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7-17 09:03:56
(原标题:红利+小微盘的杠铃,举不动了怎么办?)
红利+小微盘,这是过去几年,特别红火的“杠铃策略”。
我自己也是践行者,并且计划是长期践行者。
然而,当一个策略被越来越多人追捧时,或许也正是最需要审视其脆弱性的时候。近期国投证券林荣雄的一份热门研报《银行:会跌倒么?》,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它通过复盘日本股市,对杠铃策略可能“失效”的场景发出了警示。
在这篇研报中,林荣雄回顾了日本股市的四个阶段,来对A股做类比。他认为,目前A股处于“新胜于旧”的第二阶段。从图中可以看到,杠铃策略自从第二阶段开始,就不是一个超额显著的策略了。
这让我这位“杠铃策略”策略的“老粉”也不禁开始思考:这副我们曾经举得很稳的杠铃,未来,真的还举得动吗?
前瞻之前,还是要回顾历史,看看曾经历史上,A股的“杠铃策略”表现到底如何。
先来看基础版杠铃策略,我这里采用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和中证2000全收益指数作为红利和小微盘的表征,采用50%+50%的权重,每年再平衡测算(下同)。采用了2016年迄今的收益测算——这也是对A股格外艰难的时段。
从下图可以看到,基础版杠铃策略,2016年迄今,超额将近2.5个百分点。但算不上常胜将军。比如,著名的2017年大盘股牛市,比如2019-2020年“核心资产牛”,甚至包括2024年被国家队托起的大盘股反攻行情下,相对万得全A,都没能产生超额。
之所以“杠铃策略”这些年越来越红火,关键是2021年至2023年这三年来,每年都能产生10个百分点以上的超额,而且2022年只是微跌,2023年还是正收益,不用任何主动管理,无脑指数都能如此,夫复何求。
当然,基础版杠铃策略,其实是有些小瞧了杠铃一端的“小微盘”的。
毕竟人人都知道,小微盘领域,普通股民多,韭菜多,所以是指数增强的宝地,每年做个5%的超额是轻轻松松的,部分绩优者,甚至更强。
所以,我又测算了杠铃增强版,也就是在中证2000这端,假设每年能有5%的超额。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虽然年化超额收益增加到将近5个百分点,同时也让2024年产生了超额,但是诸如2017年和2019-2020年,依旧是要跑输的。量变不能引发质变。
上一版,是对小微盘做了“增强”。
那么在近年港股崛起的背景下,忽略港股的高股息板块,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这里不得不吐槽下,中证指数公司这些年A股红利指数和港股高股息指数发了一堆,针对沪港深三地的SHS指数也发了一堆,但是竟然没有一个SHS红利指数。
我找到唯一能直接表征的,是沪港深红利低波(全)(CNY),目前是港股占57.69%。之所以要找一个沪港深指数,而不是用中证红利和港股高股息“五五开”,主要是希望让A股和港股的权重能根据自然筛选的结果,而不是武断设置。
从下表可以看到,在有了港股的加持,年化超额超过6个百分点,但同样两边量变无法引发质变,2017年和2019-2020年,依然是跑输的。
这两次增强回测,再次验证了一个核心结论:杠铃策略的收益根基是“价值”与“小盘”因子,当市场的主旋律变为“大盘成长”时(如2017、2019-2020年),无论如何优化两端的权重或收益,策略的底层因子与市场风格不匹配,就依然会阶段性跑输。
一个策略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否赢得每个赛季,而在于你是否深刻理解它胜利和失败的归因。
跑了三轮回测,杠铃策略在成长当道的时代,依然无法跑赢万得全A。
所以未来数年中,如果这波科技浪潮能够继续下去,或者是前几年低迷的成长、质量能因子能够卷土重来,那么杠铃策略跑输万得全A,也实属正常——如果你是杠铃策略的拥趸,要有未来跑输的思想准备。
但即使如此,我依然不打算放弃以红利+小微盘的杠铃策略做底仓的打算。
虽然,伴随A股向注重股东回报的市场转型,越来越让人相信A股有了慢牛的基础,2016年迄今万得全A(含股息再投资)年化收益不足1%的悲剧不会重演。
但这毕竟是美好的愿望,梦想能否照进现实,要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后才能见分晓。
所以从策略层面,留安全余量,是至关重要的。
先说杠铃策略的红利这一端。
中证红利指数,同期几何平均收益6.86%,相比万得全A就要宜人许多了。而这背后,是令人信赖的“价值流”因子。这种策略内嵌了一套纪律化的“逆向投资”机制:当成分股因股价上涨而导致股息率降低时,指数会在调仓时“卖出”,转而纳入那些因股价暂时低迷而显得股息率更高的公司。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强制性的高抛低吸,帮助投资者克服追涨杀跌的人性弱点。
红利策略最大的魅力,是用纪律化的“钝”力,对抗市场情绪化的“锐”力。
这一逻辑和因子运作效果,是在美股和A股都获得验证,总体可靠的。
所以在红利这端,站在当下,放眼未来,做好A股和港股的配置,比如以50%中证红利ETF(515080.SH)+50%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SH),逐年再平衡,或许是一个最基本的组合,同时这两个品种还分别按季、按月评估分红,目前看来定期的现金流收入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对红利投资有研究的,可以再加入更多的红利指数,或者是自由现金流,抑或是定点阶段性增强银行配置等。
再说小微盘这一端。
自尤金·法玛提出法玛三因子模型以来,小盘股因子一度被认为是有超额的。
但是伴随研究增多,小盘股的超额更多被视为特定时期的“异象”。下表来自《股市长线法宝(第六版)》,可以看到美股的小盘股在剔除1975-1983年这段时期后,表现与S&P 500指数相差无几。
将视线转回A股,结论甚至更加残酷。即便经历了2021年以来的小微盘“盛宴”,从2016年至今的整个区间来看,中证2000指数本身(Beta)的收益,依然显著跑输沪深300。这说明,想单靠持有小微盘指数本身来获取长期超额回报,至少在过去十年里,是一厢情愿的。
但是!
