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国保险业“十四五”收官:稳居世界第二,5年赔付9万亿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13 19:46:06

(原标题:中国保险业“十四五”收官:稳居世界第二,5年赔付9万亿元)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过去五年,中国保险业不仅在规模上实现跨越式增长,更在服务实体经济、社会保障、风险治理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累计赔付金额高达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科技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车险等重点领域全面发力,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余额突破5.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85%。在全球视野下,中国保险业稳居世界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与第三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林表示,中国保险业正从传统的风险补偿者,积极转型为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提供者和科技创新的风险化解者与赋能者。


体量与健康度双提升

“十四五”期间,中国保险业在规模上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达44900亿元、46957亿元、51247亿元、56963亿元,同比增速从4.0%逐步提升至11.15%,分别为4.0%、4.58%、9.14%、11.15%;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延续增长势头,合计达3735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

2025年6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62343亿元,比2020年12月增长67%。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保险业总资产401139亿元,比2020年12月增长72%;保险业净资产38378亿元,比2020年12月增长39%。

在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保险业整体稳健性也显著提升。

2025年6月,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比2022年四季度末(即偿二代二期实施首年年末)提高8.5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比2022年四季度末提高19.4个百分点。

2024年四季度末,风险综合评级A类公司占比36.0%,比2022年四季度末(即偿二代二期实施首年年末)提高8.9个百分点;风险综合评级A+B类公司占比90.0%,比2022年四季度末提高4.9个百分点。

此外,从国际视角看,中国保险业的全球地位更加稳固。

2024年,中国保费收入占全球比重10.2%,位居第二,而英国保费收入占全球比重6.2%,位居第三,中国领先英国4个百分点。2020年,中国保费收入全球占比同样位列第二,比第三名日本高3.8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十四五”期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与第三大保险市场的份额之差扩大了0.2个百分点。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期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情况时指出,我国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李晓林表示,“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实现了新跨越。

“金融活水”精准赋能重点领域

过去五年,保险业通过风险保障与资金运用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功能。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在农业方面,“十四五”期间,农业保险围绕“扩面、增品、提标”扩大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将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扩大到全国所有地区,“十四五”期间亩均保额提升了72%。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教授郑伟表示,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服务汽车产业方面,“十四五”期间,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0%。

其中,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2021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基准纯风险保费表(试行)》,新能源车险正式上线销售。

新能源汽车在普及过程中,阶段性地出现了出险率及维修成本较高、部分车辆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少数车辆投保不畅、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等现象。针对此种现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引导财险公司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搭建了新能源车“车险好投保”平台,推动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目前在保车辆超过4000万辆。

郑伟认为,以上举措对于满足消费者保障需求、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保险业还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十四五”期间,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

在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

通过资金运用也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6.23万亿元。李晓琳指出,这巨额资金成为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资本来源。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积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截至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

截至2024年8月末,保险业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保险资管产品和保险私募基金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登记规模超过1.7万亿元,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模近7500亿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产品登记规模超过4300亿元;保险资金通过上市公司股票、直接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向科技类企业投资超过6000亿元。

2024年以来,金融监管机构积极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等“四项试点”,累计为科技领域新增投资超过万亿元。

养老、健康、巨灾三突破

保险业不仅是经济的“减震器”,更是社会的“稳定器”。“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在养老、健康、巨灾三大领域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民生保障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启动实施,成为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标志性事件。

2024年10月,监管机构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业积极参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截至2024年6月,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

过去五年,保险业也更加深入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既包括纯粹的商业健康保险,也包括服务社会保险(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社商合作型健康保险,还包括带有一定政策支持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服务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5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截至目前,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巨灾保险制度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突破性进展。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扩展了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险责任从单灾因(仅地震)扩展为多灾因,提升了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的基本保额水平。

2024年2月,河北省为全省城乡居民投保综合巨灾保险,标志着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正式落地。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推动防灾减灾“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针对洪涝灾害、台风地震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何小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产品在种类上有了极大丰富,并且渗透到我们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几乎所有的生活场景中,保险产品都在积极地发挥作用,就像盐溶于水,成为我们日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

在行业健康发展方面,李云泽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把握实质风险,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坚持高风险高强度、低风险低强度,把宝贵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

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监管权限。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果断出手,形成震慑,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规划实施“金监工程”,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全面强化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十四五”开局时,中小金融机构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面临流动性困难。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是否顺畅。

但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李云泽表示,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曾刚指出,这些数字反映出监管理念的转变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单兵作战到协同配合,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呈现出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特征。

“五年的改革化险实践,为我国金融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曾刚表示,这些经验不仅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国际金融业风险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

面向未来,曾刚称,政策层面还需“一体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在风险化解的基础上,转变和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经营能力,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