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回顾一下公募基金对银行持股比例的历史

来源:雪球

2025-05-17 05:20:26

(原标题:回顾一下公募基金对银行持股比例的历史)

$招商银行(SH600036)$ $成都银行(SH601838)$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03618)$

前几天看到一个券商对主动权益基金对行业配置的比例统计图,可以发现当前对银行的低配比例是最高的,银行占到沪深300权重的13.04%,但是主动权益基金的持股只有3.35%,低配比例达到9.69%。(其次就是非银金融和食品饮料,大家也可以在这些行业挖掘机会)

其实我们翻看历史就知道,行业股价的高点,往往就是主动权益基金对一个行业高配的时候;行业股价表现的低点,就是主动权益基金的低配的时候。这很好理解,因为一个行业的底部就是他们卖出来的,行业的顶部也是他们买出来的。所以做投资,和这些主动权益基金反着来就行了。这是看着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很少人这么做了:

(1)人天生有嫉妒心,看见别人买的股票涨的好,怎么能够不羡慕(嫉妒)了?

(2)人天生就是短期思维,这种从基金低配到更低配,从更低配开始逆转,这往往都是很多年的时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这种长期的煎熬了?

(3)底部无法预估,虽然你知道是主动权益基金低配,但是市场朝一个方向发展的时候往往是过头的,低配还会担心有更低配。当有这种担心的时候就会选择观望,甚至会去追涨高配的行业,毕竟趋势来的时候,高配不也会有进一步高配吗,尤其当一个行业被主动权益基金高配的时候,一定是这个行业业绩向好,各种逻辑无懈可击的时候。你会被这些逻辑说服而选择去高配的行业

回顾一下历史上公募基金对银行的配置情况

下面这幅图的数据不是非常准确,因为配置比例在一年内是变化的,并且有的年份内波动较大,数据从研报和一些公开新闻报道中摘录。但是反应趋势变化没有问题

一、历史配置较高的阶段

2012-2014年:经济回暖与估值修复驱动超配

2012年四季度:公募基金重仓银行股比例达到10.80%,主要因经济回暖预期与银行低估值共振,叠加流动性宽松环境。

201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银行股估值修复,持仓比例至8.85%

2019年末:公募基金重仓银行股比例达6.52%

二、低配周期(2020-2023年)

市场风格切换与低估值压制2020-2021年:公募基金转向成长股(如科技、消费),银行板块持仓比例持续下降至2%-3%区间。

2021年一季度持仓占比为5.6%,但随后三个季度连续下滑。

2022-2023年:疫情反复、地产风险暴露加剧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叠加宏观经济弱复苏,公募基金对银行股持仓比例进一步降至2%左右,创历史低位。

三、2024年以来的配置变化

2024年四季度:配置比例显著回升

根据财通证券数据,2024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银行板块的超配比例环比提升0.89个百分点-3.12%(低配幅度收窄),连续两个季度回升。城商行成为主要加仓方向,超配比例环比提升0.41个百分点29

四、当前配置状态与未来展望

仍处低配区间但趋势逆转:截至2025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对银行板块持仓占比为2.79%,虽较历史高位偏低,但已连续两个季度回升。

从上面的配置比例,我们可以发现

(1)银行历史上不是一直被低配的,2012年的时候配置比例就达到了10%。

(2)截至2025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对银行板块持仓占比为2.79%,仍然偏低,并且在历史上也是出于较低的位置。

最后:

强调一下:观察这些数据,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增加一个观察市场的维度,复盘历史,让我们有更广的视角观察目前银行业的位置。对于投资银行,还是要回归到估值和基本面来。打个比方,虽然现在对银行的配置还是低配很多,但是如果股息只有2%,那决定投资银行的一定是估值高不能买,而不是因为被基金低配了,所以要买。

前段时间为了腾出港股账户的额度,我清仓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买入了一些非港股通的公司,这些非港股通的公司是大幅跑输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目前的银行股虽然涨了很多,也让我的A股账户大幅跑赢了沪深300,招商银行和成都银行目前超过了我个人总持仓的50%,但是依然没有让我减持的动力,目前拥有5个点股息,业绩稳定,并且明年就能看到息差见底、业绩正增长的行业确实不多。今年银行分红除了一部分留下来家用外,剩下的暂时打算加仓五粮液。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