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5 15:06:26
(原标题:深港穗铁三角打造“东方创新极”)
南方财经记者吴佳霖 广州报道 日前,随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首次将风险资本交易量纳入指标,全球创新指数(GII)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日本“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
WIPO认为:“方法上的改变,使2025年出现了一个新的排名第一的集群。”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则认为,更新的指标并非意味着“换赛道拿第一”,而是更全面地捕捉了创新生态的真实活力。“此次WIPO将风险资本纳入评价体系,在体现全球对创新要素构成认知演进的同时,反映出深港穗区域创新创业活力与资本集聚程度。”
具体来看,“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三项关键维度(PCT专利、论文、风投)上均衡领先: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二、科学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三、风险资本指标全球第六,结构不偏科、动能更立体。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认为,深港穗此次“登顶”,既有“新口径”的影响,也与大湾区持续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新口径也捕捉到了更真实的区域竞争力:深港穗三地正在成为新的创新极点,这里发明者活跃度、科研产出与资本供给相对均衡,已经形成了从前沿研究、专利布局到企业融资的闭环。
先不具体展开指标分析,大家越来越注意到一个现象:国际顶尖学者正加速向深港穗集聚。
今年4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领衔的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深圳河套揭牌,短短半年已吸引17位全球知名数学家入驻,并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5月,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抗甲流PB2新药昂拉地韦获批上市,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这些突破背后,意味着深港穗三城正在形成1+1+1=∞的无限可能。
所谓1+1+1=∞,不是深港穗三座城市简单的资源相加,而是创新要素在空间上高密度耦合、在时间上高频交互、在机制上高弹性匹配后,形成的持续自我增强系统。它既能不断生成新知识与新企业,也能快速筛选、扩散与迭代,呈现近乎“无上限”的涌现式产出。
WIPO认为,“深圳—香港—广州”之所以能被划分为一个集群,正是因为从创新活动的实际密度、联系紧密度和功能互补性来看,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越行政边界的、高度一体化的联合创新区域。
这就是顶尖“创新大脑”集聚广深港的根本原因:得益于更高能级的平台,更高密度的高校集群,更丰富的算力与数据资源,顶尖大脑在这里更容易催生科研成果,也更容易落地转化。
以广州为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广州集聚央省级科研院所41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14家,84所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ESI前1%学科达150个,科研投入持续扩大。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广州高校和科研院所较为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和氛围。例如,根据2024年最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排名显示,华南理工大学的转化金额排名全国第八名;近5年超过1000件专利实现转化,金额达到7亿元;近200件专利作价入股企业,金额超过1.5亿元……
广东的高校集聚优势,在本次创新集群的考核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连续5年(2020-2024)位列全球第二,长期的专利和论文“硬指标”积累,奠定了高位稳定性的“基本盘”。
近十年(2014—2024年)广东新增了40所高校(包含本科、专科),其中本科院校增加了27所。据不完全统计,广东还有十多所高校正在规划和建设中。通过“疯狂建大学”,广深港三地联手打造“东方创新极”的优势继续在扩大。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从广州老高校集群优势,到香港高校的顶尖国际化资源,再到深圳高校的产业落地转化能力,这个集群的高校科研创新与科研转化各有千秋。”三城联手,扮演好各自角色,从创意涌现到融资支持,从研发试制到规模化生产,“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打通了高效的创新链条,塑造了“合作大于竞争、互补优于重复”的城市格局。
从根本上讲,顶尖人才“愿意来、来得快、干得成”的秘诀,在于深港穗三地同时提升了创新的成功概率与商业化速度。深港穗三地自有一套彼此咬合的系统:高能级科研供给、超级生态与超级场景、全球化规则接口与多层次资本,共同构成“从源头到市场”的快速闭环。
得益于产业基础提供土壤,应用场景完成验证,风投资本注入动能,深港穗三地分工互补,大疆创新、晶泰科技等独角兽密集涌现。
二十年前,来自港科大的知识与国际视野叠加深圳的工程师文化与本地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密集的高端制造资源和开放的资本环境,让大疆创新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创业车库”到全球无人机龙头的跃升,其产品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约七成市场份额。
十年前,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三位80后物理学家从麻省理工结伴回到国内,在深圳创办晶泰科技,以“AI+物理+机器人”切入药物研发,在下游药企强需求、上游科研机构密集以及复合型人才充沛的生态中迅速放大,IPO前完成8轮、超50亿元融资,投资方覆盖国内外一线机构。
独角兽的崛起背后,是大湾区持续强化的创新转化生态,在大湾区范围内拥有从技术到产线、从产线到场景的敏捷通路——33个工业大类支撑快速试制与量产,深圳开放2101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广州提供AI公共算力与数据资源,医疗、交通、金融等场景面向中小企业开放。
实际上,深港穗创新集群成果转化率持续领跑全国,其背后核心支撑并非单一政策或资金投入,而是三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快速验证、迭代和规模化创新技术的“现实试验场”。当其他集群还在“论文—专利—转化”传统路径上排队等风来,“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经用“场景+资本+制造”模式把实验室成果直接送进车间、推向市场。
彭澎认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强,而且有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做支撑。当深港穗三城优势互补作为一个整体,形成超级生态时,其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也就实现了指数级上涨。因此,大湾区要坚持“制造业当家”,坚持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并用好两个证交所的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智通财经
2025-09-15
智通财经
2025-09-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