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6 13:06:35
(原标题:“扎染之乡”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文博时空 作者 汪天天 洱海水波悠悠,苍山青翠莹莹。日落日出,碧波荡漾,这个堪比世外桃源之地见证了西南边疆的硝烟与和平,也孕育出了扎染、瓦猫、甲马等艺术,成为我国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中尤为鲜丽的组成部分。
其中,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在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大理喜洲镇周城村仍被称为“白族的扎染之乡”,从大理市区驱车20公里即可到达,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也位于此。
扎染古称绞缬,也称“ 染缬”、“ 撮缬”、“ 撮晕缬”等,这些名称一般选取绞缬工艺的不同阶段。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绞染绢,红底白花,花为小菱形纹,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东晋时期的扎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扎染文物。当时的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汉族妇女的衣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扎染与白族的结缘并非一蹴而就,扎染技艺传入大理的背后故事也是滇汉交流的历史。云南的汉族有可能在汉至唐期间便已将扎染服饰传入云南。
秦统一六国后,在大理地区设置郡守官吏。西汉司马相如两次奉使西南,“文教始开”,汉武帝以武力设置益州郡,同时在大理地区置叶榆县。东汉明帝重组设置永昌郡,云贵高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由此不断加深。《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有……蚕桑、绵绢、采帛、文绣。”说明当地已有植桑养蚕、丝绸纺织、染色、刺绣等配套工艺技术。
唐玄宗天宝年间,大理为南诏所据。自设叶榆县,历840年。南诏时在喜洲一带设大厘睑,又称史睑,为南诏十睑之一,是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地方。
南诏为洱海周边至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的六大部落之一,并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兼并其他五诏,迁都城至太和城,建立南诏国。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是扎染而成。
几代辉煌之后,南诏的大势渐去,直至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在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
在大理喜洲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还存有两件镇馆之宝,它们是以扎染工艺复刻的《蛮王礼佛图》和宋代《张胜温画卷》。其中,《张胜温画卷》原图中就画着身穿印染服饰的人物。张胜温何许人也?其为白族画工,此画授意于大理国第十八代国王利贞皇帝段智兴(1149 年—1200 年),画中也描绘了段智兴带领朝内文武百官到苍山脚下的寺院中礼佛的情景。段智兴是段正兴之子,段正严的孙子,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正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
画作署款年代为盛德五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张胜温画卷》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清明上河图》并称为“南北双绝”。
原作全长约30米,分为134开,绘人物628,均为重彩傅金。其内容围绕佛教故事,包括:利贞王后礼佛图;佛、菩萨及天王应真八部等像——应真八部可能是八大金刚,他们是佛教中的护法之神;西土十六国王像;东土法系等像。
大理国也被称为“妙香佛国”。大理地区自唐宋以来,佛教盛行,已至“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的境地。《张胜温画卷》正是绘制于大理国佛教极盛之时。
如今,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还陈列了一些当代作品。
现如今,扎染工艺也越发成熟。一般来说,首先,选择柔软的天然纤维,并将其清洗干净,随后用橡皮筋、绳子精巧地绑扎。接下来,将其浸入调和好的染料之中,让色彩渗透,晶莹而鲜艳。染色过后,需要小心地清洗、固定,再晾干,让大自然的色彩在布料上沉淀留存。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次的尝试与创造,都是一次对艺术无尽探索的旅程。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