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点
2025-04-30 00:06:00
(原标题:共赢·资本做“优” 2025观点资本圆桌大会圆满闭幕)
观点网 从去年的香港资本圆桌到现在,不过短短的一年,全球经济形势风起云涌,变化非常。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在这场全球金融变局当中的作用和应对也十分值得关注,尤其是在2025年在刚刚过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却已经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5年,是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香港联交所迎来了又一批内地企业的IPO申请,中概股回归港股的势头正猛,香港在促进大湾区及内地资本流动投资活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加入全球资本市场,而全球资本也通过香港加入了快速发展的内地市场。
因此,在香港这个安全的避风港当中,还需考虑如何保持资产规模的稳定增长,同时更加聚焦于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在更加长久的将来,香港如何更好地扮演中国金融桥头堡的角色、内地大湾区和香港如何更好地互助联通;在资本市场之外,新能源、新零售、AI科创等行业还有哪些机遇与挑战;房地产、商业地产、物流产业和工业地产等传统的行业是否还具有投资价值,应该如何布局。
今天,观点机构重返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举办2025观点资本圆桌,与企业高层、专家学者、金融投资机构等,进一步的深入交流和探讨资产最优与共赢。
经济周期
近段时间美国的关税重锤砸向了全球,给全球的经贸局势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变化,知名经济学家洪灏基于量化的衡量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的模型,认为关税大战的产生以及市场上历史性、史诗级别的波动,都是周期运动的表征。
“每一个市场周期的起伏大概是3到4年的时间,上升往往是循序渐进,下跌往往是山崩海裂。在周期运动到衰退阶段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看到历史性的事件发生,就算没有特朗普,也会有别的事件。”
洪灏认为,伴随着美元进入了下降的周期,美国市场相对于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表现相对弱势,投资者在避险的时候需要寻找美元和美股以及美元资产以外的资产类别和市场进行。
知名经济学家洪灏
“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们见到了港股上半年的第一个高点。今年以来,我们看到资本的流动虽然还是向外流动,但是内地资金买港股是非常汹涌的,每天的成交量活跃了,还有一大批优质的内地公司来香港上市,极大地活跃了香港市场。”因此他认为,香港市场下半年还有一个高点。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欧阳红兵亦表示:“在美国经济政策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与国际的接轨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力的手段,而其对于香港的意义就是能为两地的资本市场注入稳定性。”
欧阳红兵指出,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以来的2000多个交易日里面,北向资金和南向资金保持着较大的净流入规模。作为对外窗口,香港应依托大湾区,利用好内地的资源和机会,加强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的融合,从而扩宽前进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欧阳红兵
东亚银行财富管理处首席投资策略师李振豪指出,从2018年的贸易战直到现在,中国和美国的整体贸易在下降。而对于中国而言,从最新一季的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内地五成以上的经济结构是由内需贡献的。所以就算贸易方面出现下滑,也可以用内需来支撑经济。
“从投资策略的角度来看,内需和投资这两个方面,未来值得关注。”李振豪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认为,未来中国的内需政策大概率会越来越多,因此一些内需股、内需债券,甚至和内需相关的投资项目都很值得关注,因为可以通过这些投资来平衡其他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一些新兴领域的投资,投资不只是局限于房地产,还有和土地相关且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如新兴产业相关的项目等。
东亚银行财富管理处首席投资策略师李振豪
华润资本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张宗亦认为,在政策周期的变迁,红利和监管的交替演进中,经济周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复苏繁荣衰退,再到复苏,再到从高峰跌到低谷。纵观历史上发生的五次康波周期里面,每一次都是由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复苏。
“一旦当我们看到有技术扩散的红利时,比如我们现在看到内地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上面,续航的里程数越来越高,同时每单价的成本也越来越低,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技术扩散的核心标志,这可能标志着我们整个行业乃至于整个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周期,在这个时间点让我们去做一些提前的布局,会有非常好的收益。”
华润资本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张宗
张宗还指出,对于现在热议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是否到了临界的点,对每个投资者而言有不同的判断,“大的方向而言,也标志着我们现在是不是进入到了第六波的重大技术革新变革的点。所以无论是从结构性的机会还是长期的变化去看,我们也认为中国的制造业目前非常完备,同时也有很多天然的资源和作为工程师的员工人才方面的一些成本优势。”
共赢之下
