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巨潮WAVE
2025-04-29 20:58:37
(原标题:中东,中国基建的第二主场)
文 / 侯恬
编辑 / 杨旭然
2024年12月6日,中铁十八局承建的全球最高酒店类建筑——迪拜蓝天酒店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这座建筑以373.5米的高度成为迪拜的新地标,也是全球最高的酒店类建筑。中国铁建以“三天一层”标准层的施工速度,创造了当时迪拜房建市场标准层施工的最快纪录。
而这也只是中国建筑企业在中东基建的冰山一角。目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基建项目累计投资额已经达到数千亿美元。包括卡塔尔世界杯场馆,沙特吉达国际机场,阿联酋拉斯海玛的豪宅,沙特阿拉伯的城镇化项目,沙特交通隧道,中东的许多标志性大型建筑,都烙着“中国建造”清晰的钢印。
回顾中国建筑企业在中东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从2013年至2017年,中国与中东国家大中型基建合作项目的合同总额从184.6亿美元翻了3倍,达到556.6亿美元。到2022年时,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了中东地区第一大基建工程承包商。
近两年,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基建领域的合作还在深入,2024年,中国建筑企业在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地区获得的合同总额近千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由中东地区贡献。
中国建筑建材产业在国内是红海市场,几乎完全饱和,已经缺乏大型基建项目上马的空间。相比之下,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更加薄弱,进行建设或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
相比很多缺乏资本的发展中国家,中东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地区,多年来凭借原油出口积累了巨量的财富,有更强的支付能力。这让其成为了中国建筑企业、建材企业理想的国际化市场,中国的基建能力与中东的有效需求高度契合,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工地”。
本文是来自巨潮WEGO研究院的深度研究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WEGO研究院》,了解多极化时代的全球商业新趋势。
01 需求
中东地区,凭借占据全球60%的丰富石油储量,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到现代富国的蜕变。
2023年,仅沙特阿美一家企业的营收便达到了4400亿美元,为沙特贡献了40%的GDP。同年,阿布扎比凭借其庞大的石油储备贡献了阿联酋68%的GDP,年收入总额达到3100亿美元。"黑色黄金"给中东国家带来的财富奇迹,是这些国家一切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硬币的另一面,是过度依赖石油暴露了其经济上存在的诸多弊端。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下,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正在减弱,这对依赖石油收入的中东国家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据中国石油报数据,2023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首次跌破80%,而欧盟代表新能源消费的碳价创历史新高,突破100欧元/吨。此前国际能源署也曾预测,到2050年世界原油需求将从现在的每天1亿桶左右,下降到2400万桶。
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价格的下滑预期,意味着中东以石油为经济支柱的模式不可持续,中东地区开始寻求经济结构多元化,基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成为其转型的主要方向。
中东地区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其对基建的客观需求。中东23国总人口超过5亿,人口年均增长率6%,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占比高达60%,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人均GDP分别达3.3万、5.3万、8.4万美元。
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正在倒逼住房供给增长的必要性,以及基础设施升级的迫切要求。沙特、埃及等人口增长迅速的地区,住宅市场需求激增,对城市建设、公共设施、交通网络、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投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目前,诸多中东国家已经设立了明确的基建发展目标:
沙特“2030愿景”计划,将在未来几年释放约1.1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仅2025年就计划新建150座智慧城市,建设85个工业项目;阿联酋迪拜计划在2025年将46%的预算投入到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桥梁、能源和新机场等建设;卡塔尔“2030远景”计划也将在城市建设、交通、能源和房地产等领域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
尽管中东地区的基建需求庞大,但由于长期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许多中东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滞后,缺乏支撑大量基建建设的本土实业和人力,许多城市、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长期以来依赖国外企业承建或参与,西方国家长期参与,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而中国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经验以及有竞争力的价格,在中东基建市场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2022年以来,中国企业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基建工程承包商,到如今市场份额已经高达40%,为中东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02 优势
回顾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基建产业的发展,这为形成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全球化建筑企业打下了基础。凭借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以及工业和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基建领域累积了雄厚的实力。
21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以20%左右的增长率稳定上升,带动了上下游50多个产业的发展。建筑业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也因此赢得了“基建狂魔”的美誉。
这一阶段,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能建等一大批中央企业的业务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基建领域的支柱力量。许多企业的年营收破万亿,业务遍及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基建企业的强大竞争实力。
基建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化的进程,也依赖于资源要素投入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资源重心逐步向新能源、智慧交通等“新基建”领域倾斜,传统的建筑建材等“老基建”则因地产周期下行、城市化率见顶等原因,项目数量和规模都开始减少。
2022年后,中国房地产投资的持续负增长,对基建行业、建材家居行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数据显示,行业年投资额从2021年底的13.3万亿急剧下降至2023年底的10万亿,新开工和竣工的面积大幅下滑,导致上游建筑建材行业需求的减少。
