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5 21:51:59
(原标题:全球工商界对话大湾区:不确定性下的投资“安全港”)
南方财经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9月15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举行。在这场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的大会上,工商界人士围绕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与全球贸易风险应对这个主题展开了讨论。
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粤港澳大湾区越能发挥其独特的重要性。正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总裁范诺亚所说,过去几周他在大湾区深刻感受到,这里不仅是全球连通中国市场的关键枢纽,还是集结跨境力量,提升企业灵活度和经济稳定性,推动本地区与全球增长的重要平台。“我们坚信像今天大会这样建设性的对话平台,将加强彼此的联系,增进信任,并为未来的共赢合作指明方向。”
大会期间还重磅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简称《报告》)。这份报告首次绘制了大湾区智能汽车、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图谱,展现了大湾区正通过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加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从软硬联通到协同融合再到高效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突破。今年,粤港澳将首次联合举办十五运会,粤港澳三地软硬联通加速,探索出一套“三地三同”的联合办赛机制;“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粤港协同创新优势更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在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新区、香港及珠海、惠州成功召开过五次会议,粤港澳三地已实现高效联动。
大湾区成外资首选地
根据《报告》,目前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聚链成势。从微观层面看,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激发链上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带来基础研究实力跃升、成果加速转化以及技术与产品迭代升级等机遇。
从中观层面看,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为更广泛的产业合作开辟新空间,推动粤港澳产供链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省份产业协同升级,并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新机遇。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透露,今年以来,广东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等领域,今年前7个月,广东新设外资企业1.7万个、同比增长32.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6.7亿元、同比增长8.2%。
范诺亚也透露,尽管挑战重重,但超过82%的美资企业2024年在华运营的业务仍然是盈利状态。“现在,企业普遍对政策、供应链的韧性以及制造业成本的增加等表示关注,美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寻求各种方式保证在华长远运营的稳定性、敏捷性以及韧性,而这三点(稳定性、敏捷性和韧性)正是大湾区的竞争优势,也是大湾区能够获得外资青睐的原因。”
当全球经贸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时,大湾区却成为外资眼中的“安全港”和首选地。大湾区为何能够成为货真价实的外资高地?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市场。广东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海量的数据资源、优越的营商环境和高水平开放的平台,这里还具备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因此成为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窗口。
太古中国区主席蒋意达就直言,自159年前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太古集团一直深耕中国市场,秉持坚定信心与长久承诺,主动地将自身的发展战略跟湾区的发展规划融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太古地产陆续在大湾区打造高端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项目;太古集团还与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拿下“广州聚龙湾太古里” 项目,将打造 “立足湾区、面向世界” 的国际滨水文商旅融合示范区。
与此同时,港澳也凭借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优势,推动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推动内地企业加速出海。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按照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的想法,香港完全可以借助其“出海平台”的优势,搭建企业出海融资桥梁。今年前7个月,香港新股集资额达1280亿港元,居全球首位,成为内地企业出海融资的首选地。
“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链条,从天使基金、风投创投到私募基金,都能为内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香港的国际资本机构,更可与内地创科企业对接,支持它们科技研发创新与落地转化,让大湾区成为连接境内外创科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蔡冠深说。
“香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物流网络和资金管理能力。香港有能力也有责任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台,帮助内地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也提到,香港的国际化网络覆盖全球68个城市,涉及129个经济体。通过香港的服务和业务,内地企业可以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吸引海外人才和投资。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六年来,大湾区的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今年跃居全球第一位,足见大湾区创新协调的效率更优了。
“中国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产能与技术正高度集中在一些区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核心城市——香港、深圳和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分享中提到,大湾区利用“港澳+”模式推进规则对接、机制衔接,融合发展,“我想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在郑永年看来,大湾区拥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驾马车”,包括强大的基础科研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以及应用金融服务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在大湾区内发展一些“科创特区”。
在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方面,近年来,大湾区提出利用香港、澳门在规则、标准、监管方面的国际优势,推动湾区制度对接。在郑永年看来,在横琴、河套、前海、南沙等重点区域,可以探索以港澳规则为基础,再做“加法”,大幅缩短规则衔接的进程。
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谢永强提出,希望大湾区城市深度协同,充分发挥澳门在其中的创新优势。作为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澳门特区政府正有序推进包括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和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在内的四大重点工程项目的规划及筹建工作,旨在优化澳门科技创新环境,深化创新科技与产业合作对接。
为此,澳门特区政府将充分利用澳门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些科教资源和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等平台,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促进内地与葡语国家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和科技合作上的联动,为粤港澳建设国际创新中心贡献澳门的力量。
陈百里也建议,香港与大湾区工商界可针对量子计算、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强联合研发、成果转移等合作,共同吸引海内外创新资源。两地工商界更可探讨共同投资于供应链相关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积极推动数字化规则衔接,加快新一代技术全方位全链条应用,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总结来看,这场大会传达出一个强烈信号: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功依赖于协同合作,而这种协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和投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努力,共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出大湾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潜力。
“对于商界而言,投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抓住当下的机遇,也是为未来做好准备。”范诺亚认为,每一年的工商大会,都让全球看到这一地区新的活力,也让外资企业增强了对这一地区未来的期待,他将长期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和投资潜力。
观点
2025-09-16
观点
2025-09-16
观点
2025-09-15
观点
2025-09-15
观点
2025-09-15
东方资色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