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2-22 20:05:32
(原标题:透过小米万亿市值新高,看中概科技股“洼地崛起”)
中国科技股的估值折价离结束还有距离。
农历新年开年后,德意志银行高声唱多称,2025年是中国超越其他国家的一年,预计中国股票“估值折价”将消失,A股/港股牛市将继续并超过此前高点。
日前,摩根大通也发文表示,看好中国科技股相对于美国科技股的表现,并指出,在近期反弹之后,中国科技股的估值折扣仍然很大。
就在这期间,国内科技巨头,小米集团(01810.HK)走出了“估值折价”消灭的完美路径。自去年技术性走强至今,小米集团股价已涨超213%。
日前,雷军公开表示预计今年将继续保持30%以上增速的言论一出,2月18日,小米集团股价单日再度大涨7%+,市值也破1.2万亿港元历史新高,跻身万亿市值企业行列。
投资,看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眼下,值得投资者审视的是,站上万亿市值行列后,小米集团的“估值折价”空间还剩多少?换句话来说,接下来小米集团股价还有上升空间吗?
“小米集团”股价集体暴涨50%+,业绩试金石再增信心
根据机构对小米集团去年四季度业绩做出的预判,期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044.2亿元,同比大增了42.6%。
按照去年前三季度实现的2569.01亿元总营收来考虑,全年小米集团最终总收入将达到3613亿元,刷新2021年创下的3283亿元历史最高。
同时,方正证券还预计小米集团同期NON-IFRS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8%至65.7亿元。其中,业内外最为关注的汽车创新业务的亏损将从第三季度的15亿元,环比降至9亿元左右。算上亏损后,核心主业利润最终同比增长0.8%为73.7亿元。
对于小米集团的超强业绩表现,虽然市场早有一些猜测,但持续可观的增长预期依旧让市场为之一振。尤其是目前正值中国硬科技企业价值自洼地回归之际。
继2月1日股价单日暴涨7%后,2月20日截至发稿前夕,小米集团(01810.HK)再次微涨0.9%,逼近50港元,总市值达1.25万亿元。2025年至今,小米集团股价已累计涨超44%。
期间,恒生科技指数自1月13日以来累计上涨30%,突破去年10月高点;DeepSeek概念指数2月以来飙涨逾45%,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近一个月大涨逾20%。可以将2025年的头两个月,称之为中国科技股高光的回归季。
原因很大部分在于DeepSeek发布后引发了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深思,期间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银、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大行都在喊话“看多中国资产”。
艾德金融研究部联席董事陈刚表示,“1月下旬以来开启的这轮行情,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成交显著增加。在资金上,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以及外资参与度均显著增加。”
其中,方向比较明确的是不少机构纷纷提及的“中国七巨头”概念。瑞银证券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对标美股"七姐妹"的中国科技企业矩阵——腾讯、阿里、字节跳动、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京东,认为这批企业将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华泰证券则将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列为“中国科技七巨头”
初步统计,这些“七巨头”们在过去短短一个多月内股价普遍飙增5成左右。眼下,小米集团、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们陆续发布的业绩报成为市场进一步检验“中国七姐妹”价值的试金石。
四大业务撑起股价“上扬曲线”,小米该上还是下?
具体透过小米集团2024年已有的经营数据,增长主要来自四大核心业务。
首先,国补推动下,核心主业消费电子业务重燃增长力。IDC数据显示,小米集团2024Q4全球手机出货4270万台,同比增长4.8%,市占率12.9%,稳居全球前三,且是前三中唯一出货增长的企业。
其中智能手机小米出货1220万台,在头部厂商中实现了最高的同比增长率29%,增速远高于同期国内5%的增速,市场份额也同比提升3pct达16%。
销售量稳增的同时,平均售价也得到提升。受国补带动及小米15系列新品发布,预计有望带动24Q4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6%至1158元。最终方正证券预计小米集团24Q4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至494.3亿元。
其二,则是国补推动家电市场需求加速释放,小米集团互联网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去年10-12月中国家电市场(不含3C)全渠道零售额同比增长35.2%/13.2%/26.1%,政策补贴促进作用显著,基于此机构预计小米IoT业务24Q4收入同比增长50%为305亿元,毛利率为20.5%。
同期,互联网业务预计受益于出货量提升带来预装广告收入提升,24Q4收入同比增长15%为90.3亿元左右,毛利率为75%左右。
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应该是眼下最大的增量栏目。根据小米汽车公众号,去年四季度单季交付接近7万,2024全年交付超13.5万,极具增长的产能提升下,小米汽车规模效应成功释放,预计小米汽车毛利率24Q4环比持续改善,ASP环比稳定。机构预计四季度单季度汽车及创新业务预计亏损收窄至10亿以下,全年造车亏损控制在70亿以内。
进入2025年,据悉旗下第二款旗舰车型、纯电动SUV预计将于6月至7月正式上市,另外还有一款高性能旗舰四门跑车SU7Ultra将在3月正式发布。销售渠道也在进一步完善,小米汽车仅1月就新增16家门店,2月计划新增5家门店,目前已在全国64城拥有216家门店。
基于小米汽车过去一整年展现出的强劲后发优势,随着产品矩阵逐步丰富以及经营渠道的加码覆盖,其汽车业务的规模效应必然会愈发强大。
逐一分析完各业务增长后,中信证券曾将驱动小米集团股价上涨的“核心逻辑”精简概括为小米汽车超预期成功、手机高端化见效、IoT大单品策略爆发、新零售能力升级,以及后续可能落地的手机消费补贴等几点。
这些逻辑也尽数可以从财报数据之中得到佐证。
更何况,雷军也明确肯定了公司的高增长持续力,他表示“小米在去年重新恢复了高速增长,增速超过30%,并预计今年将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冲破万亿估值新高后,接下来小米集团该上还是下?
