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7-15 09:58:52
(原标题:天润投资笔记(一):乳企的残酷周期与星辰大海)
天润乳业是我投资标的里的老朋友,这只股我从20年追到现在,中途两次大波段,都赚了一些,但是仓位都不多。直到24年在它下到10元以下后,我开始重新建仓,并一直拿到现在。目前可转债+正股,一起占我港A总仓位10%,正股成本在8块附近, 可转债成本在70元。
我计划围绕天润写一个系列,先说牛奶行业大逻辑,再谈为什么在这个大行业里我重点选了天润,最后再写下我是如何利用正股与可转债交换做T这样的经典战术降低持仓成本的。此处因为篇幅,先谈行业大逻辑。
为了简单方便,我尽可能在描述数据时,简述为主,不追求绝对精准度,但希望逻辑与趋势本身,客观正确。
1,乳制品消费端复苏
自2021年乳制品行业创了阶段高峰后,就开始进入周期下滑阶段。其中2022年是下滑最严重的一年,23年和24年整体仍下滑,但降幅在收窄。从乳制品产量数据来看,2024年乳制品消费是近5年来最疲软的一年。各乳企在2024年的业绩,也基本都是剧烈承压状态中。
但到了25年Q1,各乳企业绩已经有迹象呈现边际好转。到了25年6月,奶类各零售价,均已同比下降收窄而环比由负转正。7月首周,酸奶零售价与牛奶零售价均继续上涨中。而25年以来,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报告提振乳制品消费,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各政府的育儿补贴政策,其力度都超预期。所以不管是从当前数据角度,还是政策未来注入的动能角度,乳制品的复苏与回暖,都是确定性比较高的事情。
2,原奶价格周期筑底
原奶作为乳制品的上游,它有自己的独立于乳制品的周期。很多乳企自身也是原奶供应商,所以原奶价格周期这块,我们也需要重点关注。
看乳企的基本面的时候,有一个很关键数值值得关注,那就是奶源自给率(当然也要结合奶牛存栏总数一起看)。伊利的奶牛存栏大概55万头,自给率大概在40%。蒙牛的奶牛存栏大概60万头,自给率在60%以上。而天润,24年底存栏6.5万头,自给率已经接近100%。
理论上来说,奶源自给率越高,则该公司和原奶价格周期以及乳业的上游牧业,有着更强相关的联系。高自给率的乳企,需要直接承担牧场经营风险,固定资产折旧、饲料成本波动及生物资产减值压力。因此它会将上游亏损直接传导至报表,导致周期底部亏损放大。但在奶价上行周期中,高自给率会将原奶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毛利率提升,导致盈利弹性更大。
所以,高自给率的企业属于重资产模式,因为与上游牧业强绑定,奶价周期直接影响利润波动,但长期具备 “成本壁垒+上行弹性” 优势,更适合周期右侧布局。
而低自给率的乳企,在原奶价格下行期可通过压价采购降低成本,从而短期提升自己利润率。所以他们可以通过 轻资产运营+金融工具 弱化周期冲击,短期抗风险能力更强,但缺乏奶价回升期的爆发力,可以用于周期左侧防守。
从这个角度,伊利股份作为行业老大,是非常好的穿越周期的投资标的,因为它自给率40%不高不低,既有抗周期风险能力,在原奶周期上行阶段,也可以靠自身的规模优势,获得比别的中小企业更优惠的价格。
那国内原奶价格的周期,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我这里附上一张我搜索到的图,相信很一目了然。(如果有侵权请告知我删除)
简单来说,我个人的解读是:原奶价格自2021年年中周期阶段高点以来,已经连续下滑了四年多。而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到,从08年的三聚氰胺事故后开始看原奶周期,我们会发现,原奶价格总共经历了两轮大周期,其中09-15年周期上行,15-18年周期下行,18-21年周期上行,21-25年周期下行,现在是正好是第二轮下行的盘底阶段。
而且这一轮下行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从23年开始,原奶价格就跌破了成本价并持续到现在。这是从08年到现在,唯一的一段价格低于成本的时间段。因此这一轮周期下行特别惨烈,上一轮即使是周期底部,原奶价格依然是能至少持平成本,而最近这两年,原奶价格不仅仅是趋势在走低,而且一直处于成本线下方,最惨的时候每kg能比成本低4毛。也就是说,这两年是原奶卖的越多,亏的越多。这就导致国内很多奶牛养殖企业压力大增,不得不杀牛止损。如果我们简单追下港A的牧业公司,就会发现这两年它们过得比大部分乳企更惨,不仅业绩亏损厉害,公司的负债率也大幅攀升。
