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李想反思:重新回归业务一线,未来要做具身智能表现最好的企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8 16:34:34

(原标题:李想反思:重新回归业务一线,未来要做具身智能表现最好的企业)



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由盈转亏的三季度财报。

财报数据显示,三季度,理想汽车共交付9.2万台新车,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74亿元。同期净亏损6亿元,结束了连续11个季度的盈利纪录。交付和营收下滑,毛利率也下滑了4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至16.3%、车辆毛利率至15.5%。

从绝对数据上来看,这个财报数据并不占据上风,但情有可原。理想汽车CFO李铁在财报会上解释称,三季度由盈转亏同10月下旬理想召回MEGA的预计成本有关。

如果剔除这一影响,理想Q3的综合毛利率为20.4%,汽车毛利率为19.8%,依然稳定在之前的19%以上的水平,环比实际都是增加的。

在本次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理想汽车也改变了向市场汇报的电话会风格,第一次在财报会上发表了近20分钟的演讲,复盘过去三年的公司管理、锚定未来的产品和技术路线,坚定走向具身智能。

“3~5年内,理想将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的企业。”理想汽车CEO李想在财报会上表示。

财报发布后,理想美股股价上涨0.6%,盘后上涨了0.38%。

召回超过1万台MEGA,太费钱

市场对于理想将MEGA召回放到三季度财报里计提,产生了不少疑问:四季度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要放在三季度财报中计提?

实际上,这点也符合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只要费用与当期业务相关且能可靠计量,就应在当期报表中确认,而不是看现金实际支出的时间。

理想汽车CFO李铁称,召回MEGA总共花费了约11亿元的质保成本。这批2024款MEGA共计11411辆,按照成本倒推,平均一辆车11万元。

这是理想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召回实体车辆,而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大规模召回实体车辆,在召回公告上,理想汽车官方称,安全始终摆在理想汽车的首位,本着对用户安全高度负责、对潜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才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对事故车同批次所有的理想MEGA 进行安全检测与更换维修,以排查并消除每一处风险。

“我们已经发现了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李想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

大批量召回MEGA,不仅花费的成本高,也导致了2025款MEGA交付量的下降。李铁在财报电话会上解释称,“出于对客户权益的保障,我们将大部分电池优先用于更换2024款召回车辆,目前我们正全力生产电池以满足召回需求,这也导致了2025款MEGA交付量的下降。”

无论是从营收还是毛利,2025年三季度理想的财报都算不上出彩。但即便如此,理想汽车手中仍然有充足的现金储备——989亿元。

今年以来,理想一直在研发方面保持高投入,第三季度研发费用达30亿元,预计全年研发投入将达到120亿元,其中超过一半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投入也在逐步看到曙光。9月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全量推送给AD Max车型的用户,凭借模型迭代的迁移能力,快速覆盖从新款的理想i系列到2022款理想L9。这一版本的VLA在纵向控制上更加丝滑,绕行的决策更加果断,在复杂路口的准确性方面也显著提升。

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称,通过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VLA司机大模型体验升级有明显成效,特别是理想i系列车主,智驾使用意愿很强,用户日活与MPI(接管前平均行驶里程数)均呈现上升趋势。

下一个十年:围绕具身智能做全方位的革新

李想在财报会上进行了认真反思,并表示会围绕具身智能做组织、产品和技术的全方位革新。李想表示,要在3~5年内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的企业,要进行三大关键选择:

第一大重要选择是,从今年四季度开始重新回归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

李想反思了职业经理人模式和创业公司管理模式的利弊,“过去三年我和创业团队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逼迫自己接受各种变化。但是,我们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而英伟达和特斯拉今天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最擅长的方式?”

