日连续发布两份声明回应争议。
在第一份声明中,爱康集团对张女士的病情表达了同情,并承诺提供必要支持,同时强调癌症检测受限于多种因素,包括”体检的时间点、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以及医师的专业水平”。
爱康特别指出,在张女士2023年10月的体检报告中,其实已经提示了”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的异常发现。集团表示将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论证分析,并承诺”如果出现爱康有责,一定会承担责任”。
7月18日晚间,爱康集团发布第二份声明,宣布医疗团队已完成对张女士历年体检报告的核查,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评估,确认”爱康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报告结论与肾脏超声检查实际情况一致,不存在对于肾脏检查漏诊或误诊情况”。
声明援引学术研究称,肾透明细胞癌的平均生长速度为2.13厘米/年,而张女士2024年11月的病理报告显示肿瘤大小为3.3cm×3cm×3cm,符合从2023年”无法检测到被检测到”的发展过程。
爱康强调,根据《肾细胞癌诊疗指南》,目前尚无公认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肾细胞癌早期诊断,这意味着张女士关注的CEA指标与肾癌检测并无明确关联性。
医学技术的局限性成为这一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多位肿瘤专家指出,肾癌早期确实难以通过常规体检发现,尤其是透明细胞癌在初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常规超声检查对小肿瘤的检出率有限。
爱康集团在声明中提到的”癌症发生发展过程”具有科学依据,但公众的困惑在于:十年体检为何未能发现任何异常征兆?这反映出普通消费者对体检效用的认知与医学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爱康十年失落
爱康国宾由张黎刚2007年创办,2014年,爱康国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在美国上市的第一股 ,开创了中国民营体检机构海外上市的先河。
然而,2015年中概股海外遇冷导致股价低迷,爱康国宾开启了私有化进程。这一战略选择在事后看来可能错过了关键的发展窗口期。
退市后的爱康国宾不再公布具体财务数据,但根据创始人张黎刚2024年的表态,公司希望”三年之内跨过100亿人民币收入的门槛”,并将口腔业务作为线下第二大业务重点发展。
这一营收目标与行业龙头美年健康相比已存在明显差距——美年健康2025年上半年营收预计就已达39.6亿至42亿元。
截至2025年5月,爱康集团在全国54个城市设有170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而美年健康2025年一季度末营业的体检中心已达596家,是爱康的三倍多。
这种规模差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源于两家企业截然不同的扩张策略。美年健康自2015年上市后采取激进并购策略,先后合并了慈铭体检、奥亚健康等品牌,形成了”美年大健康”、”慈铭体检”、”慈铭奥亚”和”美兆”四大品牌矩阵,覆盖从大众到高端的全市场层级。
相比之下,爱康集团虽然也有”爱康国宾”、”爱康卓悦”和”爱康君安”三个子品牌分别针对不同市场,但扩张步伐明显更为谨慎。
爱康集团将发展重心更多放在服务品类的横向拓展上,如齿科服务、私人医生、职场医疗、疫苗接种、抗衰老等健康管理服务。
这种差异化战略虽然有助于提高客户黏性,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相对有限,可能影响了其在核心体检业务上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爱康国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多家体检中心陆续完成工商注销手续,引发市场对其经营压力的猜测。
爱康集团对此未予回应,但这一动向无疑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更多不确定性。
医学与资本媾和的两面
“十年体检未检出癌症”案例暴露了消费者对体检认知的普遍误区与体检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消费者往往抱持“体检查病,凡查皆断”的期望,而医学现实是,即便最全面的体检方案也存在技术盲区与检测极限。
爱康集团在声明中强调的“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与检测手段限制确有科学依据,但行业在消费者教育方面的不足,导致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不断引发纠纷。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爱康累计有上千条投诉,内容包括”体检服务费用与体检项目不一致”、”体检过程敷衍了事”、”体检报告不准确”等。
这种行业自律不足导致的信任危机,使得每当出现”体检未检出”纠纷时,公众第一反应往往是质疑机构诚信而非考虑医学可能性。
更让人担心的是,为追求规模经济与市场份额,大型连锁体检机构普遍采取”薄利多销”策略,通过标准化套餐、快速流转实现盈利。这种模式虽降低了体检门槛,但也可能导致检查深度不足、医生投入时间有限等问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爱康集团创始人张黎刚曾在2018年公开曝光体检行业”黑幕”,称行业存在”真体检、假体检”之分。
“部分机构让护士冒充医生操作超声检查;抽血后不做检测,直接把血倒掉就出结果,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 。”
张黎刚当时表示,这些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给整个体检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
如今爱康自身陷入”假体检”质疑,张黎刚又如何自圆其说?
爱康集团的“十年体检风波”或许只是行业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在规模扩张与服务质量之间,在技术能力与消费者期望之间,在商业利益与医疗责任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消费者需要通过体检预警身体风险,这是体检存在的唯一价值,而当体检既无法溯源,也无法解释,那意义在哪里?
紫金财经
2025-07-2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21
观点
2025-07-2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21
伯虎财经
2025-07-21
格隆汇
2025-07-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