2025年整个上半年,原奶价格依然处于走低状态,截止至25年7月初,原奶价格已经降到了3.04元每kg。但如果我们再看下同比下降幅度,发现它已经从25年1月就已经进入了拐点(24年底,同比降幅大概是-15%,而25年七月初,同比降幅是-6.5%),也就是说,下降幅度还没回到0,但是持续在收窄,因此,降幅回0甚至反升,是即将发生的事情。
3,奶牛存栏加速出清
这波原奶周期下行的原因,最主要是国内奶牛存栏和单奶牛产量在2018-2023年保持扩张趋势,其中存栏在2023年初较2018年同期累计增加17%,单产在2023年较2018年累计提升27%,最终推动国内牛奶产量持23年较2018年产量累计增长近37%。这里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原奶价格是21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的,但国内牛奶产能,是在23年进入的高峰然后24-25开始残酷去产能。所以,21-23年的周期严重错配,是酿成此次原奶周期下行阶段特别惨烈的关键因素。
除此外,海外大包粉进口价格从22年下半年以来至24年价格持续下行,也进一步推动了原奶价格周期下行剧烈程度。因为海外进口价格若过于便宜,会天然压制国内原奶价格。但24年后,海外大包粉价格开启反转上行,截止25年6月底,海外全脂奶粉均价已经相比23年底低价上涨了60%以上。
而在经过24年一整年残酷的奶牛存栏出清后,到2025年期初,我国奶牛存栏已经降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从25年Q1各家业绩报告来看,25年上半年奶牛存栏出清会比24年更加剧烈。这里补一个行业常识:奶牛场从补栏犊牛到开始产奶通常需要2年左右时间。所以存栏下降后,未来即使周期回升,至少也会有个2年的缓冲期。
4,牛肉价格触底后回暖
原奶与牛肉价格与行情存在密切的产业联动关系,这种相关性源于中国畜牧业的特殊结构及市场供需机制。在中国肉牛存栏中,60-70%是西门塔尔及相关杂交牛,具备乳肉双用特性,这导致奶牛和肉牛产能深度绑定。
正常情况每年淘汰 10-20%的奶牛,但在原奶极端低迷行情下,牧场加速淘汰低产奶牛。每提升 10%的淘汰率(按照屠宰率 50%,均重 700kg)会产生约40 万吨低价牛肉增量压制牛肉价格。奶价回升时,牧场减少淘汰量并增加乳用母牛比例,导致牛肉供给收缩,推动牛肉涨价。
那牛肉这几年是什么行情呢?我简单找了张国信的数据(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主动删除):
我个人简单理解:在肉牛价格从2013年到2023年一直保持整体上行趋势。但是到了23-24年,因为国内肉牛产能大幅释放,叠加进口牛肉大幅增加(感谢米圣),及国内奶牛集中淘汰压力,导致行情大幅回落。牛肉价格也同原奶价格一样,开始长期低于成本价,到24年底,每出栏一头肉牛,亏损高达1600元附近。
所以到了25年,国内肉牛养殖端和奶牛一样,处于加速出清阶段。24年末,国内肉牛存栏结束了连续5年的增长,开始同比减少。而更直接的是补栏,其数据几乎触底,新生犊牛在24年已经同比减少8%以上。
受这些去库存影响,叠加海外牛肉率先景气,进口价格持续上涨,也带动了国内肉牛价格自春节后持续走高。
“肉奶比”(牛肉价/原奶价)是一个观察肉奶共振的关键因素。因为25年以来,肉牛价格持续走高但原奶仍在下行,导致这个肉奶比已经接近21,持平了20年创下的历史记录,显著偏离合理区间。因此,从肉牛价格的周期数据,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牛肉价格走高将刺激奶牛加速淘汰,导致原奶更进一步加速去产能,导致奶价回升更早到来。
5,原奶供需平衡或许就在25年Q3
让我们回到原奶价格本身,按前面我们提到的,25年7月初,原奶价格已经降到了3.04元每kg的极低值,这里就算不是这个大周期的最低点,那也离最低不远了。周期是残酷的,但熬过周期后的,前途也是光明的,所以即使亏损严重,即使大举借债,很多中小牧场也还在苦苦坚持,不想倒在黎明前最后一刻。
然而,接下来的7-9月,应该是行业内最后一次大考了。
因为青贮收购季来了!
