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算力市场火热 AIDC成竞赛“新节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7 20:25:09

(原标题:算力市场火热 AIDC成竞赛“新节点”)

(AIDC产业发展大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上海报道

AI算力崛起,数据中心正在被重新定义。

随着算力需求激增,机房基础设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构建新一代AIDC(AI数据中心)已成为产业共同面对的核心命题。

9月17日,在首届AIDC产业发展大会上,科研机构、数据中心服务商、互联网运营商代表等产业链各方聚拢,围绕标准共建、技术共研与生态协同,推进AIDC落地与规模化发展。同时,大会预发布了《AIDC基础设施规范》,为未来2-3年的AIDC建设提供参考。

全球计算联盟(GCC)秘书处CTO苗福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大模型进入实用化阶段,人工智能正催生出大量全新的应用场景,AI产业正处于应用快速爆发期,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处于同样阶段,AIDC需求快速增加。

他进一步指出,从多方预测来看,未来两三年国内,AIDC建设仍将保持每年40%以上的年增速,随后每年新增建设量还会增加,然后慢慢趋于平缓,预计到2030年前后,年增长率或在10%左右。

散热、供电与空间的“三重考验”

然而,在AI算力需求迅速攀升的背景下,AIDC的建设也面临挑战。

全球计算联盟(GCC)理事长金海教授指出,AIDC建设面临“热、电、空间”挑战,以及标准缺失、建设周期长导致的“AI等机房”困境。他呼吁产业链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突破技术瓶颈、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更为关键的是,AIDC机房的基础设施标准尚未完善,上下游企业多处于各自探索阶段,这不仅带来成本浪费,也延长了交付周期。业内普遍反映,如今数据中心建设往往以“年”为单位计算交付时间,导致AI设备等待机房的现象发生,影响到产业发展的速度。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志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从原来的云转向智算,机房层面从通算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挑战和变化是非常大的。随着AI(时代)的到来,从服务器的功率密度、业务场景、网络、供配电到制冷,都发生了与云架构时代完全不同的变化。”

他透露,针对这些变化,行业正加速完善设计规范和标准,“新的规范和标准在AI浪潮催生下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和送审阶段,明年会有新的国标发布。”

在需求变化中,一方面,功率密度的跃升尤为引人关注,王志强表示,单柜功率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超传统设计的承载能力,“从十几KW(千瓦)到40–50KW已成常态,华为最近发布的384超节点接近单柜60KW,今年年底、明年年初这个容量就会到上百千瓦,可能很快就会到200KW,甚至一个机柜到500KW、1000KW,这在以前的设计、规划,以及整个基础设施配套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新的规划设计必须紧跟需求。

另一方面,全生命周期同样考验着投资与运营。王志强解释,服务器按照摩尔定律通常三至五年就会迭代,而机电设备的寿命在10至15年之间,承载这些设备的建筑则可能长达50年甚至70年,“怎么能够让整个建筑、机电设备更好的匹配IT?我们给用户,尤其是大厂在做规划,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弹性。”

此外,制冷也成为数据中心投资规划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在冷却技术方面,风冷方案已接近极限,液冷成为转型方向。这些问题都需要标准、测试与认证体系提前介入,如何围绕集群建设来规划,这对传统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是挑战。

标准化提速 开启AIDC新纪元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AIDC产业正在迅速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国内的产业链正在合纵连横,从新标准开始探讨产业发展路径。此次大会预发布《AIDC基础设施规范》只是起点,接下来还会推动多项关键接口和组件的标准制定。

苗福友强调,更重要的事情是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共建。他介绍,目前联盟在液冷方面有专业委员会在做标准,包括整机柜的标准,整机柜和服务器之间接口的标准,液冷的关键部件(如CDU冷压分配单元)的标准。

“未来还会继续扩大标准的范围,不仅从液冷的角度考虑,还有供电方面的标准,以及机房方面的标准,都逐渐做出标准体系。”苗福友说道。

从能源供电方面看,王志强提到,整个数据中心的规模、整个智算集群的规模由原来千卡、万卡,很快就到10万卡的集群,甚至未来的规模还会更大。这么大的集群对应的是巨大的电力、电能的能源消耗,节能降耗、绿色低碳是非常关键的工作,也是现在行业里标准化建设、核心厂商技术路线的发展、应用场景生态追逐的逻辑。

政策层面,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有序推进绿电直供事项的通知》,为绿电直供和源网荷储等方案提供了政策支撑,新的国家标准也将进一步强化对PUE(水耗WUE)和碳耗的约束,推动液冷、储能和资源回收等技术方案的标准化。技术演进的另一条重要趋势是建设模式的模块化与快速交付。

一位与会专家预测,随着高功率设备需求的持续增长,“液冷技术会成为解决高敏AI设备散热难题比较理想的选择”,而通过优化设计流程、模型化建设,机房从规划到具备部署条件的周期有望缩短三个月左右。这意味着未来AIDC建设将更加依赖预制化方案,实现可复制的快速部署。

华为董事、ICT BG CEO杨超斌指出,AIDC是智算时代关键基础设施,随着AI算力规模与芯片功率的快速提升,液冷数据中心正成为AIDC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液冷机房建设的挑战,需要协同产业链,加快液冷机房的产品化与标准化,加速AIDC的部署与使用,共同推动AI产业发展。

在业内看来,未来将通过标准规范、测试认证、产业推广的闭环体系,推动AIDC从“摸索期”迈向“规范化、可复制化”的新阶段。对于希望在下一轮算力竞赛中占得先机的企业而言,谁能率先掌握高密度、低能耗、可规模化的数据中心建设能力,谁就可能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抢得先发优势。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