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49元一杯的中产酸奶翻车,“酸奶界爱马仕”部分产品降价6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6 10:00:00

(原标题:49元一杯的中产酸奶翻车,“酸奶界爱马仕”部分产品降价60%)

人均40元的贵价酸奶也不好卖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观察,单杯标价49元、人均消费40元以上的高端网红酸奶品牌Blueglass,近期加入了降价行列。其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的原价大幅下跌60%,降价幅度十分显著。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高端酸奶降价是一个普遍趋势”,其背后是消费理性的回归。


一杯网红酸奶49元,到底值不值得买?凭啥火遍网络让年轻人争相打卡?

近日,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饮品“窜稀营销”风潮,不少年轻人纷纷打卡。均价40多元一杯,凭借高颜值出圈的网红酸奶品牌Blueglass被网友“骂上”热搜。

“不是真的需要,不要购买!因为真的会窜!”“买杯饮料给我那么多纸巾干什么,直到喝完连跑4趟厕所……”社交平台上,网友对这个因黑红出圈的品牌议论纷纷。据《科普时报》报道,不少网友称喝了该网红品牌酸奶后,出现腹泻、发烧、肠胃炎等症状。“窜稀”“新型泻药”等标签,俨然成了这些饮品的新卖点。

为了验证这一情况,11月5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广州天河CBD一Blueglass门店,记者看到,这个网红酸奶最高售价49元一杯,产品主打0蔗糖、0乳糖、0卡糖、高膳食纤维。值得注意的是,这款酸奶在外包装显要位置标明:产品添加100亿B420菌和7种益生菌,市场采购价约2.5万元/公斤。在产品宣传和商品信息界面上,“纤体”“畅快轻盈”“轻负担”等词汇被放在显眼位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测,11月5日下午,记者饮用了一杯小蛮腰系列(西梅酵素冰乳纯粹8种益生菌益生元味),饮用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肠鸣等现象,24小时内出现4次腹泻。

Blueglass一直走高端路线:门店扎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主打“精致女性”客群,单杯常年40元+。凭借高定价,在高端商圈开店等方式,Blueglass成功塑造了高端品牌形象。因此,Blueglass也被网友称为“酸奶中的爱马仕”“中产酸奶”。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酸奶产品还宣称添加了玛咖、人参等中药成分,堪称“养生顶配”。今年5月时,Blueglass推出了“男友力”系列饮品,因为宣传文案涉嫌低俗、擦边很快在社交平台引发争议。近日,监管部门对当时Blusglass的宣传广告做了定性,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认为,广告内容违背公序良俗,最终决定对Blueglass处以40万元罚款。


据《荔枝新闻》,有医生指出,该酸奶益生菌含量远超日常推荐用量的5到10倍,膳食纤维含量也是超出每日20~40克的上限,易致肠道菌群紊乱,引发胀气、腹泻等不适。但腹泻并非排毒,不能减脂,且免疫力低下者、胃肠道功能弱者(如小儿、老年人、孕产妇)不适合饮用。

更扎心的是它的热量陷阱,含糖量惊人——以550ml一杯「Blueglass标准版小蛮腰火龙果西梅花青素味」为例,根据知乎日报测算,这样一杯酸奶的一杯糖含量是在42g,超过了每日糖建议摄入量的推荐量,甚至快超过上限。几乎跟可乐的含糖量有的有一拼!且每一杯的热量约超500kcal,约等于5碗米饭(100g,约等于一个人一餐的主食量)的热量。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这类高端酸奶的定价存在虚高嫌疑。“所谓的‘现制’更多是噱头,很多原料无法真正做到现制。整体来看,它偏向’智商税'。”他指出,当前消费者对高端的定义已发生质变,不再只看价格,更会审视整体的运营细节、产品的口感和体感等,仅靠营销包装难以服众。


曾经动辄售价二三十元的“酸奶刺客”们正悄然降价,如今普遍降至5—10元,甚至频繁参与“买一送一”“第二件1元”等促销活动。

Blueglass酸奶近期也在团购平台推出19.9元产品,较49元产品原价幅度下跌近60%。

朱丹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消费者已经看清了本质,很难再被忽悠。品牌只能通过促销来拉低单价,在消费者觉得能薅到羊毛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性价比。”他认为,这场行业洗牌最终将促使品牌回归本质,“更多的还是要在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

近年来,网红酸奶赛道在经历短暂爆发后迎来深度洗牌,曾风光无限的网红高端酸奶正遭遇着快速退潮。

天眼查显示,Blueglass创立于2012年,隶属于北京悦活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谷勇同样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Blueglass在2020—2021年完成了两轮融资(B轮超2亿元),投资方包括愉悦资本、华创资本、优山资本等,曾计划三年开千店,目前仅约200家门店。这并非个例,传统高端现制酸奶品牌正集体收缩:茉酸奶2024年3月起酸奶奶昔系列(除一款外)从520g减至420g、价格从30元降至20元,上半年闭店数超过去四年总和;一只酸奶牛被新希望乳业收购后业绩下滑,2024年退出财报并赔偿4460万元,门店从3000家目标缩减至800多家;蓝熊鲜奶、宝珠奶酪等也面临相似困境。

现制酸奶还是门好生意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在21财经工作室看来,赛道的收缩并非全面衰退,而是“传统高端品牌退潮、新中式酸奶崛起”的分化态势。竞争早就不是比谁卖得贵,而是比谁有特色、有真本事——供应链够硬、品控够严,才是立足的根本,行业正在经历“挤泡沫”的健康调整。

能活下来的品牌其实就两类:要么靠供应链优势做平价高性价比,要么盯准细分需求,做配料干净、功效明确的产品。至于Blueglass这类“酸奶界爱马仕”,与其抱着高端身段不放,不如早日放下架子,把价格和健康的平衡点找对,这样才能熬过这波行业降温,站稳脚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