ESR业务管理与投资(香港)董事总经理曾瑞华在会上分享到,公募REITs的本质其实是资产上市,可以说公募REITs打通了投融管退的最后一步。同时,由于监管机构对于公募REITs底层资产的审核要求较高,对于资产瑕疵的零容忍也促进了公募REITs的高品质。
曾瑞华表示,公募REITs到现在还是作为一个试点,从2022年到现在,甚至2025年年初的时候,证监会或发改委都在发文完善整个公募REITs的体制。“公募REITs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周期,如今大家对这个产品越来越熟悉,我们觉得作为一个试点,它还没有把条款完善,其实还是有一些空间可以处理的。”
ESR业务管理与投资(香港)董事总经理曾瑞华
而对于不良资产,宏富产业重组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黄科杰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在投资不良资产前,应做好前期调查并充分考量,包括不良资产的种类、隐形债务等。黄科杰指出,每一项不良资产都有其独特性,很难按照固定框架做投资;且不良资产很少是被动投资。通常不良资产出现的情况有好几种,包括市场情况不好、经济周期问题和资金链断裂等等。
黄科杰以背负债务的公司举例:如果不重组,需要还债;如果重组,虽然失去公司,但也减免了债务。如果找新的投资者买下公司主要的债务,再进行转股,在资产负债表上就少了一笔巨额负债,股权价值就会大幅上升。
“长期来看,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一定是对资产结构进行重组。”黄科杰说道。
宏富产业重组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黄科杰
此外,在个人投资领域,智安投董事总经理兼香港业务主管袁淇欣将重点聚焦客户利益,提出作为个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费用是昂贵的,目前香港、新加坡,包括国内主流的财富管理的产品的销售还是以佣金导向模式。“我们认为这个模式是有一些缺点的,就是没有与客户利益一致,也会出现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
而如何通过构建买方投顾财富管理的模式,去构建这个与客户共赢的服务模式,袁淇欣表示:“可以控制投资成本来提高回报,所以作为买方投顾我们也会很注重协助客户去压缩他的投资成本。其次安全性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构建平台的时候都是销售三方的产品,不会用我们自身的资管牌照去做我们自身的产品。所以当客户根据我们给他的理财意见构建他的组合时,不会有太多的对手风险,而是更多分散在不同的基金公司不同的风险里面。”
智安投董事总经理兼香港业务主管袁淇欣
资管新章
在主题讨论会“资管新章”环节,各位嘉宾各抒己见,探索房地产与金融的投资可能。
在房地产的分散投资方面,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认为,对于香港住宅项目其实并不太担心,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周期性的,虽然有些因素是结构性的,但利率等因素不可能永远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
“我相信只要香港还有人,就总有住房的需求。反而是商用物业方面,我会比较担心,因为始终看到供应很多,投资等方面的库存还没完全释放出来。如果再加上商业模式的转变,大家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写字楼。”吴卓殷表示,应该要看看其他亮点,比如养老地产或者其他民生项目,甚至大学公寓等,这些其实近年来都是回报比较高的房地产产业。
对于香港写字楼的空置率问题,招商局置地资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瑾亦认为,这种影响对中国房地产来说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现在AI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等,对需求的特定性大大缩小了。也就是说,通过降价来希望吸引更多租户的这种特定性越来越小了,影响也越来越小了。
郭瑾表示,要进行地产行业的多元化投资,“就像刚才提到的,我们会关注学生公寓,还有民生相关的行业,也就是未来受AI、网络电商等影响比较小的行业。”
主持嘉宾:世邦魏理仕香港资本市场部资深董事黄懿诚
讨论嘉宾:招商局置地资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瑾;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东亚银行财富管理处首席投资策略师李振豪;柏卫资本董事总经理郑高鹏;金融资深专业人士、观点指数首席金融顾问彭浩彪
东亚银行财富管理处首席投资策略师李振豪则认为,在未来,大家要做到的不是去最大化回报,而是最小化风险。如果从房地产角度来看,就算减了税,装修好空调等设备,也要达到6%以上的回报率,才和定期存款相当。
金融资深专业人士、观点指数首席金融顾问彭浩彪指出,在讨论香港目前的房地产状况之前,得先看看国内的情况。实际上,香港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受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资本市场的“北水南下”就能看出来。
“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我觉得大家都是很期待的,也就是说,香港可能会逐步融入国内。包括香港政府现在推行的各项政策,还有这几天一直在讲的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也就是说,未来香港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受到国内经济或者政策的影响。如果国内的人才陆续过来,香港经济肯定不会差,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对此,柏卫资本董事总经理郑高鹏亦表示赞同:“其实就香港而言,对内地有很大的经济依赖性。在内地的经济真正看到有很好的起色之前,就对香港未来一两年经济持很积极看法,是很难的。”
从香港的角度来看,或许很多人的分析大部分都归咎于加息。但郑高鹏认为,高息环境并不是香港独有的,澳洲、英国、美国等的利率都比香港高。特别是澳洲政府,引入了很多新政策针对商业地产。“其实全世界都有居家办公的政策影响,商业地产的需求其实低了。但他们的政府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实施了一些特快的审批政策。所以那边其实有大量的投资者涌入去抢购商业建筑。”
回望香港也有同样的现象,特别是很多工厦、商厦有很多空置率,郑高鹏指出,“这需要政府积极制定政策来提升投资信心。当然,每个地方的法规、法律要求都不同,所以单纯看回报是不够的,因为还要看税务、执行等方面的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