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站在AI智能眼镜元年,看新兴赛道与核心玩家的投资价值

来源:估值之家

2025-10-28 17:40:41

(原标题:站在AI智能眼镜元年,看新兴赛道与核心玩家的投资价值)

10月21日,随着Meta运动AI智能眼镜Oakley Meta Vanguard迎来正式发售,2024年大热过一波的AI眼镜主题,再次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当天,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环旭电子领涨,并以涨停收盘。拉长时间来看,WIND数据显示,其AI眼镜主题指数近一年来的收益率达45.02%,远远高于沪深300同期17.09%的涨幅。

图片说明:AI眼镜主题指数的市场表现情况;资料来源:WIND

随着多款AI智能眼镜相继发布,2025年已被业内共识为AI智能眼镜元年。而站在当下,仍然需要我们思考两大核心问题:一是AI眼镜的高成长性动能是否能够长期延续;二是在经历了此前的预期炒作之后,国内大厂的产品何时能够迎来显著放量。

未来的大众化智能终端,未必还是手机

先来看看目前行业的发展势头。

海外现象级产品已经出现,技术极客与时尚代表的结合,Ray-Ban Meta系列产品完成逆袭。

2021年9月,Meta和Ray-Ban强强联合所推出的第一代AI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横空出世。但雷声大雨点小,其首年销量仅为30万副,活跃用户数更是不足设备量的10%,颇有一点出道即翻车的意味。

而2023年9月,围绕拍摄清晰度不佳、续航时间短、智能性不足等用户使用痛点,所推出的第二代Ray-Ban Meta实现快速进化。Meta将自研Llama大模型进一步深度植入的同时,也将摄像头配置直接拉至1,200 万像素,眼镜单次连续使用时长也提升到4小时,结合所配备带有充电功能的眼镜盒来使用,其整体使用时长更是可达 36小时。

图片说明:现象级AI智能眼镜Ray-Ban Meta;资料来源:Meta官网

迭代版的Ray-Ban Meta也不负众望,通过垂类直播领域完成迅速破圈,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AI智能眼镜。2024年,马克·扎克伯格宣布的销售数据喜人,该款产品全年销售量突破100万副大关。

消费者的购买热度不减。

合作方Ray-Ban母公司、意大利眼镜巨擘Essilor Luxottica于今年 7 月宣布,Ray-Ban Meta产品在2025年上半年的销量同比高增超 200%。公司更是放出豪言,在 2026 年底前计划将相应产品的年产能大幅提升至 1,000 万副。

而Meta的野心还远不止于此,公司已与Essilor Luxottica直接签订了十年长约,计划持续推出多代智能眼镜。

再来看看未来蛋糕能有多大。

从传统眼镜这个巨无霸市场角度,展望未来AI智能眼镜新兴赛道的市场规模。

根据Statista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卖出的普通框架眼镜和墨镜的总量已高达15.31亿副。而同期,Wellsenn XR所统计的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则为234万副。以传统眼镜为基数进行测算,2024年AI智能眼镜的渗透率仅有0.15%。

而若假设未来其渗透率哪怕只提升到5%的水平,每副眼镜的平均销售价格即便参考目前相对较低的闪极AI眼镜1500元的售价进行测算,其市场规模就将超过千亿元。其未来行业的天花板并不会低。

专业机构所给出的预测数据同样乐观,Wellsenn XR预计,至2030年全球AI智能眼镜的销量就将快速来到9,000万副,2024年-2030年期间年复增长率预计高达83.73%,其市场规模便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图片说明: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预计将持续高增; 资料来源:Wellsenn XR

更具市场想象空间的是,智能眼镜未来对于手机的替代潜力。

一方面,目前市场主流的AI智能眼镜仍为无显示类型,其主要集成音频、摄像组件,以及实现较为基础的导航、翻译、简单问答等功能,进而导致其用户体验感并未完全展露。而在未来,AI显示眼镜(AI+AR)终极形态的优势将不容小觑。

具备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可提供文本和图像输出能力,在所能够获取的图文信息大为丰富之下,用户体验感与满意度将有望迎来指数级跃升。

另一方面,智能眼镜的卡位优势同样突出,其位于 “眼、耳、口”三大重要感官的黄金三角区,眼睛更是承担了约80%的信息接受功能。

而相较于主要通过触摸的手机交互方式,智能眼镜可实现语音、手势、眼动等多种交互方式,其更加便捷、自然,进而使得用户的体验感也更为舒适。

图片说明:AI 智能眼镜得天独厚的交互优势;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畅想一下,当你驻足千年古迹,历史故事于残垣断壁间自动还原重现;当你在做脱稿项目汇报,关键事项根据汇报进度贴心呈现眼前;当你炒菜手忙脚乱之际,其操作步骤、调味料搭配比例智能实时精准提醒……