中证2000为代表的小微盘,最大的魅力从来不是Beta本身,还是各类指增、量化策略基于中证2000能做出的强大超额。
正如《股市长线法宝(第六版)》一书的这张表,仅仅是叠加一个“价值”因子,小盘价值股,就能在1926-2021年迄今,产生16.24%的年化收益。哪怕是在2006年开始对价值股极为不友好的这些年中,小盘价值也相比大盘价值股,能显著缩小与大盘成长股的差距。
那么在A股,小微盘的真正价值在哪?答案是其作为Alpha策略“渔场”的独特性。
只要A股市场“散户化”的结构不发生根本改变,大量非专业交易者聚集于此,就会持续产生丰富的行为偏差和定价错误。这为量化指增策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超额收益来源——本质上,是专业投资者赚取市场无效性的钱。
就以之前介绍过的招商旗下中证2000增强ETF(159552.SZ)为例,自2024年6月19日成立迄今,不过一年出头,但是累计的超额规模,已经来到了令人咂舌的30%以上,叠加基准指数中证2000指数本身涨了43.54%,合起来就有近超75%的总回报。最强Alpha叠加最强Beta,这其实就是小微盘的魅力所在。看了一下,昨日这个基金收盘又创了历史新高。
赚Alpha相比赚Beta的另一个好处就是,Alpha具有极强的“落袋为安”属性。
Beta这东西,“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一旦指数的Beta涨得太多,估值透支了,那么在均值回归后,往往是要疲弱多年的。小微盘2016年有蛰伏许多年,与2015年的“杠杆牛”透支也有重大关系。
但是,Alpha这个东西,赚的是市场无效定价的钱。这种超额,虽然可能会伴随市场有效性的增加,而逐年消减(正如发生在沪深300上的那样),但是赚到的超额本身,不会像估值透支的Beta那样,会有“回吐”。
依然以中证2000增强ETF(159552.SZ)成立以来的逐月回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个别月份类似““9·24”行情”或者今年二月的风格大切换会出现跑输,但大多数月份,往往是不管当月指数是小赚还是小亏,都能以相对均衡的方式产生超额,这种来自无效定价的超额,可预期性是比较强的。
投资小微盘,我们买的不是指数本身(Beta),而是附着其上的市场无效性(Alpha)。
是的,小微盘,本质上不是赚Beta的钱(当年牛市能赚到更好),更稳妥的是承担Beta的波动,通过量化赚Alpha超额的钱,这块的胜率和赔率,都是值得期待的。
综上所述,红利与小微盘构建的这副“杠铃”,并非全能的冠军选手,更像是一个攻守兼备的组合工具。
红利一端,是策略的“盾”。它依靠的是清晰、稳健的价值因子逻辑,追求的是相对确定的股息回报和高抛低吸带来的再平衡收益。在市场整体低迷时,它能提供宝贵的抗跌性和安全垫。
小微盘一端,则是策略的“矛”。它的核心魅力,不在于小盘因子本身那充满不确定性的Beta,而在于A股市场结构下,附着其上的巨大Alpha挖掘潜力。通过量化指增,我们追求的是另一份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这份收益的来源与红利因子不甚相关,形成了有效互补。
因此,当再次面对“杠铃举不动了”的时刻,比如市场重回大盘成长风格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惊慌抛弃,而是清晰地认知:这恰恰是策略攻守角色发挥作用的时候。一端在尽力防守,另一端获取Alpha的逻辑只要未失效,就依然在潜心蓄力。
投资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取舍。接受杠铃的阶段性跑输,是为了换取长周期内一份“心中不慌”的从容。
投资终究是取舍的艺术,没有哪个策略能包打天下。选择杠铃策略,看重的正是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韧性,以及两个收益来源的低相关性。接受它在某些年份的阶段性跑输,是为了换取长周期内更为稳健的资产增值。对于追求一份“心中不慌”的底仓配置而言,这或许就是最平实的答案。
雪球
2025-07-17
雪球
2025-07-17
雪球
2025-07-17
雪球
2025-07-17
雪球
2025-07-17
雪球
2025-07-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