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见专栏
2025-05-24 16:45:51
(原标题:虚假宣传和传销争议频发,未来生物有何未来?)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作为一家持有直销牌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来生物”)近年来却频繁陷入虚假宣传和传销争议。
媒体报道显示,未来生物主打产品“玉米胚芽粉固体饮料”被包装成“抗衰老神药”,并通过层级分明的分销模式吸引大量消费者和加盟者。然而,随着多地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其商业模式与宣传手段的合法性备受质疑。
那么,未来生物到底有何猫腻?投资者在面对未来生物给出的美好图景时,又该如何看待呢?
虚假宣传缠身,监管铁拳落下
综合大量媒体报道与网友讨论来看,未来生物的核心争议在于其产品宣传的夸大与失实。
根据多地消费者举报及媒体报道,未来生物“玉米胚芽粉固体饮料”被经销商宣称具有“抗衰老”、“治疗脑梗”、“延长寿命”等医疗功效,甚至有销售人员声称“服用一年可延长寿命5-10年”、“儿童食用后一个月长高5厘米”。
需要指出,即便从基本常识的角度,以上这些宣传话术都面临着虚假宣传的陷阱。
更何况,所谓“玉米胚芽粉固体饮料”产品仅为普通食品类固体饮料,未取得保健品“蓝帽”标识或药品资质,其配料表显示主要成分为乳糖醇、玉米胚芽浓缩粉等常规食品原料,并无特殊疗效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生物虚假宣传的运作逻辑几乎可以作为消费者需要避坑的典型了。
比如“伪科学话术”,未来生物通过“清除自由基”、“全身扫描排毒”等伪科学概念包装产品,利用消费者健康焦虑心理,将普通食品神化为“治本良药”。在此基础上,有公司销售人员直接声称产品“像电脑一样扫描身体病灶”,并通过“排毒反应”合理化副作用。
还有规避监管的手法。
未来生物十分擅长借经销商“现身说法”及线上会议直播形式,假借消费者体验分享名义传播疗效,以此来规避《广告法》对企业的直接追责。例如,未来生物通过腾讯会议组织内部培训课程,要求代理商以消费者身份分享“治愈案例”。
不得不说,未来生物走的都算不上一条擦边路线,而是一条违法违规的歧途。为此,公司也不得不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024年3月,重庆、成都、长春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针对未来生物的虚假宣传行为立案调查,其部分门店因宣传“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功效被查封。根据《广告法》,此类行为最高可处广告费用10倍罚款,且企业需承担消费者索赔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8月,泸州市龙马潭区市场监管局已对公司类似行为立案,显示其虚假宣传问题长期存在。
传销阴影笼罩
如果说涉嫌虚假宣传还算不上什么“大事”的话,那么未来生物的商业模式被广泛质疑为涉嫌传销,则进一步让市场对未来生物这家公司产生质疑。
据悉,未来生物“新零售系统”通过会员等级、团队计酬和多层返利机制构建了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具体来看,未来生物“新零售系统”会员具备不低的入门门槛,会员需消费399元至3990元购买产品,获得SVIP资格后方可解锁更高收益。
在收益机制层面,未来生物的会员体系更令人眼花缭乱。
从推广收益(直推首单获10%提成)到级差收益(V1至V7等级按团队销售额比例分成,最高达50%),从董事分红(团队规模达标后,可获得2%-5%的加权分红)到团队扩张要求(晋升至V7需发展两个V6部门,形成‘拉人头’闭环),面对如此规则设置,未来生物的传销阴影持续笼罩。
根据《禁止传销条例》,传销认定需符合三大特征,包含入门费(高额消费门槛变相要求缴纳费用)、拉人头(收益依赖发展下线数量)、团队计酬(层级返利与团队业绩直接挂钩)。
从条例定义角度,未来生物的会员模式看起来似乎十分接近于传销。更何况,公司关联企业膳行天下曾因传销被罚款50万元,考虑到未来生物的模式与其高度相似,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法律风险。
监管围剿下的转型困境
面对争议,未来生物所面临的监管压力自然持续升级。
2024年“3·15”期间,未来生物被多家媒体曝光,重庆渝北区市场监管局对其虚假宣传正式立案。此外根据媒体曝光,其直销牌照仅限销售一款保健食品“胚元牌元诺胶囊”,但实际通过线上商城及会议销售多款未备案产品(如玉米胚芽粉),涉嫌超范围经营,违反《直销管理条例》。
商务部备案显示,未来生物直销区域未包含长春、重庆等地,但实际经营中已明显突破地域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其线上销售模式通过小程序和APP覆盖全国,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
舆论的聚光灯下,未来生物也开启了合规化尝试,比如公司启动“强化合规百日行动”,建立退换货制度并规范宣传话术,但有限的尝试显然未能解决根本矛盾。
更重要的是,公司产品力薄弱,其核心产品缺乏真实科技壁垒,不得不依赖营销包装,难以支撑长期品牌价值。例如,其宣称的“抗氧化酶”提取技术未获权威认证,且产品未通过临床试验。在此背景下,公司想要彻底摆脱传销质疑面临着业绩与合规的两难。
作为直销行业中的一员,未来科技若持续游走于灰色地带,恐会步一些乱象企业的后尘。
未来生物的困境背后,是大健康行业“重营销、轻研发”的普遍痼疾。若其继续依赖虚假宣传与传销模式,必将在监管收紧下走向消亡。对投资者与消费者而言,需时刻警惕“高收益加盟”话术,理性评估产品资质与商业模式合规性。
乐居财经
2025-05-24
伯虎财经
2025-05-24
尺度商业
2025-05-24
于见专栏
2025-05-24
尺度商业
2025-05-24
于见专栏
2025-05-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