而以上这些能够彻底解放双手的应用场景,都是目前手机所望尘莫及的。也难怪扎克伯格在此前专访中就表示,坚定地看好智能眼镜发展,其未来终将取代智能手机。

聊完未来市场成长空间,再来看看另一个核心问题:国内产业预计何时能够迎来爆发期。

从一家独大,到“百镜大战”。

随着2024年Ray-Ban Meta产品的火爆,各大国内厂商已纷纷跑步入场。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AI眼镜赛道共发生13起投融资事件。不但在数量上持续增长,投融资规模也在不断加码。其中,Rokid于2024年进行了两次融资,总金额达6亿元;雷鸟创新则进行了三轮融资,总金额超5亿元。

在一级市场投资火热的同时,百度、小米、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也在积极加入战局。素有“价格屠夫”之称的小米其AI眼镜于6 月底正式发布,定价1,999元起;阿里旗下的夸克AI眼镜也于10月迎来预售。

在各大知名互联网大厂躬身入局,卷功能、卷性能、卷价格,将其视为承载AI大模型的重要终端入口,且考虑到行业整体产能也在加速释放之下,AI智能眼镜于国内迎来爆发期在即。

而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创历史新高来到26.2万台,同比增长73%。其中,无屏AI眼镜销量数据更是亮眼,以463%的同比增速一骑绝尘。

解构AI智能眼镜赛道核心玩家——蓝思科技的投资逻辑

“手机玻璃大王”手握让AI智能眼镜“开挂”的核心技术——光波导解决方案。

什么是光波导,又凭什么是光波导?

光波导是一种利用全反射原理或衍射原理将光线定向传输的光学技术,其能够将微型显示器发出的图像高效地引导至用户眼睛,同时确保镜片本身提供清晰透明的体验,进而实现虚拟图像的叠加显示。

此前AR眼镜并未出现现象级产品的一大原因,正是因为头显设备的重量过大所导致的体验不佳。以苹果的Vision Pro产品为例,其重量达600克,用户普遍表示长时间佩戴后会有明显的压迫感。

而光波导技术正是解决这一痛点的关键。其成像光学技术,能够实现镜片的轻薄设计、高透光率和大视场角。这就好比将整个光学系统压缩到我们的普通眼镜镜片里,其使得AI眼镜佩戴使用的舒适度、体验感均实现大幅提升。

目前多款旗舰AI智能眼镜均采用了光波导技术,其已成为市场主流方案。如雷鸟、Rokid以及最近上市的阿里夸克AI眼镜均搭载了光波导显示方案。

但需要看到,光波导技术虽好,其仍面临着工艺技术难度较大的挑战。因其技术精度要求高,使得几何光波导阵列的制造难度大、贴合工艺良率低,进而导致单片成本高。

而目前掣肘上游光学显示模组产品放量的主要良率问题,在近期蓝思科技近期的公告中,也能看到公司释放的明显积极信号。

蓝思科技表示,公司已有成熟解决方案可复用于光波导镜片,其独家定制曲面镀膜技术能精准适配光波导镜片的曲面结构,大幅提升镜片的透光率与光学稳定性,同时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直接推动良率与产能双提升。

图片说明:公司光波导镜片良率与产能双提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蓝思科技不但抢占了AI智能眼镜产业链中技术壁垒高、轻薄光波导镜片相关核心模组部件高附加值环节,而且也已成为了从光学镜片到整机组装全流程覆盖的“全能型选手”。

深度绑定合作伙伴,多家明星公司首选,未来业务增长路径清晰。

2025年6月,蓝思科技与Rokid联合开发的Rokid Glasses迎来正式下产线,其为全球首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眼镜。自该款眼镜发布以来,Rokid Glasses持续热销甚至出现“一机难求”,其全球获得超25万台的预售订单。

同时,公司与 Rokid的合作关系更是已进一步延伸至股权投资、合作基金等深度绑定层面。

另一大定心丸——Meta独家供应商。

据此前媒体报道,Meta所推出的最新款搭载 AR显示功能的Ray-Ban AI眼镜,为蓝思科技独家供应其三大核心部件。而在近期公告中,公司对此也给予了较为肯定的正面回应。

图片说明:蓝思科技对于Meta供应商的回应;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拆解AR眼镜成本构成,其光学显示模组的成本占比明显较高。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该部分成本占比高达约43%。结合考虑到Essilor Luxottica计划在 2026 年底前将Ray-Ban Meta产品的年产能大幅提升至 1,000 万副的乐观预期,该块业务也预计将为蓝思科技未来的业绩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

数据趋势不会说谎。

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在保持营收双位数增长的同时,其毛利率更是较2024年同期猛增9.70个百分点至23.27%。

跃升之下,蓝思科技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的毛利率水平也已在公司各大板块业务中处于断层式领先。这一快速增长势头,充分说明了公司该业务结构的显著优化,与其高产品附加值水平。

不妨换一个角度看估值。

截至2025年10月27日收盘,蓝思科技的PE(TTM)为40.43,其不免令广大投资者担心公司目前的估值水平是否过高。

但我们更应该从成长性角度看待其估值的合理性。根据WIND数据显示,各大机构对于蓝思科技未来的业绩增长保持乐观,2026年PEG一致预期仅为0.79,相应PE也将显著下降至23.5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