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6 10:36:26
(原标题: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
2025年9月15日,天兵科技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平台,完成了自主研制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本次试车验证一子级火箭各系统的方案正确性和工作协调性,并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纪录,标志国内商业火箭已初步具备“一箭多星”批量发射的工程能力,有望为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超大规模组网提供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解决方案,开创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天龙三号是我国商业航天首款有望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的大型液体火箭,自2022年3月即启动型号研制,全箭长度72米,起飞重量约600吨,火箭一级配置9台天火十二发动机并联工作,近地轨道有效运力17-22吨、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0-17吨,性能比肩国际主流的SpaceX 猎鹰9号火箭,可实现一箭36星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支持我国空间站大规模货物运输需求以及中高轨卫星发射需求。
研制该级别大型液体火箭,需要攻克大推力发动机多机并联、大型箭体结构设计与制造、以及复杂的测控与协同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标志着当前商业航天已进入技术深水区。
此次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也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个海上热试车试验,全面覆盖从推进剂加注、多机分批点火、稳定工作到程序关机等箭地测发全过程,涵盖箭体结构、地面测控、工艺系统、安控系统等全链条协同的综合演练,并开创“海上作业”新范式,针对海上复杂环境,突破防风、防晃、防雷、防盐雾、防噪、环境保护及发动机火焰高温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动商业航天从“陆地依赖”向“陆海协同” 升级。
本次全系统试车高度模拟火箭实际飞行状态,各系统工作正常,发动机起动时序准确、工作平稳、关机正常,全系统综合演练获取的各项参数满足火箭首飞的性能要求。区别于国内商业航天此前试车测试,此次试车箭体,在完成必要检查维护后,将直接执行天龙三号的首次飞行任务,将同一套箭体系统先后用于地面全系统试车和首次飞行任务,是产品具备高可靠性和重复使用能力的直接体现。
除动力和结构系统外,本次试车还全面验证了天龙三号火箭的多项新技术。
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创新应用了液氮加温增压技术,该设计将液氮罐直接置于液氧箱内部,利用液氮加温汽化为液氧箱和煤油箱同时提供增压气体,使增压系统重量降低了50%以上,成本降低10倍以上,有效提升了火箭的性价比。
此外,着眼于可重复使用,火箭一子级尾段采用了蜂窝式结构,为9台发动机中的每一台都提供了独立的包络空间,大幅降低地面维护的复杂度,并提高了故障隔离能力。
据了解,火箭动力系统试车是研制过程中系统最多、状态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地面试验,也是火箭首飞前最重要的前置试验。通过此次“全维度技术验证”,标志着国内运力最大的民营液体火箭天龙三号已通过“大考”,全面进入首飞任务的最后冲刺。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试车成功也再次验证了中国航天归零机制的有效性。从去年6月30日失利到本次试车成功,天兵科技通过全面“归零”流程,最终形成了 127 项可靠性改进和增长措施,包括采用新材料将连接结构安全系数提高至行业标准的1.5倍、增设冗余约束装置、联合第三方机构对63项关键技术进行复核复算等,并在去年8月30日完成故障归零评审。这一系列举措,最终建立起一套更为严格和完备的地面验证体系,确保了在此次火箭试车前充分暴露并解决所有潜在风险。在技术工程高度复杂、资本密集、时间敏感的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天兵科技这种从归零中快速迭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根据后续安排,天龙三号将在今年年底前首飞,并计划在首飞后快速实现常态化商业发射,保障每年30次以上的发射任务。为保障高频次发射,天兵科技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布局建设了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并启动了第二个专用发射工位的规划建设工作。
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已进入倒计时,超3万颗卫星大规模组网的商业发射需求激增,天龙三号进入首飞准备,有望为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大规模组网建设提供新的运力选项。
这一选项的出现,其意义不止于运载能力的数量级提升,更在于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竞争逻辑与发展模式。在此之前,国内商业航天发射服务更多聚焦于满足中小型、验证型卫星的零散、定制化需求;而天龙三号这类具备“一箭多星”群发能力、并以重复使用和批量化生产为目标的运载火箭,将推动发射服务从满足零散需求,转向支撑规模化、标准化、常态化的星座组网部署。
这不仅为下游的卫星制造与应用企业打开了商业闭环的关键瓶颈,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正式具备了支撑国家“新基建”战略的产业化能力,从单一的技术竞争,迈入了由产业模式和生态效率主导的全新发展阶段。
商业航天发展的第一性原则是追求高可靠与低成本。天龙三号在设计之初,就将在确保可靠性前提下的成本控制贯穿于技术创新之中,在动力系统上,天兵科技通过大规模应用3D打印技术,将天火十二发动机约90%的零组件进行一体化打印,使制造周期由传统工艺的5-6个月缩短至2-3周,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推进剂选择上,沿用天龙二号全球首次飞行验证的煤基航天煤油,使燃料单位成本降低超过50%,结合硫分离技术大幅改善发动机结焦问题,提升了火箭的复用潜力。
在关键子系统上,天兵科技自主研制的三冗余计算机通过采用工业级元器件,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将相关成本降至市场同类产品的六分之一。这些贯穿于全箭的技术与供应链创新,共同构成了天龙三号的核心商业价值,即为大规模卫星组网发射,提供一个具备成本竞争力且可靠的运力解决方案。
为打造最具商业能力的火箭,目前天兵科技已形成火箭自研、规模制造加专属发射工位的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起以北京火箭研发中心、西安动力研发中心、郑州火箭发动机智造及动力试验中心、江苏火箭智造基地为核心的“三大中心五大平台”航天智造体系,具备年产30发天龙三号液体运载火箭和20发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的制造能力,构建起基于成本和生产规模的长期竞争优势,以更好满足后续大规模组网发射需求,驱动中国商业航天从单一技术设计比拼,升级为产业模式和生态效率的良性竞争。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