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海通国际《电子:WRC 2025聚焦(4):多场景加速落地,EAI与空间计算引领机器人产业新周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的多场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日本工程院、阿联酋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京东集团以及中国工程院等机构与企业,分别从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战略、商业生态建设及核心技术路径四大方向,分享了全球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十至二十年的发展蓝图。
点评:
具身智能的系统性进化,日本正以“人机共生”为核心理念推进具身智能。构建具备环境认知与自主决策的分布式智能系统,技术上融合仿生学与纳米技术(如体内植入机器人),目标突破传统任务型机器人,实现从环境感知到伦理判断的全维度智能。应用聚焦医疗护理(终身陪伴机器人)、灾难救援和科研协作三大领域,并提出“2050登月计划”,目标是人机双向学习,甚至合作获诺贝尔奖。已研发的纳米操作机器人系统可提升科研效率30%,未来将建立“人类假设–AI验证”的科研新范式。
国家战略驱动的产业跃迁(阿联酋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阿联酋以2030人工智能战略和迪拜20万台机器人计划为双引擎,计划到2032年实现机器人产业对GDP贡献率9%。产业布局覆盖智能工厂、医疗机器人、太空探索、国防安全、智慧物流五大板块。依托政企学协同模式和自由区加速器政策,整合科技巨头资源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尽管面临工程师短缺与技术认证壁垒,但在建筑打印、太空机器人等领域已有先发优势,目标成为全球自动化领导者。
京东正依托具身智能赋能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让其深度融入生产和生活。凭借多模态大模型和产业场景,京东打造了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推出“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该领域投入超百亿资源,推动100个品牌销售破10亿,让智能机器人进入超百万个终端场景。京东通过平台服务支持消费者与厂商,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目标是让机器人覆盖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空间计算与AI融合(中国工程院)空间计算被视为推动机器人落地的核心技术,它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将交互模式从二维提升至三维,实现脑–眼–行动的协同,让机器人能够看见、理解并作用于世界。在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背景下,这一技术有望成为机器人迈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加速从AI到AI+机器人的转型。
高维智能化——从任务型到具身智能、从二维交互到三维空间计算,机器人正进入认知与行动的融合阶段,具备自主学习和跨场景适应能力。
国家与企业双驱动——日本、阿联酋通过国家级战略牵引,京东等企业通过百亿级投资与商业生态赋能,共同推动产业从研发向规模化落地转变。
产业规模与市场预期——无论是阿联酋的GDP贡献率9%目标,还是京东的百亿投入、百万终端落地,均显示出机器人市场正步入千亿级乃至万亿级新周期。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从单一制造场景向多领域、多场景渗透,短期看,产业生态建设和应用落地是竞争焦点;中长期看,具身智能与空间计算有望成为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通用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完成从生产工具到社会协作主体的跃迁。
风险提示:1)AI需求不及预期;2)地缘政治环境干扰供应链;3)AI数据中心建造放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