同时,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以往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城投基建项目增长也开始放缓,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为例,其年投入额由2021年底的6578亿元一路下降至2023年底的5668亿元。
建筑业开工项目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相关企业营收和利润的下降,无论是钢铁、水泥、防水材料,还是混凝土、玻璃纤维等领域,行业普遍面临需求疲软和价格下降的困境。
从2024年财报数据上看,已公布业绩的17家建材企业中,有14家净利润同比下滑或亏损,并且基本上看不到扭转的希望,行业普遍面临巨大压力。
国内市场承压,越来越多企业加速出海,寻求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东方雨虹、海螺水泥、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诸多企业均在加速海外布局战略的推进。
相关企业凭借长期的技术积淀和管理优势,即便是行业下滑期,也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这成为这些企业海外拓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
技术上,中国在高层建筑、桥梁、隧道、深水港和高铁等多个基建领域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项目建设周期和成本方面,中国企业的表现更为突出,据麦肯锡分析,中国的大型工程建设成本通常是全球其他地区的40%到60%,而建设周期则为同行的60%到70%。
种种优势之下,中国基建企业承揽的海外项目规模不断增加,也带动了中国建筑建材产业链条整体获得了扩展国际化的机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营业额达到1.18万亿,同比增长4.2%;新签合同额达到1.9万亿,同比增长2.1%。
03 选择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海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着迫切需求。
在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长正在推升对住房、交通等基建的需求,联合国预测显示,非洲城市人口将在2035年突破10亿,催生每年200万套住房、3.5万公里道路的新增需求。
拉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导致拉美面临供应链成本高企,电力供应不稳定,信息和通信技术覆盖不全等复杂的问题,对拉美商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增长。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拉美几百年的“经略”,并没有解决过当地的基础设施升级问题。
东南亚许多地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住房需求还远未被满足,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缺口巨大,不少国家都做了或短期或长期的基建安排。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临近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都决定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的规模都将非常巨大。
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大部分欧美国家的城市已经高度饱和,人口增长放缓,建设基建需求相对较低。并且,欧美本土也有一定的基建承接能力,足够完成小规模的基建建设和老旧基建的更新维护。
因此,我国基建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市场,基本都集中在中东、非洲、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国家和地区。
但就像讲述中东地区优势时候提到的,仅有需求还不够,想做好基建就必须有真金白银投入。 非洲、拉美等地区虽然客观上有着对基建的大量需求,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大量的资源所有者其实都是欧美资本,利益无法被当地社会共享,难以支撑这个庞大产业真正发展起来。
2023年,拉美地区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仅占GDP的2.2%,远低于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所建议的3.5%。也就是说拉美有近900亿美元基础设施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非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统计,到2025年,非洲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需求达1700亿美元,但目前的投资缺口高达680亿到1080亿美元。
显然,缺钱这个核心问题直接制约着非洲、拉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中国企业也自然难以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收货。
中东地区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长期依赖石油经济发展,部分中东国家“富得流油”,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巴林的人均GDP均超过2万美元,卡塔尔人均GDP更超过8万美元,位列全球第十,直追美国。
需求和财力的双重加持下,中东地区成为中国基建企业的重要市场,中国基建企业也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高性价比,在中东市场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如今中国企业不仅承接了建设高楼大厦这种“简单业务”,也承揽了各地的铁路建设、高铁建设、矿山、油田建设,乃至港口、船坞、数据基础设施、光伏电站、电网设备等等等等。
如中国建筑2024年在中东地区的在建和竣工项目数量达到164个,总金额达到1268亿元,占其海外项目金额的14.7%;中国交建2024年在中东新签合同387亿元,占境外新签合同额的10.4%;中国中铁2024年新签的境外项目中,有1/8的项目都位于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贯穿城市建设、工业、运输、石油天然气、公共设施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项目可以大幅度地拉动中国建筑建材行业的出口,帮助行业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给国内无数产业工人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04 写在最后
中国基建进军中东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中国铁建与沙特城乡事务部签订了麦加轻轨项目合同,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中东承接的大型基建工程。
在合作初期,许多中东国家对于中国制造持怀疑态度,更多青睐欧美品牌。然而,凭借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工程交付,中国企业逐步打破了这一壁垒。中国央企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基建的强大实力,逐渐说服了中东国家,将一家家中国企业纳入供应商名单。
当时有不少人质疑这条铁路是亏损的,但其影响力直接决定了未来更多中国企业获得了在沙特、中东发展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建设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中国在中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增多,通过参与多个标志性工程,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品牌形象逐渐提升,全球客户对中国制造也愈发信任。
随着更多项目的落地和推进,中国基建在中东乃至全球的影响力还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基建企业的全球化,中东已经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站,甚至是第二主场。
观点
2025-04-30
观点
2025-04-29
格隆汇
2025-04-29
乐居财经
2025-04-29
格隆汇
2025-04-29
乐居财经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