小米成“腾讯×苹果”式存在
如果只将小米科技视为集“人、车、家”多位于一体的终端品牌商,以全年超3000亿元的营收体量、超200亿元净利润,以及未来一年30%+的收入增速,对应当前1.28万亿的总市值,无疑市场给予公司的估值溢价并不少。
但投资看的不只是过去,更要看未来,且是穿透现象的未来。
过去几年包括小米集团在内的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估值一直被压制在历史低位,原因既有企业基本面受到产业需求景气度以及竞争压制,业绩增长有限;同时当时中概股在股市中流动性也并不乐观。
但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相比同期一路长虹的美股科技企业,国内知名大厂的科技属性仍处在长期备受资本质疑的阶段之中。
譬如小米集团,上市前夕曾试图将公司定位硬科技企业,但最终由于公司软件收入占比不高、毛利率低于其他互联网企业,以及极具鲜明的互联网营销模式特色等问题,惨遭“互联网公司”定位与“生态链战略”的拷问,最终被无情划入"消费电子硬件商"栏目。赴美上市之初,估值也仅有539亿美元。
历时15年后,透过小米集团,适时能够看到“小米科技”的未来。
近日,雷军曾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后直言,“小米创业的15年来,一直聚焦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制造这些领域。要下决心把最新的技术,比如AI技术,怎么能够落地到其各个终端产品上”。
站在当下,小米股价大涨的背后除了小米汽车的成功值得重点探究,此外就是小米AI了。
早在去年,小米AI就曾因为雷军在直播时公开以千万年薪邀请参与DeepSeek-V2研发的“95后”罗福莉加入而被市场重点关注。据悉,近日罗福莉已正式加入小米。
去年11月,小米基础技术平台部成立AI平台部,并积极招募大模型领军人才。同月,小米推出第二代大模型MiLM2,参数规模从0.3B至30B,云边端结合丰富参数矩阵,相比第一代在十大能力维度平均提升超45%,端侧部署支持3种推理加速方案,还构建GPU万卡集群加大投入。
产品端,小米还推出全生态AI智能助手超级小爱,借多模态能力打通感知-理解-执行全链路,简化用户对设备的操作。在安全隐私保护上,借助AI技术,以自研TEE为安全子系统底层基础,国内首发端到端加密,HyperAI将敏感数据在硬件端侧加密保存,用户可管理和清空超级小爱中的记忆数据。
系统层面,小米推出系统级AI基建HyperAI,作为小米澎湃O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AI妙画、AI写作、AI识音、AI翻译、视频手势特效、AI反诈、AI搜索、AI动态壁纸等丰富功能。2024年10月29日发布的小米澎湃OS2,通过全面整合端云大模型矩阵、多设备端侧感知、跨端执行能力,实现了AI体验的全面升维。
过去,雷军豪言小米的估值应该是“腾讯乘苹果的估值”,或许只能是豪言。
放在眼下,眺望未来,AI的加持,为这一可能增添不少信心,小米确实有望成长为软件+硬件的“全能型新物种”。
结语
持续在30%的高增速,对于任何一家营收体量逼近3000亿元的巨头公司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但基于科技,基于AI,这样增长的中国科技公司不止小米一家。
早在2023年腾讯、阿里巴巴公布的财务数据就表明了AI加速赋能正成为信息服务类大平台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一改过去仅仅聚焦于高科技服务和周边产业的主流趋势。
日前,阿里巴巴发布的最新财报再次印证了这点。2025第三财季,公司实现营收稳增8%,净利润则大增333%。其中阿里云收入同增13%,且根据业绩指引,未来三年阿里在云和AI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
粗略估算过去十年累计约3600亿元,假设年度投资波动不会太剧烈,未来三年需超1200亿元/年,推算25年同比增速超60%。
超强的业绩增长动力,以及AI业务再次加速的发令枪一出之后,今日开盘阿里巴巴(09988.HK)股价涨超14%,总市值达2.6万亿元,为近三年新高。同时受到阿里业绩指引提振的还有A、H两市的算力基建板块,相关概念个股全线大涨。
第四次工业革命袭来之际,中国企业迷失多年的科技属性正在一点点被找回,“估值向上”空间仍未触及天花板。
来源:港股研究社
券商中国
2025-02-23
券商中国
2025-02-22
港股研究社
2025-02-22
港股研究社
2025-02-22
港股研究社
2025-02-22
时代周报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