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蓝佛安: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3 17:16:36

(原标题:蓝佛安: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9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9月13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洪范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去年一揽子化债政策大幅度降低地方存量隐性债务负担。2024年11月中央推出“6+4+2”一揽子化债政策,各项措施已经落在实处,地方化债压力大大减轻。从数据上看,2024年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额达到3.7万亿元,显著高于以往其他年份,可见政策力度之大。

前瞻“十五五”期间如何化债,马洪范认为,会引导地方通过整合财力和资产盘活等“真金白银”的方式实质性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加快推动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有力有序有效全面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依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进隐性债、法定债“双轨”合并管理,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化债

去年四季度,财政部推出了一揽子化债举措。蓝佛安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各地置换以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今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支持地方用于化债。

此外,中央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超过2.2万亿元的基础上,2024年1—10月安排1.2万亿元的额度,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根据IMF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2%。

蓝佛安称,化债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我们坚持化债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债务管理良性循环。一是增强了地方发展动能,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为地方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二是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三是改善了金融环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风险显著降低,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

马洪范认为,地方化债行动及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债务置换加快隐性债务显性化进程,降低地方政府付息成本,推动融资平台转型,为地方腾出更多资金资源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五五”期间如何化债?

蓝佛安在发布会上说:“‘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在存量上做减法。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第二,在管理上做加法。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确保用得好、还得起、可持续。强化专项债“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隐性债、法定债“双轨”合并管理,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依法加大债务信息公开力度,提升管理透明度。

第三,在效益上做乘法。科学安排债券规模、结构,合理把握发行时机、节奏,保障重大项目、重点领域资金需求,提升债券资金使用绩效,更好发挥政府债券的带动放大效应。

第四,在风险上做除法。强化风险监测预警,从事后“救火补漏”扩展到事前“防患于未然”。健全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管理机制,防范兑付风险。保持“零容忍”高压监管态势,层层传导压力,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马洪范认为,“十五五”期间将会遵循“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总体思路,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稳步整体推进地方政府化债化险。持续压实地方化债主体责任,保持“零容忍”高压监管态势,层层传导压力,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严格遏制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马洪范说,化债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主动作为,通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盘活“沉睡”资金和闲置资产,挖掘“零散”资源,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积极运用数字化平台手段,创新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比如,湖北、四川等地推动财政体系改革,全面盘点国有资产、资源和资金,打造数字平台,通过有效资产对应有效债务,来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巩固和拓展了化债成果。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