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孚能科技,凭什么吸引百余家机构调研?

来源:投资者网

2025-07-22 15:11:58

(原标题:孚能科技,凭什么吸引百余家机构调研?)

《投资者网》蔡俊

2025年7月,孚能科技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接待高盛、摩根大通、瑞士银行、中信证券、国泰海通证券等百余家机构调研,总计参会约194人。

参与本次接待的共2人,为研发副总裁、研发院院长姜蔚然博士,以及董事会秘书潘链。据了解,本次投资者关系活动以电话会议的形式开展。孚能科技是一家软包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商,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国内外交通网提供绿色动力。

会议上,围绕公司全固态电池的核心进展与护城河,公司与机构展开深度探讨。国资控股后,公司继续将固态电池作为“弯道超车”的核心机遇,并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这一方向。“成为固态电池领军企业”是公司长期目标,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产力度与客户拓展,借助国资背景的资金与产业链协同优势,加速技术转化与市场渗透。

深耕全固态电池

眼下,公司正在迅速推进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2024年底,公司已建成小试线并完成多款产品测试,目前从实验室阶段迈入中试生产交付环节。按规划,2025年底将建成设计产能0.2GWh 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60Ah电池。

同时,2025年8月公司将启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送样,多家知名新能源车企已表达合作意向,后续有望实现头部客户卡位。

之所以能突破技术迭代,一方面是公司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厚积薄发。2018年,公司启动该领域的研发,并结合多年三元软包领域技术沉淀,形成显著研发优势,为产品快速迭代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深耕“高镍三元+软包+叠片”工艺路线。软包封装与叠片工艺是全固态电池的最优解:软包解决了界面接触与材料膨胀问题,叠片保障了结构稳定性与循环寿命,两者结合形成“1+1>2”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公司在该路线上的专利壁垒、设备定制能力与工艺细节积累,已形成深度技术护城河,短期内难以被竞争对手突破。

同时,公司采用“投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策略:2025年推出第一代产品,采用高镍三元正极+高硅负极,能量密度达400Wh/kg;2026年推出第二代,升级为富锂锰基 / 高镍正极 + 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提升至 500Wh/kg;2027年第三代产品将突破500Wh/kg以上,持续领跑行业能量密度指标。

打造“研发—量产—商业化”闭环

技术迭代仅是开始,量产规划才是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化的关键一跃。

对此,公司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大幅提前,形成了清晰的产业化路径:2025年底实现中试线投产及60Ah电池小批量交付;2026-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并配套建设GWh级别生产线;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需要指出,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将长期共存,而非简单替代。液态电池适用于成本敏感型场景(如低端电动车、储能基站),全固态电池主打高安全需求场景(如航空、特种车辆),半固态电池因兼具安全性、性能与经济性,将覆盖 80% 以上的主流市场。对公司而言,半固态客户的转化能力是关键,这部分客户将成为全固态电池的核心增量来源。

下一步的量产实现,非常考验成本控制能力,而公司恰恰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沉淀。公司软包电池出货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全球前三,积累了深厚的量产经验与设备定制化能力,核心叠片设备采用自研并申请专利,形成技术壁垒。现有产线可兼容半固态电池生产,全固态电池通过工艺复用进一步降低扩产成本,保障产业化经济性。

不止如此,公司现有产线具备良好兼容性:赣州、广州、镇江基地均可生产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通过“软包+叠片”工艺复用及核心增量设备自研,可缩短扩产周期、降低投资成本,为快速量产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对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做好了客户资源的累积。换句话说,公司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研发—量产—商业化”闭环。

2022年,公司率先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并积累广汽、东风、三一、美国头部eVTOL、国内飞行汽车等多领域头部客户,同时向人形机器人、物流无人机头部企业送样。半固态客户与全固态电池目标客户高度重合,具备协同效应,为全固态电池量产提供稳定订单支撑。

因此,本次机构调研传递出了一个积极信号:公司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既具备技术领先性,又兼顾产业化可行性,“技术迭代+量产支撑+客户转化”的三重优势,使其有望在固态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 2025 年中试线投产与客户送样的推进,公司将逐步从 “技术领先”迈向“市场领先”,成为重塑新能源电池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思维财经出品)■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