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程序化交易新规之后 高频交易上演“变奏曲”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09 17:32:51

(原标题:程序化交易新规之后 高频交易上演“变奏曲”)

7月7日,随着沪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正式实施,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程序化交易的强监管时代。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细则》实施之前,一名在沪上私募机构任职的程序员便根据公司合规要求修改了算法参数,原策略每秒报单400笔,现在最多30笔以内。

这名程序员称,公司投研负责人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感慨地说:“每砍掉一档频率,年化收益就相当于损失0.8%甚至更多。”

不少受访的私募业内人士表示,新规“直刺”量化高频交易的核心地带,高频策略的生存空间将被系统性压缩。

剑指高频

《细则》指出,若程序化交易导致证券交易出现重大异常波动,交易所可按业务规则采取限制交易、强制停牌等处置措施,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若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甚至可采取临时停市等措施并公告。

《细则》还首次明确定义高频交易: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达300笔以上,或单日累计超20,000笔均被认定为高频交易。超过这一红线将被征收差异化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部分量化私募的盈利命脉。

“年化换手率为200倍以上的高频阿尔法策略或期现套利策略会受到冲击。”因诺资产创始人徐书楠坦言。去年“9·24行情”后,市场流动性提升曾让不少量化私募机构提高交易频率,但如今“降频”已成必然趋势。

更犀利的监管在于行为约束,新规列明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

一家百亿量化私募机构相关人士表示,第一,《细则》对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做了进一步细化,但对这四类异常行为如何才算触发“一定标准”没有公布明确细则;第二,《细则》对于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与征求意见稿保持一致。

根据该公司的换手率水平和产品规模估算,目前所有策略都达不到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所以对他们的策略运行和交易执行影响不大。

修改策略

不仅上述程序员在新规实施之前,便根据公司的合规要求修改了算法参数。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发现,这样的动作在头部机构中普遍出现。

北京一家量化私募在新规实施之前三周启动合规改造,重点是拆解大额订单算法。记者了解到,新规要求单一个股交易量占比不能过高,该公司过去集中火力“打歼灭战”的策略行不通了。

多数头部量化私募机构表示早有准备。上海一家百亿量化私募发现,目前部分头部机构的策略换手率普遍低于《细则》要求的上限,《细则》落地不会对策略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细则》对于券商系统监测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新规之下,涉及实盘交易的系统稳定要求极高。

行业重塑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私募人士看来,新规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行业生态的重构。

事实上,高频策略在整体量化AUM(资产管理规模)中占比并不高,却是中小私募的“生存利器”。 

记者了解到,新规之后,部分中小型量化私募的日内回转策略成本普遍上升30%,且仍需要测试融合基本面因子的中频模型。 

这种转型正在催生新机遇。徐书楠认为,“中国市场衍生品日益丰富,策略类型会更趋多样。” 

前述上海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正在开发结合宏观因子的低频CTA策略,其回测显示年化波动率可降低40%。

在监管趋严的新形势下,监管对量化交易出台了很多明确的规则指引,有助于引导量化机构进一步提高合规风控意识。这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稳健化方向发展。 

此外,监管层也在倒逼量化行业的服务升级。黑翼资产表示,未来,量化行业竞争会更加精细化,管理人除了比拼投资端的超额表现和持有体验,还会比拼投前投后的客户服务能力、产品设计及费后收益。

从行业趋势来看,黑翼资产认为,或将会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行业层面,行业优胜劣汰加速,促使管理人加固护城河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规模层面,量化大幅扩张的时代结束,量化规模增速趋缓并趋于稳定;

三是超额层面,竞争压力下,未来超额收益来源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人工智能技术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四是策略层面,需要管理人更注重打磨策略细节,注重风控,提升风险收益比。


证券时报网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