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08 18:25:52
(原标题:低利率时代财富管理突围:招行与生态合作伙伴共议155万亿市场新机遇)
8月7日,招商银行在深圳隆重举办“财富启新程 湾区共潮生——2025财富合作伙伴论坛”。本次论坛适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吸引了来自基金、理财、保险、私募、信托等领域的头部机构代表齐聚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探讨大财富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截至2024年末,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已达15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市场普遍预测中国财富资管市场仍将保持每年8—10%的强劲增长,全球影响力、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强。平衡好收益性、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关系,为投资者创设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产品,将是优秀财富资管机构的巨大机遇。
论坛聚焦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包括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平衡收益与风险、如何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如何把握AI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等核心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面临重要的转型期,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产品销售转向综合服务。
低利率时代财富管理新范式
当前,我国已进入低利率周期。自2021年以来,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3.2%左右下降至1.7%左右,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王良在演讲中特别指出,低利率环境对财富管理机构提出了全新挑战,要求机构在收益性、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难以满足投资者的回报预期,倒逼财富管理机构进行业务转型。一方面,机构需要开发更多元化的产品组合,通过资产配置来提升整体收益;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建立合理的收益预期。值得注意的是,低利率环境也带来了存款理财化的趋势,这为财富管理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这些挑战与机遇,领先机构已经开始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例如,通过开发“固收+”策略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度提升收益;以及加强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帮助客户捕捉不同市场的投资机会。这些创新尝试都在重塑着行业的服务模式和价值主张。
客户需求升级与服务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理财意识的普遍提升,财富管理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王良特别强调,当前客户需求呈现出“全民化、全球化、全场景、全周期、全产品”的五大特征,这对服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具体来看,“全民化”意味着财富管理服务不再局限于高净值人群,正在向更广泛的大众客户延伸。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已达1.25亿人,公募基金投资者超过7亿人,商业健康险覆盖人群约7.5亿人。这种变化要求机构必须提升服务的普惠性,让不同资产规模的客户都能获得适合的财富管理方案。“全球化”即客户资产配置从境内市场向全球市场延伸。“全场景”即客户从单纯看重投资收益,向家族传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场景需求扩展。“全周期”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从亲子阶段培养财商,到立业成家积累财富,再到养老守护与传承,覆盖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全产品”即随着单一资产或产品波动加剧,越来越多客户认同多元配置的理念。未来,财富管理机构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才能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定、持续、良好”的财富管理综合体验。
为满足这些综合需求,财富管理机构正加速从传统业务模式向生态化服务平台转型。通过构建开放式的财富管理生态,机构可整合跨行业资源,在客户画像、产品组合、智能投顾等环节实现深度协同,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服务精准度和响应速度,最终形成覆盖客户全维度需求的动态服务网络。
科技赋能与行业数字化转型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财富管理行业的服务模式和竞争格局。王良特别提到,“AI+金融”已成为大势所趋,招商银行已经实施“AI First”战略,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具体应用层面,AI技术正在多个业务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在客户服务方面,智能投顾系统可以7×24小时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在投资研究方面,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快速处理海量信息,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在风险管理方面,AI模型可以实时监测市场变化,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然而,数字化转型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确保算法决策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持人性化服务?这些都是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应用不应该完全替代专业投顾的价值,而是应该成为增强投顾能力的工具,最终实现“人机协同”的服务模式。
招商银行此次财富论坛的讨论,折射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转折点。在低利率成为长期趋势、客户需求日益多元、科技深刻重塑行业的背景下,市场参与各方需要重新审视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低利率环境正在改写传统财富管理的游戏规则。当无风险收益率持续走低,单纯依赖固定收益类产品已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这一变化倒逼机构必须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从简单的产品销售转向真正的财富规划。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在论坛上提出的“Smart Alpha”策略,本质上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通过精细化的风险控制和回撤管理,在波动市场中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回报。未来,能够帮助客户穿越周期的财富管理机构,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
客户需求的变化同样值得深思。随着财富管理服务从高净值客户向大众市场普及,服务模式必须相应调整。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一梅会论坛上提到的“红色火箭”平台,正是试图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投资门槛,让复杂的产品以更易懂的方式呈现。这种尝试揭示了一个重要方向: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财富管理机构需要在专业性和可获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不同层级的投资者都能获得适合的服务。
当前“AI+金融”“人+数智化”快速迭代,财富资管机构的服务手段、经营模式、产品形态、资产配置、投研决策等正面临重塑,这既带来效率提升的机遇,也暗含新的挑战。招商银行的“AI First”战略已开始展现技术赋能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需要警惕算法同质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当越来越多的机构依赖相似的数据模型和投资策略,市场波动可能会被放大。如何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保持差异化,将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居民财富增长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本次论坛反复强调的“长期主义”之中。无论是产品设计、客户服务还是技术创新,只有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的核心理念,恪守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