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09 17:47:25
(原标题:谁是“日光基”的幕后推手?)
2025年9月8日,华商基金旗下新基金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在发行首日即宣告售罄,提前近三周结束募集,并启动末日比例配售。这并不是个例。9月2日,招商均衡优选混合一日募超50亿元;8月初,摩根旗下FOF(基金中的基金)单日吸金27.52亿元。这些“日光基”背后,无一例外地站着一个共同的渠道巨头:招商银行。
在市场情绪渐暖、资金寻求出口的当下,爆款基金是市场信心的真实回归,还是渠道推动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共同驱动的结构性现象?
又见“日光基”
9月8日,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在发行首日便触发10亿元规模上限,公告提前结募。该基金原定募集期为16天,但在市场热情追捧下,仅一天就宣告“售罄”。
值得注意的是,华商基金在同日宣布以自有资金500万元认购该产品,强调“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一举动被市场视为对产品信心的公开背书,也在情绪上助推了认购热情。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市场部相关人士对经济观察报分析,自有资金跟投虽不是新鲜事,但在发行首日即明确公告,策略性地强化了市场对产品稳健性的信任,尤其契合当前投资者对“利益共担”诉求的心理预期。
根据公开资料,该产品主要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余懿在路演中指出港股可能存在“系统性折价修复机遇”,并提及人工智能芯片、大模型、创新药、创新器械、内房股以及一些业务布局全球的国际化公司等领域投资机会。
余懿称,展望未来两三年,以地产、消费为代表的内需将逐步企稳,以半导体为代表的创新产业正开启产能扩张周期,双驱共振或将推动市场整体回暖。他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涌现出很多伟大的芯片和模型公司,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此外,预计中美关系有望重新回到“竞争合作”关系,或将驱动外资重新回流,配置中国资产。港股当前可能存在系统性折价修复机遇;此外他长期看好A股和港股整体表现。
华商并非孤例。就在一周前的9月3日,招商基金旗下的招商均衡优选混合设定50亿元募集上限,在发行首日募集超过50亿元,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显示资金入场意愿强烈。
更早的8月4日,摩根盈元稳健三个月持有期FOF单日募集27.52亿元,成为2025年以来首只“一日售罄”的FOF产品。
根据Wind数据统计,9月以来发行的混合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已创下2021年9月以来的月度新高,5只主动权益类新基金的发行规模突破10亿元。
“幕后推手”
记者注意到,上述三只“日光基”有一个共同点:主代销渠道均为招商银行。
招行长期以来被业内称为“零售之王”。其高净值客户资源、网点触达能力和营销组织效率在银行业中独树一帜。招行在2024年推出的“TREE长盈计划”已成为爆款产品的孵化器。
该计划对入选产品设置严格门槛,包括公司资质、投研体系、收益稳定性等,并要求组合年化收益与最大回撤落在预设区间。一旦入选,招行将投入全渠道资源进行推广,从客户经理线下力推到数字化平台引流,形成一套高效闭环。
摩根盈元稳健三个月持有期FOF的热卖即典型案例。彼时,摩根基金旗下FOF存量规模总和与该爆款基金募集规模相当,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渠道的号召力超过旗下同类产品本身的历史规模。
一位接近招行的渠道人士透露,招行在与基金公司的合作中具备极强的话语权,不仅控制销售节奏,还会影响产品设计思路,比如增加“全球资产配置”“稳健收益”等卖点以匹配其客户偏好。
上述渠道人士透露,从激励结构来看,招行对重点产品的销售激励高于常规水平。某些爆款产品的销售提成和专项奖励可观,这进一步推动了客户经理的推广动力。
冷思考
尽管“日光基”频频出现令市场振奋,但多位资深市场人士指出,投资者理性看待这一现象尤为必要。
经济观察报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爆款基金常出现在市场阶段性高点,而从过往业绩表现看,后续往往不及预期。例如,2020年至2021年发行的多只百亿基金,仍有不少爆款产品成立至今依然为负收益。(如下图)
记者了解到,当渠道而非投研能力成为产品成功的关键,基金公司可能更愿意迎合渠道。
“我们现在设计产品,第一个问题不是‘市场有没有机会’,而是‘招行能不能推’。”一名头部公募机构的产品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渠道的需求,已经成为部分产品设计中最强势的输入变量,没有之一。”
这种扭曲情况的出现,正悄然改变着公募基金的行业生态。
“渠道喜欢的不是最锋利的矛,而是最好卖的故事。”沪上一名公募基金营销部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进一步解释,渠道偏爱具有清晰、简单、易于传播投资逻辑的产品,“比如‘港股估值修复’‘高股息红利’‘全球资产配置’,这些标签一听就懂,客户经理三分钟就能给客户讲明白,销售转化率高。但至于这个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是否真的最优,能否做出超额收益,反而成了次要考量。”
在该人士看来,产品设计权的让渡,使得基金产品从“为解决投资者理财而生的投资工具”,异化为“为满足渠道销售需求而包装的金融商品”。
不过,在一名第三方基金评级机构的资深评级人士看来,产品成立只是开始,后续的投资运作才是真正的考验。如果产品业绩未达预期,投资者可能会快速撤退,留下规模大幅缩水的产品,甚至损害渠道品牌。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能否真正抓住港股“折价修复”机会?摩根盈元稳健三个月持有期FOF能否控制好回撤、实现“多元稳健”?招商均衡优选能否在成长股上涨后继续挖掘超额收益?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回答。
这场爆款游戏,终究要回到资产管理的能力本质,是否能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定的回报,经济观察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经济观察报
2025-09-09
经济观察报
2025-09-09
经济观察报
2025-09-09
经济观察报
2025-09-09
经济观察报
2025-09-09
经济观察报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