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具身智能处于“ChatGPT时刻”还是寒冬将至?创始人们如是说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7 16:06:02

(原标题:具身智能处于“ChatGPT时刻”还是寒冬将至?创始人们如是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悦

2025年末,具身智能行业正在同时被两股力量推着往前走。

一面是久违的资本热浪。人形机器人被视作“下一个万亿终端”,资本热度持续升温。第三方数据机构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机器人融资额已达386.24亿元,是2024年全年总量的1.8倍。11月以来,原力灵机、星尘智能、加速进化等公司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人也从投概念转向更关注商业化速度和可验证价值。这种热度,也延伸到企业端。新品迭出、头部厂商频频宣布获得上千台“商业化大单”,“量产元年”的说法反复出现。

另一面却是不容忽略的风险。硅谷明星公司K-Scale Labs资金链断裂、百余台预购订单被迫退款;国内创业公司一星机器人解散。这两家公司均成立不到1年,且拿下多轮融资。这些现象让行业意识到,“量产元年”并不等同于行业拐点,反而更像一次集体的生死考验。

这两股力量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事实,具身智能正在快速增长,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ChatGPT时刻”,还有相当距离。多位具身赛道投资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接下来可能出现“寒冬”,出现融资收紧等情况,热度之后将迎来一次对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的全面筛选。怎么活下来,或将成为具身智能企业的共同难题。

量产要先辨别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提升几乎到了“肉眼可见”的程度。2024年还在稳定站立的机器,现在已经能连续空翻、跑完数小时马拉松,甚至现场拖动车辆。

但所有这些令人惊叹的动作,都并不等同于可用。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达了类似判断:具身智能距离真正进入强强度、长周期、可复购的实际场景,仍有相当距离。

在智源具身2025 OpenDay现场,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给出了一个典型案例,他们采购了某款机器人10台,仅一两个月就坏了5台。“硬件稳定性依然停留在科研阶段。”他补充说,实验室里,机械臂因过热保护频繁停机,有的机器人甚至需要旁边放电风扇,“像给它配一个保姆”。在他看来,“机器人满街跑”的景象未来两三年都不可能出现。这是硬件侧的现实,也是距离规模化部署最直接的障碍。

模型侧的瓶颈同样明显。具身大模型在控制精度、跨环境泛化、操作一致性等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工具链不完善,部署标准不统一。在一个真实场景中让机器人连续执行两个小时流程,远比在展台完成一次性的动作要困难得多。

因此,王仲远提醒,行业必须分辨当前的量产究竟来自真实需求,还是由政策补贴和投资热度推动的伪需求。如果场景方发现机器人无法达到预期,热度会迅速退潮,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泡沫与低谷。“我跟创始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先活下来,熬过可能出现的寒冬,才能迎来真正具身智能未来’。”

在资本、技术和企业共同加速的2025年,行业呈现出一种井喷,多家企业发布模型、整机硬件、开出高薪招揽人才。

原力灵机联合创始人唐文斌称今年是“涌现之年”——公司、技术与资金在同一时间大量涌出,进展远超预期。但他同时观察到行业中的另一面,出现了许多“神奇的订单”。一些项目金额不小,看上去像是商业化大单,但拆开来看,却很难解释它们真实解决了哪些问题、能否形成复购、是否能真正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他提醒,量产不能靠堆设备,而要靠问题是否被解决。

在判断一个场景是否值得进入时,他提出了三条标准:首先,技术不能过早锁死。为了抢占第一波订单,一些企业急着让机器人适配某个高度定制的垂直场景。但这种路径往往牺牲模型泛化能力,导致后续难以拓展其他应用。

其次,从容错率高、对时间不敏感的场景做起。早期机器人无法做到“0失误”。跨环境操作更需要时间优化,因此行业更应选择容忍度高的场景,通过真实部署把可用性从90%逐步提升到95%、100%。

最后,需求必须足够大且强烈,才能验证价值、摊薄成本,并形成真实的商业闭环。否则,再大的订单量也可能只是阶段性堆积,难以持续。

在需求侧,采购方的判断更直接。一位大型企业的具身智能项目负责人称,他们只看三个指标:是否解决高复杂度、高危险性、高成本的问题。此外,机器人必须能实现7×24小时稳定运行,具备连续工作、防水防尘、环境适应等基础能力。“我问过不少厂家,很多还没有真正考虑这些指标。”他说。在他看来,这些看似基础的工程指标,才是机器人能否进入可复购阶段的关键。

高质量数据极度稀缺

从Demo(演示视频)走向规模应用,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难题:高质量数据仍然极度稀缺。

与大语言模型诞生前夕拥有海量文本、图像数据不同,具身智能走的是另一条路:每一份关键数据都来自机器人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而这种数据比文本稀缺得多、成本也更高。

今年年初,不少人判断具身智能行业大致处在类似大语言模型GPT-1到GPT-2的阶段,直至目前临近机器人GPT-3时刻,模型能力有明显提升,但离真正理解世界还有很长距离。

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给出一个关键事实:全球今天真正运行在人类工作场景里的机器人,可能还不到1000台。这个数量远不足以支撑一个行动优先的模型体系。银河通用的策略是,短期内,仿真模拟与合成数据仍将承担更多探索任务;长期来看,必须让机器人真实部署量级成百上千倍增长。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首席科学家罗剑岚提到,未来的数据生态应该依靠机器人自己生产。他的设想是,把规模化的机器人投放到真实环境,让它们与世界持续交互,由此生成覆盖广、时序长、结构复杂的真实物理数据,再用这些数据反哺模型训练,形成一个自我进化的闭环。

自变量创始人王潜则提醒,行业对数据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并不是数据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语言模型时代已证明,高质量、结构一致的数据往往比堆量更有作用。而在物理世界中更是如此,这里充满接触、摩擦、碰撞等细节,很难用语言或图片描述。如果模型无法理解这些基础物理过程,就无法建立对世界的可靠预期。因此,他判断,未来真正主导多模态方向的,可能是由具身智能推动的新型物理世界基础模型。这将是一条与大语言模型不同的发展路径。

复盘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可以看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算法、算力、数据同时达到临界点。在具身智能领域,这三个条件尚未同时成熟,算法仍处在可用性探索阶段;训练具身智能的算力体系仍薄弱;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远未达到临界点。

换句话说,具身智能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但它仍处在黎明前的阶段。热度很高,能力很强,但离真正的产业化黄金时期,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

fund

经济观察报

2025-11-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