青贮(如青贮玉米)是奶牛的核心饲料,占牧场总饲料成本的20%-30%。每年9-10月是集中收购期,但牧场需在7-9月筹备资金,这笔资金,是每年牧场的最大一笔开支之一。
然而经过了这连续5年的周期下行,尤其是近3年的奶价大幅低于牧场完全成本线,很多牧场的亏损和负债,已经临近极限(新浪财经数据,牧场当前负债率已经普遍80%以上)。这里还有个致命细节,当前的散奶价(2.3元/kg)与合同奶价(3.04元/kg)裂口达24%,中小牧场实际现金流比账面更恶劣。加上银行因风险控制收紧的贷款,下游的乳企自身盈利也在承压给不了太多支持,因此,这可能就是最后一口气了。即使青贮价格在下跌,但对很多牧场来说,最后一根稻草,是不用太在意到底有多重的。因此他们能做的,就是再进一步淘汰低产牛,靠牛肉价格回暖再撑一下。如果这都撑不住,那被迫关闭或出售,是最后的结局。
再加上今年各地高温,奶牛热应激也会加速减产的。
而熬到了10月,随着中秋国庆消费旺季的到来,原奶行业的供需,应该就能被市场残酷的,推到平衡位置了。自此后,原奶价格回升,就是很确定的事情。
6,国内乳制品市场潜力还在沉睡
文章写到现在,想来和周期有关的,我都介绍完了。那么现在,我们聊一个更大的话题,国内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天花板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知道,牛奶消费,是一个逐渐培养的习惯,是经济发展后的必然需求。按经济日报的数据,2000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7公斤多,2015年达36公斤,目前约42公斤(这还得益于港台地区拉高了数据,香港是66公斤附近,台湾是58公斤)。这大概是什么样的水平呢?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约140公斤,亚洲平均水平约92公斤。这意味着中国消费水平分别只有世界平均的1/3和亚洲平均的45%左右。具体到国家,美国人均数据是接近300公斤,而日本大概是72公斤。
这既表明国人没那么爱喝奶的现状,也说明行业上限还有待拓高。
那为什么我们没那么爱喝奶?
这里有很多专业回答,我说说我自己贴身理解,三个点:
a,国内的奶味道不够好喝
我自己,小朋友,还有家里老人,在国内的时候,喝奶都属于是出于营养考虑,而不是因为好喝。以前在北京即使是每天都定鲜奶(三元的),但也就是比常温的好喝点,始终没get到牛奶的美味。唯一的例外是去新疆旅游的两次次,那真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到了美国后,这里的鲜奶,味道感觉比新疆的还要甘美。我们一家,包括经常过来探亲的其他亲戚,不用任何督促,早上一杯奶,晚上半杯奶。这不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更圆,而是单纯的大陆的牛奶行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的缘故。
b,去乳糖奶市场没发展起来
中国的乳糖不耐受比例高达70%以上,导致绝大部分人一喝牛奶就腹泻。而在欧美,这个比例不到20%。然而,国人的“无乳糖”认知严重滞后,“无乳糖”消费习惯也没有起来。
美国的无乳糖鲜奶到处可够买,渗透率基本达到了20%以上。我们家常年买的,就是无乳糖鲜奶。去咖啡厅或奶茶店,可以随便让店员加无乳糖的奶。那想吃鲜奶冰激凌怎么办?又或者实在没有去乳糖的奶了怎么办?没事,帮助消化乳糖的药也是到处可买到的,我自己也是常备在身边,想吃乳制品前吃上一粒,简单至极。
至少从我离开大陆的20年底开始算起,国内的无乳糖乳制品,依然是昂贵且稀少的,也就蒙牛伊利等有少量布局舒化奶。即使我查数据,到了25年,国内去乳糖产品销售额增速,虽然能达到22%,但是基数依然很小,而且主要被限制在了一线城市。
市场没培育起来,同时国内企业的去乳糖技术,尤其是低温酶解和超滤等核心技术,近几年才被大型企业解决。所以,国内这个全球最大的乳糖不耐受人群,需求还未被有效激活。
c,国人更喜欢豆浆喝粥等传统食物
只能说感恩老祖宗对豆类的开发,我们国家虽然没有喝奶习惯,但是确有自己独特的蛋白质补充方式,那就是豆浆和各种豆制品。另外,国人早餐也爱喝粥,这些饮食习惯,都让我们对喝奶,不那么刚需。
以上三点,再加上三聚氰胺等历史安全事故的影响,国人的人均奶制品消费量虽然有了大幅增长,但依然处于全球低位。
如果我们能同时解决牛奶口感问题,激活去乳糖的需求,再辅助以全民的乳制品营养学认知提升,政策再多引导下的同时严抓食品安全,那国人的乳制品市场,就会是一个觉醒的巨无霸,至少是来个翻倍完全可行的。如果这一天到来,国内所有的乳企,都大幅受益。
好了,整个行业的部分,我写完了。简单来说,乳制品消费周期和原奶周期反转的确定性,是当前我想要布局乳企投资的最直接原因。而乳制品市场的长期潜力,则是我未来会坚持在这个赛道不断做波段的根本动力。
当前我布局的乳企,是伊利(占比5%)加天润(占比10%)。为什么选伊利,相信不用多解释,行业龙头+持续提升的市占率+高股息,走的是稳健风。那为什么还会选天润呢?我下一篇再详细解释。
雪球
2025-07-16
雪球
2025-07-16
雪球
2025-07-16
雪球
2025-07-16
雪球
2025-07-16
雪球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