财报会上,李想称,在真实的体验和落地后,我们认识到创业公司和职业经理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理体系,与流程、组织结构无关,而是管理理念和要素的差异,以及各自适用于不同的阶段和行业环境。

他认为,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非常成功,但是需要三个要素:1、行业和技术周期相对稳定;2、企业的行业地位领先且稳固;3、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要么没有动力干了,要么已经不在了。

但现阶段理想所处的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周期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行业格局也未明,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重塑各个行业的今天,根据理想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特点,李想认为公司更符合创业公司的条件。

在这种深刻反思下,李想觉得接下来有四件事必须要做:

一、用更多深度的对话,而非更多的汇报去做决策;

二、聚焦用户价值,而非只是交付;

三、持续提升效率,而非占有更多的资源。去年花 10 块钱做的事情,今年就要花 8 块钱做;

四、识别关键问题,而不是创造信息不对称。

除开要回归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外,面向下一个十年,李想称公司要做的第二大选择是,既不是把车停留在只做电动化,也不是把产品变成一个智能终端,而是要做面向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

不同的目标决定不同的路径。他表示,如果汽车仅仅停留在电动车,竞争逻辑就会变成参数大战;而如果用智能终端的思路做车,研发就会更关注屏幕里的事,本能地变成对手机功能的重复建设,这对用户的价值有限,更大程度可能是车企的自娱自乐。

“电动车的选择不是不好,而是不够;智能终端的选择也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只有选择具身智能这个最难的题,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用户的生活,提供自动和主动服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李想说。

第三大选择是,坚定做面向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技术。

在他的规划里,AI时代的产品不会是简单的升级,而是一次基于AI时代用户体验的全新产品设计。当要面向物理世界做具身智能,最重要的是构建一套不同于语言智能的 AI 系统。而要做到这点,需要从感知、模型、本体等多方面进行改变升级。

李想称,理想汽车自研的M100芯片就是为了解决具身智能这些本质的问题而研发的。

2026年目标:重回巅峰

李想向市场规划了一幅关于下一个十年的宏大蓝图,但市场还是更关心短期目标。

聚焦2026年全年,理想的规划、目标是:

一是自研的马赫芯片(M100)成功上车,并重塑用户的价值和体验。

在理想对于AI的规划里,推理芯片是整个AI系统的算力核心。理想汽车CTO谢炎在财报会上表示,当前搭载M100的控制器目前已经开始大规模系统测试,预计明年正式部署。“配合我们自己的基础大模型、编译器和软件系统,预计在VLA架构的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上,M100的性能和成本比可以达到目前高端芯片的3倍以上。”

M100会如何重塑用户的价值和体验?李想称,“让汽车从被动使用变成真正的自动化、主动化来为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和体验,并不是说我们要做Deep Research、Coding,或生成一个视频。而是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和高频体验中,每天用户都会感受和体验到这样的价值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二是2026年L系列改款要重回增程产品的领先地位。

马东辉表示,具体到车型配置上,会回归精简的SKU模式,兼顾市场覆盖和供应链效率,实现核心体验“全系拉满”,彻底消除入门版体验打折的痛点。在技术方面,全系会标配5C超充技术,和现有的理想纯电超充网络更好地协同、解决补能的焦虑。

“L系列大改款的核心是用确定性的技术升级、确定性的交付节奏、确定性的用户价值”,从容回应市场的不确定性。马东辉补充道。

三是继续深耕纯电,在寻求三电(电驱动、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上突破的同时,更加快速地铺超充站,以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

马东辉在三季度财报上表示,明年全系产品会采取800V高压平台以及5C超充电池,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全年会建成4800座超充站,高速充电桩的占比预计超过35%;也会通过深化供应链的国产化、规模效应,稳定价格。

至于VLA司机大模型,马东辉表示,该模型会在12月底进行架构升级,重点强化语言和行为信息交互、优化决策的流程,并且让其适配2026年上车的自研芯片M100。同时,也会探索推出行业首创防御性AES功能、“任意车位到任意车位”全场景泊车、实现智能找站“VLA充电”等功能。

三季度财报,从绝对数据上来看,理想和过去的自己相比,确实不占优势。但放眼整个行业,理想的现金流依然可观。

理想汽车正在经历“阵痛”,在这个时刻,李想却选择了做最难的事情——重新回到用户价值、打基础、练内功,对组织、产品和技术做全面的革新。

汽车行业是一场马拉松,不到终点,永远也不知道赢家是谁。跑得越快,并不代表一定会赢。对于当前的理想汽车而言,也许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成长周期。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